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2009-10-20何扳龙杨光宝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15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

何扳龙 郭 和 杨光宝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 例已经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 例和对照组 60 例。对照组 60例服用奥美拉唑、果胶铋和阿莫西林进行治疗。治疗组 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方治疗。结果:治疗组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2例,好转15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60 例临床治愈35例,好转14 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81.67%。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1.43%;对照组复发率为26.67%。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11-02

消化性溃疡多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该病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主要症状为上腹痛,尤以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为多。笔者2004年 4 月~2009 年 4 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的疗效。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治疗组和对照组共120例患者为我科2004年 4 月~2009 年 4 月的门诊或住院治疗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胃镜检查并确诊为活动性溃疡,其中胃溃疡 8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3例,复合性溃疡13例;伴有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患者为 105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 42例,女 18例,年龄 23~65岁,平均 42.8岁;对照组 60例,男 44例,女 16例,年龄 25~59岁,平均 44.5岁。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未服用过抗生素、铋剂、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 0. 2 g/次,每日 2次,果胶铋150 mg/次,每日 2次,阿莫西林 0. 5 g/次,每日 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味补中益气方进行治疗。处方:黄芪 15 g,炙甘草 10 g,人参 10 g,当归 15 g,陈皮 12 g,升麻 9 g,柴胡 9 g,白术15 g,白勺 12 g,白及 15 g,厚朴 15 g,砂仁 9 g,延胡索 12 g,桃仁 9 g,佛手 10 g,乌贼骨 15 g,干姜 3 g,每日一剂,水煎 2次,每次取汁 200 ml,早晚各服 1次。两组均治疗6周为1个疗程,共服用 1~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3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

胃镜疗效标准:按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胃镜疗效判定标准拟定。治愈:溃疡完全消失,局部轻度充血,无明显水肿;好转:溃疡基本消失,仍有明显炎症;或者溃疡面积缩小 50%以上;无效:溃疡面积缩小不及 50%。Hp培养及尿素酶试验均为阴性为Hp 消除,6 个月后仍阴性。

1.4 统计方法

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特点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F检验)、卡方检验, 部分资料进行确切概率计算法, 某些指标首先进行适当的数据转换,改善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以便进行统计学处理,用统计软件SPSS 13.0处理。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见表1。治疗组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2例,好转15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60 例临床治愈35例,好转14 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81.67%。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2.2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比较

治疗组阳性55 例,转阴 52例,转阴率为 94.55%;对照组阳性50例,转阴 35 例,转阴率为 70.00%。两组转阴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溃疡复发情况

对两组有效病例进行跟踪随访0.5~1年,凡再出现临床症状并经胃镜检查证实有溃疡的为复发。结果治疗组随访35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11.43%;对照组随访30例,复发8例,复发率为26.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变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肠,一般累及黏膜、黏膜下层及肌层的慢性溃疡。该病起病缓慢,容易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节律性疼痛。可发生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肠穿孔及幽门梗阻等诸多并发症。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具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以及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的结果。该病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增多,其他病因还有药物、遗传、应激、饮食等。其中高浓度的胃酸对黏膜的损害是基本因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中医里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防御因素正气与损害因素邪气之间的失衡所致。防御因素主要包括机体免疫力、胃肠黏膜屏障、胃肠黏膜血流量、上皮细胞更新、表皮生长因子和前列腺素等;损害因素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吸烟、饮酒、胆汁反流、炎性介质等。在损害因素中,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最重要的致病因子[1]。

该病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腹痛呈周期性、季节性,并与进食时间有关,还与精神因素有关,过度劳累会诱发或加重腹痛,并且可以诱发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中医认为本病属“胃脘痛 ”范畴,多因脾胃虚弱、肝脾失调、气血亏虚、气滞血瘀,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损伤脾胃而致。而饮食不节,肝气横逆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则胃腑受纳腐熟功能失常,终致气、血、食瘀滞,日久终成溃疡。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脘痛”、“胃气痛”、“胃痛”的范围,中医治疗可分为几种类型:①脾胃虚寒型,治则为温脾健胃、益气建中,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加减;②肝郁气滞型,治则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③火郁伤阴型,治则为养阴柔肝、消火解郁,代表方为化肝煎合一贯煎加减;④血瘀型,治则为化瘀通络,代表方为失笑散合海浮散加减[2]。

西医对溃疡的治疗原则是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防止复发,减少并发症。常用药有碱性抗酸药、黏膜保护剂、组胺 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阻滞剂、抗生素等。但这些药物缓解症状缓慢,副作用多,并且价格昂贵,具有复发率较高等缺点。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其发病与肝脾胃、饮食、情志等有关。临床表现多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治宜寒温并用,应该标本同治。治疗上健脾益气养胃,疏肝理气解郁,化瘀生肌愈疡,因中焦虚寒脾胃失养,古人多采用建中汤为代表方辨证加减进行治疗[3-4]。

消化性溃疡虽然病机复杂,但总不外肝郁脾虚,热瘀互结为患,其治疗当以疏肝健脾、清热化瘀、生肌护膜为法。现代医学认为与消化性溃疡有关的诸多因素中,基本可分为损伤因子和防护因子两大类。治疗措施就是削弱损伤因子,加强防护因子,使胃肠黏膜恢复平衡,以促进溃疡愈合。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乌贼骨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中和胃酸;黄连、黄芩等中药对 Hp有抑制作用;柴胡、枳壳、陈皮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白芍能抑制胃肠蠕动,以解痉止痛,与甘草合用有明显协同作用;海螵蛸、白及化腐生肌,抑酸护膜;黄连清热解毒[5-6];黄芪通过促进血中前列腺素合成,进而起到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双重作用。白及有很好的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蒲公英有抑杀幽门螺旋杆菌、削弱其攻击因子的作用[7-8]。生姜是治疗盐酸-乙醇性溃疡的有效药物,其有效成分姜烯具有保护胃黏膜细胞的作用,生姜还有末梢性镇吐作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有抗炎抑杀Hp的作用,从而减少溃疡复发的效果;诸药合用,能有效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蒲公英可保护和修复胃肠黏膜等,这是其参与胃溃疡的修复机制之一。雷尼替丁胶囊是 H2 受体拮抗剂,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中药可以加强西药护胃的不足,二者在功能方面有互补的作用,进而可以增加疗效,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联合中药治疗的抗 Hp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提高胃内 pH,有利于抗生素进入组织内;减慢排空,从而增加抗生素与组织的接触时间;使抗生素的生物半衰期延长;减少胃酸的分泌,增加胃内的药物的浓度;增加秘剂的穿透性。诸药合用,既有健脾益气、行气疏肝、制酸止痛、养胃生肌之效,又可以抑制攻击因子,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蛋白酶的含量,保护胃黏膜,抗 Hp,促进溃疡面的愈合。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促进组织增殖,达到溃疡愈合的目的。胃黏膜的毛细血管网非常丰富,充足的血液供应,参与组织的增殖与修补,可提高溃疡愈合的质量[9-10]。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三联疗法,且在临床运用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H2受体阻滞剂等西药有明确抑酸、护胃作用,同时存在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但中草药能平稳地改善胃黏膜的屏障功能。故两者结合治疗相得益彰,效果较好,值得推广[11-12]。中西医复黏膜作用结合疗法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既提高治愈率,又缩短疗程,且幽门螺杆菌转阴率高,提高溃疡面愈合质量,复发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3]。

[参考文献]

[1]卢蔚,李勇,邓天好.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2):29-30.

[2]戴映平.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12(06):91-92.

[3]段伍生.中西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148-149.

[4]刘旗升.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95 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5):70-71.

[5]要建超,杨洋.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8 例分析[J].中医中药,2009,41 (1):32-33.

[6]孙超.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50-151.

[7]王飞雄,袁通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 48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20-21.

[8]李桂英,张继红.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19.

[9]张如金.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70 例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3):1763-1764.

[10]赖育清.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65.

[11]杨新昌.奥美拉唑与小檗碱等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91.

[12]刘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8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6):19-20.

[13]严四海,李昭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9):135-136.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及临床优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