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武汉

2009-10-21王运宝

决策 2009年9期
关键词:汉正街武汉

王运宝

一座具有深厚底蕴的城市,一旦转身成功,其发展潜力无可限量。武汉,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武汉犹如一本摊开着的书,长江是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这是著名作家方方对武汉的比喻。在这座有着“东方芝加哥”美誉的大城市里,每个街巷都有一则自己的故事。中北路更是与众不同,因为这里承载着武汉人的一种情结。

“武重开阔的大门和伸向大门两边的红砖房,陡然给中北路带去一派大气的风景。”在方方的笔下,“武重是整条中北路的灵魂!”在武汉,很多人都有浓重的“武重情结”。50年前,以武重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奠定了武汉作为中部第一城不可撼动的基础。

如今,在中北路武重厂址上,一座崭新的城市综合体正在兴建。其背后,武汉商业复兴正风起云涌。在重与轻的辩证法中,重新书写武汉的城市肌理。

白云黄鹤、琴台知音,是城市的吟唱;产业转型,商业复兴,是城市的雄心。

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这本书,在初秋的江风吹拂中,慢慢品读。

超越时空的“浮世绘”

“一去不返的時间,用了它近百年的耐心,把老建筑变为了历史,变为了文化,变为了我们蓦然回首间凝视的地方,变为了我们凝视它时的万千感受,变为了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热爱和怀念,变为了漂泊者们一份永难释怀的乡愁,变为了都市永恒的记忆。”方方描绘的武汉,因为建筑而凝重。这些建筑,正是武汉之所以成为“大武汉”最好的见证。

在中国,曾经只有两个城市可以称“大”,一个是大上海,一个是大武汉。二者同饮一江水,是相得益彰的兄弟。这种城市关系的最好证明,就是海关大楼。

中国有三座风格一致的海关钟楼,分别是上海、武汉和广州,它们在经济地理上构成了奇妙的大三角。汉口江滩的江汉关大楼与上海外滩海关大楼一样,四个钟面朝向四方,人们可以从任何角度看见它所标示的时刻。每当整点钟声响起,武汉三镇均能清晰可闻。

海关大楼北侧,就是著名的江汉路。江汉路素有“汉口华尔街”之称。1861年至1925年,在江汉路长约1600米的街面上,聚集了中外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200多家金融机构,武汉成为近代中国仅次于上海的另一金融中心。2000年,江汉路被改造成步行街。步行街的尽头连接解放大道,两条街道交汇之处,耸立着武汉广场、武商大厦和新世界中心,这里汇集着众多世界顶级时尚品牌。

从江海关大楼到武汉广场,10里长街,成为大武汉商业中心之所在。这里更是一幅穿越时空的“浮世绘”。在其背后,是武汉作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城市的雄心。

与江汉路比邻而居,坐落着号称“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一”的汉正街。在武汉的商业起伏中,汉正街的名气远在江汉路之上。

汉正街真正打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第一扇门。虽然,今天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已经远远落后于千里之外的浙江义乌,但汉正街在中国30年商业改革中的样本意义,绝不会随着历史的烟尘而离我们远去。如今,改造后的汉正街商铺整齐明亮,人流滚滚。

汉正街复兴运动,成为武汉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7月1日,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在武汉市建委调研时提出,力争到2011年武汉城建投资规模达1500亿元左右,以崭新的城市面貌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2007年至2008年,武汉市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4亿元,主要用于城市道路、桥隧等建设。换句话说,武汉城建投资每天超过一亿元。

在如此庞大的城市建设中,就包括在武重原厂址上拔地而起的新城市综合体。

与很多武汉人一样,已在这座城市生活了52年的方方,对武重,倾注了更多关注的目光。武重与武钢、武锅、武船等特大型企业一起,并称武汉工业化的“脊梁”。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起落。尤其是汽车、钢铁,一直是武汉的传统优势,其地位之重,足以牵动国民经济的神经。

其实,武汉不仅仅拥有数量庞大的重化工业,“光谷”的崛起,成为武汉工业轻型化、高端化、服务化、生态化的缩影。继钢铁、汽车、石化等产业集群之后,光电产业将成为武汉第5个千亿产业集群。这在中部所有城市中,是最多的。在这些产业的支撑下,武汉在2007年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跨入“3000亿元俱乐部”的城市。

一座具有深厚底蕴的城市,一旦转身成功,其发展潜力无可限量。武汉,就是这样城市。但产业只是武汉的一个侧面。

梦回“东方芝加哥”

“坐在这里,我们信手指点,它们便都会从四面八方,从千年万年的时光中,涌来眼前。”谈起武汉的兴衰起伏与未来规划,方方用一种很平和的语句加以表述。不过,对于当下的武汉来说,涌来眼前的,有很多方面。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东方芝加哥”。

实际上,这是一个舶来品。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中国的芝加哥》,文中写道:“汉口在中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然而,历史的诡谲往往难以琢磨。

上海依然是中国的、亚洲的大上海,而大武汉的故事已经成为过去。

如今,北边的郑州携中原城市群,南边的长沙借长株潭融城之力,都喊出要打造“东方芝加哥”。尤其是在网络论坛上,武汉与其他两座城市相互PK,大打“网络口水战”。

在这种“民间语文”的背后,反应出一种态势。

一个在区域经济学界普遍提及的比喻是,中国东部海岸线如一张弓,长江就像一支箭,之前的说法是“弓有多强,箭就有多远”。而目前,这一说法在悄然改变,“弓再强,也要看开弓的力有多大,于是,扣弦的着力点就很重要。”

随着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重庆、成都城市群为依托的工业基地在崛起。并且,在西部优厚政策的诱使下,东部沿海的制造业大量内迁,这个“扣弦的点”已经由武汉向西移,转而是上海与西部城市“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默契配合。于是,“中部塌陷”开始成为各界争论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05年全国“两会”上,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发言中,直问“武汉在哪里?”紧接着他又谈到“一个被低估的城市——武汉”。

可见,上至政府决策层,下至民间,焦灼之情溢于言表。

转折也同样发生在2005年,李宪生在第三次谈到武汉时,抛出了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想法——武汉理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2006年4月,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正式发布,武汉迎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大跨越时代。全世界的媒体把所有的赞美之辞,毫不吝啬地送给了武汉。

从2003年开始,武汉为了能够成功跻身“新特区”,先后在5年间,6次变换申报主题,前5次均铩羽而还。执着总能换来成果。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最终被确立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再次站在改革创新的最前沿。

“千载难逢的机遇”。翻看湖北省近两年来的报道,这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组。

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但纳入国家战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湖北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吴永保总结说:“武汉还没有达到成长的极限,只有成长中的烦恼。武汉需要的是进一步开发开放。”此时,让人联想到20年前的上海,因为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带动整个上海实现跃升。武汉也正需要这样一场“革新”。

行云流水的武汉

“坐在江堤上,遥看龟蛇两山的行云,倾听长江滔滔的流水。还有白云黄鹤、琴台知音这样美丽的传说,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这样雅致的典故相伴在身边。虽然它们与我们相隔了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可此时此刻,你不觉得它们都近在咫尺?诗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诗就站在黄鹤楼上写的。黄昏的这个时刻,读了这样的诗句,不觉得我心你心还有诗心都是相通的么?”

寥寥数句,方方把一个跨越千年的城市刻画在纸上。

被写入诗句的城市一定具有一种优美的韵味。因为这座城市是幸福的,它拥有可以入诗的素材。

对于武汉,长江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因为江汉交汇,“九省通衢”就成為对武汉最常用的概括。武汉在中国的经济地理中,恰好处在“天元”之位:以武汉为圆心,划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全国重要的城市都可以被圈进来。正如毛泽东当年所概括的那样:“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在中国660多个城市中,惟有武汉当得起这句话。

正因为有了长江的便利,才孕育出了“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汉口。后来,这两句诗几乎被所有撰写武汉历史的人引用。它所描述的繁荣景象,更是为武汉人津津乐道。今天,汉口北物流中心建设如火如荼。每天,8对和谐号动车组,从汉口中心地带穿过,向东驶向合肥、南京、上海。在原有的长江黄金水道之外,沪汉之间又多了一条更为便捷的交通大动脉。武汉的城市地位和经济流向,必将因为这条连接长三角的通道而改变。

与汉口隔江相望,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里才是武汉真正的历史和文化地标。虽然黄鹤楼只有56米高,但绝不影响它在武汉人心理中的文化高度。1957年10月,带有强烈政治符号意义的万里长江第一桥飞架南北,桥楼相应,一代伟人为之折服,挥毫写下豪迈诗词。50年后,武汉已经拥有8座长江大桥,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如今,站在黄鹤楼上,“极目楚天舒”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辽远。因为对岸汉口的高楼林立,已经远在黄鹤楼之上。在这里,象征武汉经济崛起的城市地标高度正在被一次次刷新。继400米的武汉国际金融中心之后,428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在这个现代化的钢筋丛林中,一股气息格外强劲,“武汉下游连着上海、上游连着重庆,是中国中部的商务中心CBD。”吴永保特意提高声音重复了一遍。

水塑造了武汉的面孔,地标性建筑让城市变得伟岸。

但是,如果放在长江经济带上来看,400多米的新高度,还不足以让武汉脱颖而出。因为上海、南京、重庆,这三座与武汉地位相当的沿江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都已超越武汉。由此,如何让武汉发展得更快、更高、更强,就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则网贴引发的讨论,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种情绪。

2009年2月,春节前后,在中国最知名的网络社区——天涯论坛上,一篇关于《武汉定位》的帖子,一天的点击量超过10万。随即,武汉当地媒体开始介入,政府决策者和省市社科研究专家纷纷发表观点。

由此可见,武汉之“重”,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与经济统计的数据上,更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承载着太多人的渴望与希望。或许,这就是武汉之所以成为“武汉”的心理原因所在。而在方方看来,“这一切,对于一座城市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使这座城市的韵味绵长,自有一种动人的魅力温暖你的心。”

链接 》

决策者谈武汉

武汉城市圈与其他城市群最大的不同在于,武汉的首位度很高。武汉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水平。因此,武汉要按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发挥龙头作用”,“率先实现改革突破,率先形成体制优势,率先增强发展活力,率先实现经济崛起”。同时,武汉经济的崛起,也将为长江流域经济梯度发展发挥更好的传递和辐射作用,从而促进流域区域协调发展,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打造中国新的增长极。

——湖北省委副书记、

武汉市委书记杨松

武汉的在校大学生在全国排名第二,科研院所排在第三位,科教优势是武汉最大的优势。这也是我们最大的遗憾,我们培养了这么多人才,但是都“孔雀东南飞”,绝大部分都到了沿海发达地区。……武汉的城区面积在全国是第三第四的水平,但是经济总量,财政可用于城市建设的数量和比例都是偏低的,要把这个特大城市建设好,面临着投入不足等问题。如果小一点,也许能做得更精致,更漂亮。但是大有大的好处,至少在中部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像武汉这样,经济总量这么大,而且在很多方面的龙头地位都是不可置疑的,这也是今后发展非常好的基础。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

猜你喜欢

汉正街武汉
情态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挺住
决战武汉
Revival of Hanzheng Street
如何让汉正街市场在整治搬迁中保持繁荣
城市公共政策逻辑下的旧城更新机制演变——以武汉市汉正街为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