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救赎

2009-10-23沈穷竹

电影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救赎人性

陈 涵 沈穷竹 罗 梦

[摘要]《生死朗读》不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因为它却涉及到了比爱情更深的主题,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生死朗读》传达的是“人性本善”的理念,一般情况下,人性是可以被救赎的。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它的可改造性或者说可完善性。就如女主人公汉娜,从“朗读”中得到救赎,“朗读”前与后的差别就是生与死的距离,以死谢罪是人性被救赎后的惟一选择。

[关键词]《生死朗读》;人性;救赎

一段畸形的恋情,一位正义的律师,一个良知逐渐觉醒的纳粹,因朗读而深恋,因朗读而觉醒,“朗读”前与后的差别却是生与死的距离。朗读的过程是人性救赎的过程。这不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爱情只是点缀红花的绿叶,影片的主题更深刻,也具有普世性,是超越一切国境与阶级的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这是一个关于人性救赎的故事,一名女纳粹在“朗读”的感召下找回了已经丧失的人性,然而人性的回归却是痛苦的开始……

一、影片概述

整部影片以迈克和汉娜的爱情为主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恋爱阶段、审判阶段和监狱阶段。

1恋爱阶段

一次偶遇,将迈克和汉娜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作为曾经漠视生命的女纳粹,面对受病痛折磨的迈克却心生怜悯之心,主动将他送回家。影片的开头并未交代米娜的过去,让人感觉到的是她的善良和热情。这为后续的表达做了铺垫,这不是一个十恶不赦、无可救药之徒,“帮助”闪烁了一丝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良知未泯的女人,只有尚存一丝良知的人才能被拯救,也应该被拯救而回归到“人”的行列。两人迅速坠入爱河,让他们感情日益加深的不是性爱而是朗读,每次相遇,朗读必不可少。通过朗读,汉娜体味到了人间的各种感情,她会为书中的不幸而落泪,会为奇迹的产生而欢喜。朗读正在拯救着这个曾经冷漠、无视生命价值的女人。曾经麻木的表情由喜怒哀乐代替,只有拥有情感的人才拥有人性。

恋爱阶段中不乏争吵,但总体是甜蜜的,甜蜜的情景由几个短镜头在快速切换中实现,每一个短镜头都显示出汉娜情感的回归。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的面部表情一览无余:

大笑、微笑、痛哭、惊讶、沉重。有一次,迈克读到“她觉得他裸着的皮肉紧贴着她……”汉娜面色凝重地说道:“这很恶心,(读这类书)你应该感到羞耻。”此时,她已经感受到了道德的束缚,或者可以更深一点说,人性的束缚。事实上,这个女人一直都有着自尊,这就是她宁愿死也不愿说出自己不识字的事实。

2审判阶段

如果说恋爱阶段让汉娜良知萌生,审判阶段则是她处于萌芽状态的良知与深埋心底的无知以及由无知引发的无情的激烈交锋。在庭审中,面对众人的指责,汉娜感到迷茫,良知隐隐告诉她,她的所做所为(挑选俘虏去集中营送死;面对室内被大火围困的“囚犯”无动于衷地紧闭大门,任由她们被活活烧死)是惨无人道的,但无知却让她坚信这是遵从上级的命令,是合情合理的。面对所有的指责,汉娜没有像其他纳粹一样否认罪行,只要做过的她都一一承认,在她心里,自己曾经做过的一切只是在执行任务。然而,面对悲伤的幸存者的哭诉和法官的质疑“你不知道这是让她们去死吗?”尚存的良知让她迷茫和不解,沉默一阵后,她艰难地反问法官:“要是你,你会怎么做?”脸上写满问号和纠结。法庭上,汉娜慢慢地感到了自己一直坚定的信仰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但良知未被彻底唤醒的她仍然对所做的一切无法彻底忏悔。汉娜的内心一直在挣扎着,在人性与信仰中抉择着。当曾经的同伙诬陷她是主凶,报告是她写的时,她的信仰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摧毁,一瞬间她似乎认识到了信仰带来的后果——无情无义和厚颜无耻。最终,她选择了接受制裁,只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当要求核对字迹时,她承认报告是自己所写,事实上,她根本不识字)。也可以说,她选择了人性中的自尊和自爱。汉娜接受法院最后宣判的那天出现了汉娜擦身体的裸露镜头。通过这个镜头表现出了汉娜那颗敢于面对自己曾犯下的罪过而平静接受惩罚的心,也隐射出汉娜洗清了自己身上的污浊而获得了救赎。

3监狱阶段

这一阶段是影片的高潮阶段,汉娜得到了真正的救赎,体现了“为你朗读为你救赎”的影片主题。虽然分隔多年。迈克仍然对汉娜念念不忘。但他们已不可能在一起,迈克惟一能做的就是救赎汉娜,通过朗读!监狱的生活对汉娜而言是洗涤灵魂的历程,迈克朗读的每一本书汉娜都会去监狱图书室借来“阅读”,慢慢地,汉娜读懂了每本书的含义,也读懂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性。这时的汉娜已不再是当年的冷漠无情的汉娜,经过“朗读”洗礼的汉娜已经变的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她深深为曾经的麻木感到羞耻并为之忏悔。即使提前释放,她也无法释怀曾经的所作所为。她的自杀一部分是因为迈克无法重新接纳她,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恢复良知的她自己无法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以命偿命”是她惟一能够为死者所做的,将自己积攒的为数不多的钱捐给曾经被自己迫害致死的人的后代,是她能做的惟一的忏悔之举。她是站在书上吊死的,这是一个寓意:是书让她良知觉醒,而良知觉醒的结果就是以死谢罪……汉娜虽然死了,但她死的有尊严,因为她是作为一个“人”死去的。

二、《生死朗读》的启示

人性与战争是永久不变的话题,一直受到众多导演的青睐,由此拍摄出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生死朗读》的时代背景也与战争有关,但却避开直接的血与肉的战争场景,而是从侧面描述战争与战争中的人性。

1狂热的信仰让人迷失人性

希特勒毫无疑问是历史的罪人,是人类的罪人,他对于生命的蔑视和种族的歧视违反生命最基本的意义,为世人所唾弃。然而他却具有将这种妖魔化的信仰为许多人所接受的能力,那些人执着地坚信着自身民族独一无二的伟大性,漠视其他民族的人的生命,特别是他们所认为的“最最卑劣的”民族——犹太民族。汉娜就是被希特勒“教化”后而迷失了人性。法兰西启蒙学者霍尔巴赫认为:“人类是邪恶的,但并非天生邪恶,而是环境使他如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汉娜只知道“服从命令”是无上光荣的。她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质疑“服从命令”的正确性。邪恶的不理智的信仰可以让人迷失本性,失去做人的根本——人性。法庭上,作为因一位集中营幸存者写下的书而被曝光的6名纳粹看守之一,法官不断向她要一个解释,要她解释为什么她们会眼睁睁看着犹太人被烧死在教堂里也不肯打开门放她们逃生?!汉娜说那是她们身为看守的职责,她反问法官:“换了你会怎么做?”不得不承认,温丝莱特演的出神入化,那种无辜的表情和疑惑的眼神都深刻地反映出一个迷失本性的女人的思维模式与常人相异。

2战争让人丧失人性

一旦邪恶的信仰有了用武之地,便会变态地释放。战争是有着邪恶信仰的人聚集起来的产物,因为邪恶,其摧

毁力是巨大的。“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时某个人的体力虽然比另一个人强,或是脑力比另一个人敏捷;但这一切总加在一起,也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到使这人能要求获得不能像人一样要求的任何利益,因为就体力而论,最弱的人运用密谋或者与其他处在同一种危险下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的人。”战争将纳粹的信仰得以付诸实践,屠杀生命让他们完全丧失人性。纳粹屠杀犹太人仅仅是二战的一瞥,还有多少事实无法涵盖,二战这一场灾难到底毁灭了多少人的命运,改变了什么同样无法计算,无法弥补。而更痛彻心怀的是人残杀人,残杀与自己构造相同的种群。汉娜也参与了屠杀,虽然不是亲手屠杀。但却比亲手屠杀更残忍,亲自将活人“送上绝路”,面对生命在大火中的叫喊,漠然以对,任由一个个生命被烧成灰烬。战争是催化剂,血与肉交织的场面让人彻底丧失本性。

3知识让人迷途知返“知识就是力量”在《生死朗读》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一种挣脱邪恶信仰的力量。在法庭上,汉娜仍然无法摆脱信仰的束缚,尽管她内心在做着挣扎,‘但信仰还是压倒了“人性”。像汉娜这样的妇女。她们软弱、没有依靠甚至没有文化,然而却在无知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次惨绝人寰的罪行。在监狱里,通过“朗读”,其实可以更准确一点说,通过知识的洗礼,汉娜终于找回良知,拥有了挣脱邪恶信仰的力量,她终于彻底悔悟了,曾经的所作所为令她羞愧难当。她需要给自己的良知一个交代,需要给为她所害死的人一个交代,也需要证明她自己人性尚存。在她看来,只有死才可以达到目的,才可以彻底洗涤自己肮脏的灵魂。虽身在监狱,人性回归的汉娜意识到与受害者相比,自己的经历不具有悲剧性,受害者死了,自己还活着,这种苍白地生存其实比死亡更加可怕,就好比是坠入了无间地狱,汉娜最终以自尽的方式反省自己犯下的罪。

三、战争与人性

《生死朗读》不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因为它却涉及到了比爱情更深刻的主题——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生死朗读》传达的是“人性本善”的理念,一般情况下,人性是可以被救赎的。站在人人平等的石阶上,站在不同角度的人生中,也许我们不该用仇恨的眼光去看待一个等待拯救的人。相反,我们应该接受她的被拯救。事实上,每个人都渴望生命的延续,那是一种本能,是希望。当一个人用生命去反抗她曾经的信仰,捍卫人性的尊严时,无论他曾经做过什么,我们都应该宽恕他,当然是从道德上宽恕他而不是法律上,至少这是一种勇敢的升华。

《生死朗读》同样谴责战争,战争到底是强者对弱者生命权利的掠夺,但跟其他战争片不同之处在于《生死朗读》着力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而不是生命。战争让人丧失人性,做出惨绝人寰之事却并不察觉。《异端的权利》作者茨威格感叹:上帝的决定何等莫测高深,他所创造的人是那样的不全和无德,他们不断地倾向于堕落和罪恶:他们不能辨别神圣;他们急于再次投入罪恶的深渊。0以卢梭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激进主义者相信正是社会才是恶的惟一来源,正是恶劣的社会环境、罪恶的社会制度才使人腐败堕落。但战争结束后,狂热的心逐渐平静,人性是可以被救赎的。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认为,“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其可改造性,或者说可完善性。”就如汉娜,从淤泥中走出,她的死有一种新的涵义,仿佛开始了新的生命,回归人性后的新生……

猜你喜欢

救赎人性
逼近人性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功能与人性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