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煮三城

2009-10-21徐浩程

决策 2009年9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合肥长沙

徐浩程

真正的颠覆者往往诞生于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领域,当人们开始重视它的时候,已然为时晚矣,优劣已经易位。所以,主沉浮的最终还是城市管理者、主政者的雄心、决心以及慧心。

武汉、长沙、合肥。

因为京广、长江两大动脉勾勒出的中部——长(三角)珠(三角)曲线,被若即若离地联系在一起。

三城中,有资本有实力的武汉势如“曹魏”,是中国极少数集区位、产业、科教、交通、文化等优势于一身的特大型中心城市。

霸业初成的长沙则如“东吴”,手握新特区牌子,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轻”“重”产业优势使其有了与霸主叫板的实力。

看起来较弱的合肥虽似“西蜀”,但随着沪蓉高铁等沿江大动脉的贯通,合肥将成为长三角最理想的产业转移基地,发展潜力、实力都不可小觑。

三城当下并不在同一层次上,还不能说是三足鼎立,但这并不妨碍三城上演精彩的故事。

老邻居,新关系

故事可以从2009年5月20日,合肥市委常委的一次会议开始。

在这次被认为是统一思想认识、决定政策方向的会议上,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拿出了一份调研报告——《合肥与武汉、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在报告中,他开篇明义地讲到:确定这个课题,旨在以武汉、长沙为“参照系”,推动合肥进一步加快发展。

“参照系”更为明确的说法出自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三个月前,他在合肥调研时提出,“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与长沙、郑州甚至武汉相抗衡相媲美的中心城市”。

被合肥选择作为“参照系”意味着什么?

两年前,孙金龙接受采访时的一个细节可做说明。当时,孙金龙在谈及合肥发展时称,“统计局每个月都把《横向经济运行动态》印发给大家,上面有省内城市、省会城市、其他重点城市的主要指标与合肥市的比较数字。”

这当然不只是数字比较那么简单。在数字的背后,合肥“一直在人均上找不足、从总量上找差距、从不足和差距中寻找发展的突破口,激发大家干事、奋进的激情和动力。”也即是说,盯着“参照系”的发展数据,看哪项差、为什么差、怎么办。

当时,合肥已经“爬出”中部省会城市的“锅底”,超过了第一个“参照系”——太原,正在分析第二个“参照系”——南昌。2008年,合肥GDP成功超越南昌,眼光开始转向第三个“参照系”——长沙、武汉。

采访中,合肥市相关官员告诉《决策》,之所以选择武汉、长沙作为“参照系”,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安徽“赶两湖”的年度目标。2009年初,面对金融危机,安徽提出了“抓三保、赶两湖、超万亿”的年度目标。2月18日,王金山在合肥调研时强调,“省与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省会与省会之间的较量。一旦合肥能赶上长沙、武汉,安徽也就赶上湖南、湖北了。”

不过更重要的是,武汉、长沙之于当下的合肥并非遥不可及,只是一个“跳起来能摘到的苹果”,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形象地说道。就此,数据最有说服力。2006年至2008年,合肥GDP总量虽然稍逊一筹,但年均增长17.6%,比武汉、长沙分别高出了2.4、2.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16.0%的增幅,亦比武汉、长沙高出5.8、4.0个百分点。其他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也令外界刮目相看。

尤其是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区位优势提升,相关专家断言,未来3-5年,合肥将迎來发展“黄金期”,与武汉和长沙GDP总量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人均GDP将全面赶超。

合肥之于武汉、长沙,已不仅仅是一个追赶者,更有挑战者的意味。这让武汉与长沙纷纷侧目。

4月,武汉、长沙相继随本省党政代表团到合肥考察了一番。此后四个月内,先有长沙党政代表团,接下来是长沙经贸考察团还先后再次赴合肥考察。虽不是对“参照系”的回应,如此往来,在中部六省会城市的考察记录中,也着实不多见。

两地的媒体也已观察到了这种变化,开始敲响警钟,称那些觉得合肥“动静不大,没有让其感觉岌岌自危的事;二是个子不高,站在一起,多少还能有点优越感”的想法,“是一种错觉。”在中部六省逛了一圈之后,湖北日报记者提醒道,“在常人看来不可行不可为的地方,他们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会轻易放手,而是执著地不事张扬地就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来。”“面对可怕的安徽人,更可怕的是我们的自我陶醉!”

就连武汉、长沙的关系,也因合肥而变得更加微妙。4月,一篇名为《转型时期杂谈武汉与合肥》的帖子,被挂到了武汉最大的本土网络社区东湖论坛上,并被迅速转载。帖子在分析完两地的优劣之后,将武汉、合肥称为“注定要成为伙伴”的城市。

此言确得个中深意。随着合武动车开通以及合肥的崛起,武汉最终得以在由京广、长江组成的“大十字”经济地理格局中,即处“天元”之位,得中独厚,又在取道长沙联系珠三角之外,开始经由合肥牵手长三角。这不仅让武汉九省通衢的头衔更加名副其实,也令其在与长沙的关系中变得更为游刃有余。

变换产业版图

变化的不仅是关系,还有城市间的产业版图。

7月1日,长沙市长张剑飞率长沙党政代表团到合肥考察。“非常有意思的是,当天我们还接待了一家企业,这家企业正在就一个项目在合肥、长沙之间PK。”王厚亮笑道,“所以我一会儿参与代表团的会面,向长沙介绍合肥;一会儿参与招商谈判,向企业家推介合肥。”

王厚亮没有进一步透露这个项目的情况,只是用轻松的表情与语气谈到,当初京东方全国布局时也面临着合肥、武汉等地选择。在这场PK中,最终合肥小胜武汉。

这只是三城间的一次微澜,更激荡的变化与竞争正在汽车产业等各个领域发生。

在湖南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湘滨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全国汽车产业分布图。直到2005年,在这张图上,长丰集团还是长沙汽车的唯一标注。

对于汽车产业,长沙不是没有机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汽”曾对长沙、常德等地青睐有加,但两者最终失之交臂。而正是此后布点十堰,继而移师武汉的“二汽”,让武汉形成了本田、东风等齐聚一城的现象。

长沙也有底气。湖南大学拥有“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其车辆工程专业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并驾齐驱,成就了国内众多汽车企业,其中包括安徽奇瑞。从2002年开始,湖南大学钟志华院士就领着他的团队和奇瑞一起做碰撞项目,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来奇瑞。目前,安徽正在推动合肥江淮与奇瑞重组,构建“大安汽”,前景不可限量。

两相比较,汽车产业不能不成为长沙乃至整个湖南的一块“心病”。当长沙警醒后,竞争就不可避免。

2007年元月8日、9日两天,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主持召开湖南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与省委常委会,研究湖南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后,湖南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在用地、销售、技术创新等方面支持长沙发展汽车产业。

今年4月,在国务院公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两周后,张春贤旋即主持召开了汽车产业发展专题会议,而长沙亦将2009年定为“汽车产业发展年”。

政策的针对性与政府的决心带来了明显变化。7月,长沙成功引进菲亚特集团;几天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亲临长沙,宣告比亚迪正式落户星城;等到8月底,陕汽重卡也在长沙下线。

在近期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中投顾问指出,长沙拥有轿车、轻卡、重卡、客车、工程车、特种车等完整车系制造能力。通俗地说,各种车都能造,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到2012年,汽车产业有望成为长沙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

武汉开始感到压力了。抢在湖南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之前,武汉出台了自己的汽车产业振兴计划,开列了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等一大串优惠政策,力争到2011年实现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比长沙提前一年。

比武汉更具雄心的是合肥。2009年初,合肥市发改委就编制了《建设合肥国际汽车城,打造“千亿”汽车产业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合肥市发改委预计到2010年,合肥汽车产业年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到2015年,汽车产业年总产值将达到2300亿元以上。把合肥打造成“中国底特律”,已经成为汽车企业、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共同的目标。

三城纠结在一起的,还有工程机械产业。

长沙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非工程机械莫属,即使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2008年,它仍领军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成为长沙乃至湖南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长沙正在向“世界工程机械制造之都”进军。

相较长沙而言,武汉更应该成为重型机械之都。在“一五”期间,关乎国家制造业兴衰的企业——重型机床厂就布局在武汉。一个典型的细节可以注释长沙、武汉此后多年的恩怨纠葛。2009年4月1日,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坐直升机从长沙飞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与该校签署了10项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工程硕士。

不过,谁又敢说,等武汉猛然醒来时,不会像长沙现在发展汽车产业一样,在重机产业上迎头追上长沙呢?

真正的颠覆者往往诞生于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领域,当人们开始重视它的时候,已然为时晚矣,优劣已经易位。所以,主沉浮的最终还是城市管理者、主政者的雄心、决心以及慧心。

角力城市群

“如果把合肥经济圈的事情办好了,合肥起来了,安徽也就起来了。”今年2月,王金山在合肥调研时如此讲谈到。其实,城市间的较量早已不再仅仅是单个城市的较量,而是城市群的较量。

半年后,安徽即召开了高规格的“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座谈会”,并出台《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在座谈会召开的当天下午,合肥与巢湖还进行了经济圈建设的对接活动,并签署了《合肥市与巢湖市加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自从2008年5月,合肥经济圈从规划进入到加快实施阶段以来,安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措施,合肥也数次到“圈内”城市拜访。

不过,合肥的尴尬,在于处于南京都市圈与武汉城市圈之间,南京都市圈已把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城市“圈”走,徐州都市圈也把宿州、淮北等市视为“势力范围”。这其中,南京都市圈已经运作数年,且初具规模。

但是在三城中,对合肥经济圈影响最大的还是武汉城市圈。在“新特区”的头衔下,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展迅速。3月22日,随着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4条城际铁路在武昌流芳火车站宣告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

将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压在城际铁路上的还有长株潭。继6月长株潭实现统一电话区号后,8月,湖南放弃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开建长株潭城际铁路,以进一步拉近三市的距离。

这其中,长株潭一体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因为“虽然武汉也在构建武汉城市圈。但其最大的問题是一城独大,而长株潭三市相对均衡,一体化更容易推进。”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分析到。2008年,虽然长沙GDP只有3001亿元,比武汉少900多亿,但长株潭三市共实现GDP4565亿元,超出武汉600多亿元,随着长株潭进一步的融合,其对武汉的挑战将更为有力。

合肥经济圈虽然起步比长株潭、武汉都市圈晚,但“合肥最大的优势是与长三角最接近,这比武汉优势明显。”叶青分析道,尤其是沿海产业转移加速时,这种优势对合肥经济圈今后发展的影响与拉动将更为明显。

2008年,安徽走进“泛长三角”时代,合肥经济圈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后,合肥经济圈将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首先之地,这无疑将为合肥在发展中争得更多筹码。

“跑马圈地”是城市群角力中永恒的主题,不管怎样变化,武汉、长沙、合肥三城的指向都是相同的,即借城市群之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链接 》

三城演义之“网络口水战”

合肥,速度取胜

我爱合肥,她正在崛起,正在悲壮地崛起!哀兵必胜!

——网友蜀山乐 发表于百度贴吧

1952年省会迁址合肥的时候,她尚是一座人口刚满5万的寒酸小城。短短的60年,合肥已经一跃而成人口200万的繁华都市,这在内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网友梦里麦香发表于东湖社区

安徽确实和全国比起来不是很发达,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最少目前来说作为一个合肥人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也很自豪。我活得并不累,包括所有合肥人都是这样的感觉,这并不是说合肥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合肥人的理想其实正在一步步地实现,每一个普通的合肥人都在为建设新的合肥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包括很多外地人也在为建设合肥添砖加瓦。——网友风声水起发表于百度贴吧

合肥这几年发展已经很不错了!我是湖北人去过安徽很多地方,感觉安徽人大都纯朴!很好!至于说合肥发展不怎么快还没有一些省内其它地方好,这是有偏见的,发展也要分地域性,国家给不了像沿海、直辖市一样的优惠政策时,只有依靠自身的优势来慢慢发展,希望我们华中地区越来越好,中部地区齐发展赶上沿海地区!

——网友谁是传奇发表于百度贴吧

武汉PK长沙

我是在长沙的武汉人,不可否认的是长沙这几年发展很快。但与武汉确实没有可比性。长沙的交通可以说是武汉几年前的水平。株洲的工业水平不错,如果与长沙整合的话确实有优势,不可小看!但事实是长沙现在不如武汉,有可能几十年都比不上!

——网友无边的思忆发表于红网论坛

武汉的问题说穿了就是武汉人的问题,做事的观念、环境、方式,已经完全落伍。但是也要看到,中部几省,只有武汉才真正具备建成中部经济核心的条件,理由无它,地理的巨大优势带来的成本优势。郑州、长沙都不具备这个条件。未来5年,在高铁全面贯通后,武汉应该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网友怀念紫龙发表于天涯论坛

湖南各地经济齐飞,也给长沙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岳阳、郴州、衡阳、常德、湘潭、娄底都发展很快,武汉只有自己一枝独秀,难以形成众星捧月的态势。

——网友我是长长发表于“混在长沙”论坛

长沙近些年崛起的三一集团、中联重科、远大集团等工业企业已经开始闻名全国。而武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却正在变成国家的包袱。所以长沙目前的工业规模还不及武汉,但如此下去,五年或者十年以后,武汉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尚是未知之数。

——网友cdhunter发表在 兴湘论坛

我一直觉得,武汉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缩影,落后、自大、混乱,但是能够让人感到希望。论地利,内地没有任何城市比他的地理条件更优越了。站在黄鹤楼上,看滚滚大江东去,何等气概。可惜黄鹤楼下的建筑群实在是不敢恭维;论气势,黄鹤楼比岳阳楼要强,但是黄鹤楼的周边环境远不如岳阳楼。

——网友怀念紫龙发表于天涯论坛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合肥长沙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长沙之旅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我眼中的长沙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生态合肥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