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中对文言文教学的反思

2009-10-22何永青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言课外文言文

何永青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多读文言文名篇,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因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相比之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则要滞后得多。传统文言文教学长时期来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模式: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们忙于记词义、记用法、记译文。这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使得文言文教学课堂枯燥沉闷。它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窒息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生气与活力。要改变这种“高耗低效”和尴尬被动的教学局面,就必须走出以下四种教学误区。

一、重讲授,轻诵读

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仍以“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讲字词,讲句子,讲语法,讲写作特点,真正做到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整篇课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使其美感丧失,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更严重的是由于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讲授上,便忽略了学生的诵读。众所周知,诵读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段、篇,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韵味的全面感知。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史传文学,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如《谏太宗十思疏》。还要处理好齐声朗读与学生个别朗读的关系;提倡尽量放声读,犹如古人的“吟诵”;教师应该要范读,范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模仿。总之要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而读出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美。

二、重翻译,轻欣赏

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就要让学生在理解古代作品的基础上,感悟文言文的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真正发挥文言文的教育功能。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对作品的翻译,仅满足于对课文意思的把握。教师应该把文言文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欣赏品味上来,让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欣赏品味中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以及是怎样转悲为喜的。学生就会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感情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这篇文章景、情、理的交融,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重课内,轻课外

现行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学用脱节、课内课外分离的现象。我们要改变这种重课内,轻课外的现状,教师应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

1.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言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仅靠教材中的几十篇文言文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因此教师需要有计划地选择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如《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教师还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2.在语文活动中学习文言文。比如对情节性强的文言课文,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组织古诗文朗诵会、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

3.从影视作品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

四、重积累,轻迁移

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可是,现行文言文教学走向积累的极端,课堂上从不放过或忽略一个知识点。教师把大量精力用在积累上,而忽视了知识的迁移。要让学生的课内所学在课外得以延伸拓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善于归纳总结。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获得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非常被动。

2.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如苏洵的《六国论》与苏辙的《六国论》,李斯的《谏逐客书》与鲁迅的《拿来主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触龙说赵太后》与《赵威后问齐使》等。这种比较阅读的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有一举两得之效。

3.尝试课后写作。文言文也可以鼓励学生融入文本,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进行再创造。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评论本文的劝谏艺术,可以写读后感;学习了王勃《滕王阁序》之后,可让学生写作《与王勃对话》,畅谈人生理想;学了《赤壁赋》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读文感悟,写如何面对人生挫折;《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文质兼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确立一个类似的主题进行仿写。写法可以多种多样,改写、续写、扩写、写对联等,只要能对文本有所拓展,能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出学生独特理解就是成功的尝试。

以上只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相信在新课改中,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大胆创新,中学文言文教学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文言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