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天性”萎缩:谁之过?

2009-10-14张珠飞

中国教师 2009年16期
关键词:改动天性小节

张珠飞

午饭后,我习惯地开始批改学生的日记,只见聂心洁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晚上,我把《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读过之后,看到课文第1页的最下面有一行小字:“作者冰心。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我想:有改动?原文是什么样的?是原文好还是课文好?于是我上网找到了冰心奶奶的原作。经过对照,我发现改动并不大,有几小节只改了一两个词语。改动较大的是第1小节,改动后的第1小节确实比原文简洁了。课文第7小节,将原文中的“女孩子”改成了“男孩子”, “男孩子” 改成了“女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我仔细读了读这一节,觉得编书的老师可能是这样想的:男孩子一般都比女孩子泼辣!其实,也不一定,我们班好多女孩子就经常欺负男孩子。我又看了看课文中的插图:图上画的却是“男孩子低头玩着纽扣”,跟原文内容是一致的。唉,编书的老师怎么这么粗心呢!

读到这里,我不禁大吃一惊!急忙查看教材,又上网查阅了原文,仔细对照一番之后,发现聂心洁所述的确很有道理。我立即对同年级的另外十多位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竟然没有一位发现课文内容跟插图不一致的,更没有人查阅原文并跟课文作比较。当我出示了聂心洁同学的日记后,他们无不感到诧异,好多教师这样说:“谁想到教材也会出问题呀!”紧接着,我又对本年级的所有班级进行了调查,结果一个班级一般只有5、6位学生有类似发现,并且这些学生大都不是“尖子生”,成绩中等或良好,常常“不听话”。问他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他们都说:怕挨老师批评!

这件事似乎很小,却给我留下了一些疑惑与思考。

一、以聂心洁同学为代表的“极少数学生”为什么会令那么多教师“相形见绌”呢?

一是由于这些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强烈的“好奇心”使聂心洁同学在看到“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这行小字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原文是什么样的?是原文好还是课文好?”于是她不仅上网查到了原文,而且将原文与课文进行了仔细的比较。当她发现第7小节被改动的内容恰好与原文相反时,又将课文与文中的插图进行对照,从而发现了“图文相悖”的现象。而教师们恰恰缺乏这种珍贵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尽管也看到了“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内心却丝毫没有产生“探究”的欲望。所以,这篇课文教师们虽然教了一年又一年,却始终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没有发现任何破绽。

二是由于这些学生不迷信权威。从“原文是什么样的?是原文好还是课文好?”这个想法可以看出,不论是大作家的作品还是教育专家编写的课文,在聂心洁同学的眼中,都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文章而已。既然作了改动,就有优劣之分。她要以评判者的眼光来鉴别二者的高下。也就是说,她不是在“仰视”课文和原作,而是在“平视”甚至是“俯视”这两篇文章。正是由于她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和锐气,在经过一番比较之后,不仅做出了很有见地的评价,而且对教材编者也大胆地提出了批评:“编书的老师怎么这么粗心呢!”相反,教师们却拜伏在权威的脚下。从他们随口说出的“谁想到教材也会出问题呀”,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他们压根儿就不相信教材会出问题!在他们看来,教材编者都是专家,其水平比一线教师要高得多,对原文进行改动自有改动的道理,作为一线教师无需怀疑,只要“奉旨行事”即可。将教材奉为“圣经”般顶礼膜拜,自然不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二、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为什么只有“极少数” 学生主动探究、独具慧眼呢?

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批判”的精神是“极少数”学生超越教师的关键所在。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呢?要知道,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批判”的精神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呀!我们承认儿童的个体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决不至于让90%左右的学生跟教师一样麻木吧!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极少数”学生“怕挨老师批评”而不敢将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这种现象可以推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都或多或少地好奇过、质疑过、批判过,但却遭到了教师们不同程度的否定和批评。一次次的好奇与质疑,却一次次地遭到否定、批评甚至嘲讽,他们稚嫩的童心受到了伤害,渐渐地,许多孩子不敢好奇了,不敢质疑了,更不敢批判了。他们只会一味地接受和认同,由桀骜不驯的“初生牛犊”变成了温顺的“小绵羊”, “好奇心”过早地萎缩了,“质疑批判”的勇气渐渐丧失了;只有极少数“不听话”的孩子还执拗地保持着几分“好奇”,并悄悄进行着“质疑”和批判。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儿童“好奇心”和“批判精神”等天性的萎缩是教师的责任。进而,我们似乎又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轰轰烈烈的新课程培训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为顺应儿童天性、张扬学生个性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但是,从教师们日常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上述判断并不成立,先进的课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为绝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此,我们很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师们没有能力落实先进的课改理念还是他们不愿意落实?在新课改之初,确实存在着“理念”与“实践”难以链接的现象,但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这种状况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变。那么,教师们为什么不主动把自己所掌握的先进理念付诸实践呢?我不由得联想到教师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什么这‘天性那‘个性,考不好,自己就‘不幸!”是的,在目前“唯书,唯上,唯分数”的整体氛围下,教师们为了使自己免遭“不幸”,哪还顾得上学生的“个性”?他们明知居高临下的权威、机械重复的训练和太多的标准答案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批判精神”,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学习疲劳感”和“兴趣压抑感”,但却很无奈,因为,教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切身利益。当前,在 “相关制度没有使校长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同其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有勇气将暂时“看不到效益的工作”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呢?

看来,儿童“天性”的萎缩不能归咎于教师,《人民教育》编辑刘群老师在《2008,中国教育的深刻反思》一文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教师们“在现实中能有多大的勇气,更多取决于制度设计有多大的合理性”,“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制度,以及教师们长期的、一点一滴的艰苦努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睢城镇睢宁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乐闻)

猜你喜欢

改动天性小节
快把我哥带走
鸵鸟
咪咪(节选)
天性是人心的影子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
或许,只因为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