APP下载

莎剧改编电影中的月亮意象评介

2009-10-23李书仓李世前

电影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电影莎士比亚月亮

李书仓 李世前

[摘要]在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改编的电影中,“月亮”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下,无论是其原始意象、神话原型还是被拟人化、被拓展了的意象,往往被赋予恬静、美丽、浪漫和幽远、孤单、圣洁的审美内涵。传统的诗的月亮意象与现代的视听月亮意象有机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中、英的月亮意象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表现。

[关键词]莎士比亚;电影;月亮;意象

据统计,在莎士比亚去世后的400多年间,世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他的不朽剧作。尤其是在影视中,短短的100年间,每年平均有3部以上的改编影视作品在上映。无论是戏剧作品,还是改编的电影中,意象,尤其是月亮意象的表现手法给观众以深刻印象。本文以莎剧改编的电影《哈姆雷特》(Almereyda导演,2000)、《罗密欧与朱丽叶》(Baz mark Luhrman导演,1996)、《仲夏夜之梦》(Michelle Preiffer导演,1999)、《威尼斯商人》(Mi-chad Radford导演,2004)和《麦克白》(Jeremy Freeston导演,1997)为蓝本,通过对其月亮意象的选择以及意境建构的分析,来探讨其文学元素与电影的对话。在此基础上,简要地与中国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比较,旨在更深刻地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一、娴静、美丽、浪漫——可爱的月亮

“意象”一词源于拉丁语“imago”,意为“拷贝”“复制”。文艺复兴之后,逐渐被用于文学艺术。路易斯将其定义为“用语言制作的图画”,并且说“视觉意象是意象中最普遍的一种”。另一种说法为:在“心眼”的帮助下,人的大脑中所出现的视觉图像。具体地讲,意象就是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在思想上产生的图像。

恬静的月亮,温柔的月光。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总是把它与美丽的女性相联系。这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改编的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哈姆雷特,第三场,勒替斯(Laertes)劝妹妹欧菲莉娅(O-phelia)说:留心,欧菲利娅,留心,我的亲爱的妹妹……一个自爱的女郎,若是向月亮展示她的美貌,就是极端的浪费。因为欧菲莉娅是一位漂亮的女孩,而月亮之美则更是远在她之上。

洋溢着“春天和青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深深感动过一代又一代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少男少女。第二幕,第五场:朱丽叶遵父母之命就要嫁给帕里斯(Paris)伯爵。当晚,罗密欧来到朱丽叶的卧室,二人依依不舍,无奈黎明将至,二人不得不挥泪告别。此时此刻,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天亮得能够慢一些,再慢一些。罗密欧:我愿意说那边灰白色的云彩不是黎明睁开它的睡眼,那不过是从月亮(cynthia)的眉宇间反映出来的微光;那响彻云霄的歌声,也不是出于云雀的喉咙。这里的“月亮"Cynthia是月亮女神戴安娜Diana的一个名号。语出自她的诞生地Mount Cynthus。

宁静是月亮意象带给人们的另一种可爱。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此时此刻,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丽,更是安静、平和与温馨。《威尼斯商人》中,女主人公鲍西娅(Portia)白天在法庭上女扮男装与犹太高利贷商人夏洛克斗智斗勇,终于挽救了安东尼奥。夜晚,她和巴萨尼奥来到河边,巴萨尼奥说:“月亮睡在河岸上是多么的甜蜜!我们坐在这儿吧,让音乐之声爬上我们的耳梢。恬静与夜晚便成了和谐的音符”。“别说话!月亮和恩蒂弥恩(Endymion)睡着了,不要惊醒他们。”威尔斯说:“鲍西娅身上代表着很多东西。随着剧情的发展,它同时具备着上帝的四个女儿的所有美德一仁慈、公正、和平、真理。”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晚,鲍西娅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而月亮也像一位睡着的美人,恬静之美自然跃上心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莎剧电影中,编导更多地把月亮作为表现男女美好恋情的一个诗意的背景来加以渲染描绘,从而衬托爱情的美好纯洁。这除了月亮本身的物理特质外,还与西方神话关于月亮的传说密不可分。月亮女神是宙斯之女,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妹,她爱上了美少年牧童恩蒂弥恩,为了永葆他的青春活力,她用魔力使牧童永远睡眠于拉特摩斯特山上,而月亮女神则每晚前来与情人相会。

在这样风清月朗的夜晚,杰西卡(Jessica)带着金银财宝从家里偷偷地跑了出来,与洛伦佐幽会,一对相爱的人尽情享受着这良辰美景。也是在这样风清月朗的夜晚,莱珊德(Lysander)——一位理性、幽默的小伙子在赫米娅(Hermia)的窗前唱起了情歌,以博得姑娘的欢心。与中国的阴柔之美、婉约之风不同,西方以歌颂爱情为荣,常用花朵、太阳、春光等明快的事物比喻爱人或象征爱情,呈现的是一种浪漫之爱,阳刚之美。

二、遥远、孤独、神秘——圣洁的月亮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讲,月亮虽然是围绕地球旋转的最近的天体,却也距离地球表面三十八万千米之遥。因此,有“明月可望不可攀”的说法。没有了白日的喧哗,只有那轮明月高挂在树梢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的幽远孤寂可从哈姆雷特的一句话窥见一斑:第三幕,第四场,哈姆雷特刺死了普隆涅斯(Polonius)之后,跟母亲说打算让他的两个同学去送公文,但又要像对待两条毒蛇一样随时提防。他说:“他们会埋地雷,我要埋得比他们更深,把他们轰到月亮里去。”轰到月亮里去,自然是天高地远,与世隔绝。

《仲夏夜之梦》第一幕,第一场中,塞休斯(Theseus)正在劝说赫米娅不要拒绝父亲的选择。如果拒绝的话,她将“穿上修女的衣服,一生都不会生育,整天只能对着冷漠的孤月吟唱”。赫米娅要与莱珊德结婚,可赫米娅的父亲却要她嫁给底米特里斯(Demetrius)。按照雅典法律,赫米娅要么听从父亲的安排,要么被处死。塞休斯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但可以给当事人几天考虑的时间。事实上,塞休斯本人也希望赫米娅二人能够逃到另一个城镇去,以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月亮形单影孤,境遇不佳,却执着于现实,这一意象正是剧中人物的不合流俗、清新除尘的心理写照。

在西方,月亮女神被称为狩猎女神、女童之女神,是英勇、贞节和纯洁的代表,是食物的来源和动物的主宰。人们将心灵寄托于月亮,向她那神圣的天体力量祷告,以寻求心灵的保护和赐予勇敢的力量,抑或对月亮起誓以表达自己的决心,诚心、爱情与希望。葛莱西安诺(Gratiano)对爱人尼莉莎(Nefissa)说:“对--着天边的月亮我发誓,你真的冤枉我了,说实话,我的确把她给了法官的人。”另A-例证来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国王、王后、欧菲莉娅、哈姆雷特、普隆涅斯等人正在大厅里一同观戏。戏中扮演国王的演员说道:

月轮已经盘绕三十春秋那茫茫海水和滚滚地球,

月亮吐耀着借来的晶光,三百六十四向大地环航,

自从爱把我们缔结良缘,许门替我们证下了鸳盟。

扮演王后的演员则答道:

愿日月继续他们的周游,让我们再厮守三十春秋!

显然,编导对月亮的拟人化处理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不仅生动形象,更表达了一种神性、一种圣洁。更重要的,哈姆雷特景中衬情,想到了被谋害的父亲;情又化于景,最终想到并相信了鬼魂的话语,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三、英汉明月——和合之美

月亮作为人类共享的景观,中西方具有很多共同之处。在莎剧电影中,月亮女神——无论是古希腊的阿忒弥斯还是古罗马的戴安娜都曾反复出现,而在中国,则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英汉月亮都有和谐、宁静、美丽的特点。如李白的“琴清月当户,人寂风人至”(《赠崔侍御》),“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六首》),又如“流月浦烟夕,扬帆海月生”(《荆门浮舟望蜀江》)等等。

无论是神话中的月亮女神,还是影视作品中的普通女性,月亮意象的女性化是中英文化传统的另一个共同之处,是人化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温柔、轻盈、祥和的气质,细腻委婉的情绪都是月亮意象女性化的物理特质,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美丽。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月亮常与爱情相联系,这在中方也有同样的体现。受文艺复兴影响,西方的月亮爱情显得直白大胆,而中方则较为含蓄。中方写花前月下,在浪漫、温馨的同时,往往借月抒情,如《西厢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

在中国,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附属男性。因此,月亮意象常常代表恳妇形象。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中便刻画了这样一个惟恐被自己丈夫抛弃的思妇形象。

与西方不同,中方的月亮意象常常表现出对家国天下、羁旅行愁以及人生理性的思考。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表达了羁旅之苦;南唐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为经典的表达离乡怀人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人吃月饼、赏月的风俗是由月圆想到人圆。然而,“月有阴晴圆缺”,文人常以此象征人生的缺憾,“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揭示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宇宙历史的无限性之间的无法解决的矛盾,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英汉月亮意象的不同还在于二者的表现手法。中国的电影作品主张一切事物皆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即主客一体。主体采用象征、移情、拟人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在月亮意象上,从而使主客体和谐融为一体,天人同一。因此常采用奇特的幻想、大胆的夸张把月亮融合到自己的主观感情中,因而月亮意象常常表现出耐人寻味的广阔意境。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讲究虚实相生,讲究在可感可触的生动的月亮意象之外,还要营造一种没有实体的空白形象,在一种依稀飘忽的距离中使之充满距离美和灵动之感。总之,月亮意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渲染主体感情的背景、主体寄托情感的载体和主体升华哲理的载体。

西方讲究客观写实。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世界的模仿。模仿论的传统导致了描写自然景物时多用物我两分的表现手法,即工笔写实地刻画客观世界的美,无论是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箫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都是在模仿,只是模仿的工具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

四、结语

电影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从戏剧艺术所派生出来的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新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西方摇曳多姿的月亮意象是两个民族心理审美过程与其文化传统相融合的产物。根据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改编的几部电影在如何把视听因素与文学因素结合上作了一定的尝试。“面对世纪之交的视觉文化时代,图像泛滥而语言、文学、想象力受到忽视”,将诗语意象与动作意象汇合于表演艺术。或将诗的意象、听觉意象与视觉意象三者合成影视剧意象的有机整体,是摆在所有影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猜你喜欢

电影莎士比亚月亮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砸月亮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