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批评的层面结构细读法与《再别康桥》的解读

2009-10-20李洪先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康桥徐志摩

李洪先

新批评解读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之后在英美出现的一个以文学本体论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流派。它是在文学理论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理论现象,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英国,40-50年代风靡美国,6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它在文艺理论界引领风骚长达40多年,至今仍是一种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英美新批评解读关注的焦点是作品本身,它采用的是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观念和细读式的方法论。所谓细读,是文本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主张从文本最基本、最微小的单位入手,客观、细致、审慎地细读每一个字词,体味其本义与引申义,注意文本中句与句之间的微妙联系,对词义、词序、句型、词语搭配、语气、韵律、意象和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在阐明文本中各种要素的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推敲和揣摩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其形式与意义的整体特征。一部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全在于它的各个形式因素是否构成了一个富有张力而又复杂统一的有机整体。细读法是诗歌分析尤其是古代玄言诗和现代诗歌分析的重要方法,主要从语言和结构两个层面进行,本文仅从文本结构层面对文本的意义加以探讨。

新批评解读不仅关注文本语言单个语词的意义,而且重视文本的结构形态,将文本看成是一个由多层面构成的复合结构体。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认为,作品文本是一个由多层面构成的独立存在物,是一个具有物理性质的精神性存在。解读文本时必须分析它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由四个层面构成,即语音与语音组合层、意义单元层、再现客体层和图示化外观层。韦勒克在英伽登四分法的基础上,划分出了文本分析的八个层面:声音层面,指谐音、节奏和格律等;意义单元层面,指语言修辞、风格和体式等;意象、隐喻层,指意象类型、隐喻方式等;象征世界层,指神话、宗教诗等;形式、技巧层,指叙事形式,模式等;文学类型层,指小说,戏剧诗和悲喜剧等;文学评价层,指文学功能、审美评价等;文学史层,指发展过程、文学运动等。我们将其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语音层;语言修辞、风格层;意象、隐喻层;文本价值层。下面我们依据这种分法来解读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一)语音层

徐志摩受西方近代诗歌的影响,在创作中实践着他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理论。这首诗共七节,每一节各自押韵。第一节押[ai]韵,第二节押[ang]韵,第三节押[ao],第四节押[ong]韵,第五节押[e]韵,第六节押[iao]韵,第七节重复第一节韵,押[ai]韵。在这里,每节首句不入韵,为次句换韵创造条件。节内隔句押韵,每一节诗内部韵律和谐,读来有音乐美感。而每节换韵又造成一种参差错落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温馨而凄美、充实而失落的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用韵上的回环复沓,营构了一种悠远、怅惘、醇厚的氛围,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二)语言修辞、风格层

《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快而诗意盎然,是新诗形式美的典范。在语词的选择上,本诗首节三处使用了叠词“轻轻”,结尾两节三处用了“悄悄”。“轻”和“悄”本身就有柔和的音乐感,加上重叠,就更显细腻缠绵。在全诗中,诗人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如艳影、榆荫、清泉、荡漾、青荇、招摇、斑斓、别离等等,创造出纷至沓来的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一腔柔情,不尽思念,渲染出全诗的情感基调。所以陆耀东先生认为:“诗的第一节前三句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像是诗人的飘逸的温柔的风度音乐化。”①,叠词和双声叠韵词的灵活运用,强化了诗歌的表意功能,极大地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不仅在选词上,而且在句式选择上也可以称为诗歌语言美的典范。“作别西天的云彩”与日常说的“向西天的云彩作别”不同,这种细微的句式变化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有力地增强了日常语言的表现力,提高了诗的艺术价值。作者与西天的云彩作别而不是向康桥告别,看似矛盾,实则是以西天的云彩指代康桥。剑桥大学以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传统深深地吸引着作者,凝成康桥情结,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作者似乎只有拿璀璨无比的西天云彩作比才能表达自己对剑桥大学的崇敬之情。语言极富诗情画意,体现了徐志摩诗歌追求绘画美的创作观。

(三)意象、隐喻层

这一层面是诗歌最核心的部分。意象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体,是作家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物与心会、思与境偕,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统一起来而达到的一种审美契合。徐志摩的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极富诗情画意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无限痴情。“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水草”“清泉”“天上虹”“梦”“星辉斑斓”“别离的笙萧”与“轻轻的”“悄悄的”交相辉映,构筑了一种充满温馨、静谧,令人痴迷、沉醉而难以忘怀的情景和氛围,创造出了一个超然物外、通透空灵、和谐完美的意境,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忘怀的无限深情和无比眷恋。而康桥之所以令诗人依依难舍,不仅仅是由于那些怡人的景致,更是因为那里曾留下他初恋的美好情感、青春的足迹和对自由生活的憧憬。诗人眼中的康桥不只是自然的景观,更是他曾经有过的一个用浪漫、唯美和性灵构筑起的“彩虹似的梦”。这个梦虽然早已被残酷的现实击碎,难以找寻,只能无奈地悄悄作别,却永久地珍藏在了诗人心里,是他无论何时都不忍挥手、不忍作别的。这“梦”也以其神秘莫测的魅力牵引着读者的心绪。诗中还用了隐喻的手法,“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隐喻了诗人为追求自由,愿放弃一切而与康桥相伴的意愿。这种难以实现的愿望十分有力地表达了一种物我合一、难以言喻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又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本是用来指代声音或音乐的,而作者独辟蹊径,将声音比作笙箫,反衬别离之际的静谧,这是一种不常见的比喻,也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绝好体现。同时,整首诗又隐喻了一个求之不得、挥之不去的人生美好理想,形成了极富弹性的情感张力,引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情感共鸣。

(四)文本价值层

《再别康桥》继承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意象、意境说,采用现代诗体形式,改变了传统别离诗的低沉、悲情、伤感情绪,赋予它曼妙洒脱而又有一丝惆怅落寞之特性,是一种“诗化”的别离,被誉为现代离别诗的经典。离别中隐含的对“爱、自由、美”的理想追求和诗歌本身韵律的和谐错落、意境创造的空灵悠远以及言外之意的无尽阐释,直至今天仍散发着她的无穷魅力。

解释学哲学赋予文本以历史性特点,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则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再别康桥》是读不完的。

————————

注释:

①陆耀东:《徐志摩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作者通联:山东聊城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康桥徐志摩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花牛歌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偏 见
小评《徐志摩论》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