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白质变性与诱发电位P300、脑电图、血浆载脂蛋白B的相关性研究

2009-10-20卞绍华吴继星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15期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唐 华 卞绍华 吴继星 李 尧

[摘要] 目的:探讨头颅CT未显示脑白质变性的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脑电图(EEG)和血浆载脂蛋白B的特点,为早期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60例MCI患者行头颅CT检查,根据有无脑室周围、半卵圆区、皮质下白质斑片状影,将上述患者分为脑白质变性组及非脑白质变性组,均进行P300、EEG及血浆载脂蛋白B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健康老年组32例做比较。结果:脑白质变性组与非脑白质变性组P300检查比较,P300峰潜伏期有显著延长,部分非脑白质变性患者P300峰潜伏期有轻度延长,与健康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脑电图检查,脑白质变性组以δ、θ波为主,轻-中度异常比例显著高于非脑白质变性组,非脑白质变性组以α、β波为主;健康老年组以α波为主;血浆载脂蛋白B化验,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P300潜伏期延长提示MCI患者可能有早期血管性痴呆;EEG颞部θ波增多提示MCI患者可能有早期血管性痴呆。载脂蛋白B化验未见明显差异,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早期血管性痴呆诊断无确切临床意义。

[关键词] 脑白质变性;认知损害;血管性痴呆;事件相关电位;P300;脑电描记术;血浆载脂蛋白B

[中图分类号] R74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09)08(a)-020-03

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以记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其分类尚未确定,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中。我们对60例MCI患者行头颅CT检查,分为脑白质变性组及非脑白质变性组,均进行P300、EEG及血浆载脂蛋白B检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且与健康老年组32例做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

所有对象的初测听力均正常。①MCI 患者的入组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临床痴呆量表(CDR)=0.5分,简易智能量表(MMSE)25~27 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正常,排除痴呆、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②健康老年组的入组标准:CDR=0分,MMSE>27 分,既往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无精神疾病史。

1.2 一般资料

入组的60例MCI 患者,均来自2005 年6 月~2008 年11 月北京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行头颅CT检查,根据CT结果分为脑白质变性组及非脑白质变性组。①脑白质变性组:32例患者,男16例,女16例,年龄59~80岁,平均(69±5)岁。②非脑白质变性组:28例患者,男13例,女15例,年龄60~80岁,平均(69±4)岁。③健康老年组:32 名均为对检查目的、可能带来的影响及资料用于发表等情况知情同意,并志愿参加者,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62~79 岁,平均(69±4)岁。经?字2检验,各组间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

1.3.1 实验室检查入组患者停药2 周(包括保健品),受试前1 d无饮酒史。检查项目为P300、EEG及血浆载脂蛋白B。EEG检查采用Solar1848,32导EEG视频脑电。按国际脑电图学会的10/20 系统放置16个记录电极,取两耳垂作为参考电极,闭目、安静坐位测试,常规单、双导描记20 min。P300检查采用美敦力公司Keypoint.net仪器测定,P300记录电极分别置于Cz、Pz 处,参考电极A1置于双侧耳垂,FPz 接键,由耳机双侧给予2种短音作为听觉刺激,刺激方式为STD/ODD(0.3~1.0 Hz),低频滤波0.2 Hz,高频滤波0.02 kHz,诱发P300 的成分。严格控制信噪比,眼电伪迹由仪器自动排除,资料由仪器自动记录。如果反应波资料引出困难、未记录到可供辨认的波形,则记为0。载脂蛋白B测定:采用国际标准方法进行测定。

1.3.2 统计学处理资料的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经检验,资料为非正态分布,故先将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换,转换后得到的数据符合方差分析要求(方差齐性,正态分布),将转换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字2分析,对总体有差异者进行最小显著差别法两两比较,P300统计潜伏期及波幅,对反应波未引出者不纳入统计。

2 结果

见表1~2。

原始数据为非正态分布,先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得到的数据符合方差分析要求(方差齐性,正态分布),然后进行方差分析,对总体有差异者采用最小显著差别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进行两两比较。与健康老年组比较,*P<0.05;与脑蛋白变性组比较,△P<0.05。三组间ApoB相比,P>0.05

2.1脑白质变性组、非脑白质变性组及健康老年组P300的比较

脑白质变性组与健康老年组潜伏期的Cz、Pz 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脑白质变性组与脑白质变性组潜伏期Pz 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老年组潜伏期Cz 点、Pz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脑白质变性组、非脑白质变性组及健康老年组EEG 的比较

脑白质变性组32例中8例未见异常,20例轻度异常者,中度异常4例,可见低幅θ活动增多。非脑白质变性组28 例中未见明显异常者18 例,轻度异常者10例,主要表现为额颞部慢波增多。健康老年组32例中未见异常5例,轻度异常27例,以α波为主,可见少量低幅β波。

2.3 脑白质变性组、非脑白质变性组及健康老年组血浆载脂蛋白B的比较

脑白质变性组、非脑白质变性组及健康老年组的血浆载脂蛋白B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痴呆是意识清楚情况下,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持久性智能减退,以致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职业和经济等活动的一组综合征。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引起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致脑机能衰退,患病率为324/10万[1]。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是12.2%~31.8%[2],本病特点为突然发病、病程有起伏、情绪失控、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和动脉硬化,以及局限性神经症状和体征[3]。发生机制是由于高血压使动脉壁增厚,玻璃样变,管腔内血栓形成或脑动脉硬化的动脉管腔变细、脑组织缺氧,特别是与痴呆发生有密切关系的部位,如前联合、带状回、海马等部位病变所致。早发现、早干预是治疗最有效的途径,但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早期诊断方法,MMSE检测有其局限性,而P300及EEG 常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检查。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与人脑认识活动有关的脑电位变化,可评价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脑功能状态[4-5]。本结果显示,脑白质变性组及非脑白质变性组的P300各波潜伏期比健康老年组均有延长;脑白质变性组与非脑白质变性组以及健康老年组的EEG 正常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智商正常、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尚未表现出来,P300潜伏期及EEG已有异常改变,因此,P300及EEG可以早期的反映认知功能障碍,对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具有价值。二者结合对综合评估MIC进展、预防血管性痴呆更具有积极意义,且该两项检查的费用合理、无放射性,对于普查及动态追踪也值得推广。

关于血浆载脂蛋白B,因经统计学处理后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故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早期血管性痴呆诊断无确切临床意义。考虑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该项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有待于设计新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科学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新德,谭铭勋.脑血管疾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9-171.

[2]Mackowiak-Cordoliani MA,Bombois S,Memin A.Poststroked ementia in the elderly[J].Drugs Aging,2005,22:483-493.

[3]Alvarez-Sauco M,Molto-Jorda JM,Morera-Guitart J,et al.An update on the diagnosis of vascular dementia[J].Rev Neuor,2005,41:484-492.

[4]王夏红,宋景贵,穆俊林,等.P300电位测定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价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71-172.

[5]寇振芬,穆俊林,孙敏,等.颅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P300电位测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334-335.

猜你喜欢

血管性痴呆
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奥拉西坦与高压氧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分析
黄芪注射液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奥拉西坦联合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分析
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对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鉴别诊断价值
血管性痴呆(VD)应用尼莫地平等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神经元干预作用
氢溴酸加兰他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