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生沉下心来阅读

2009-10-12张秀毅

师道 2009年10期
关键词:拉达同学教学

张秀毅

高考前,听了高三年级一节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的公开课,内心感慨良多。即将要参加高考了,学生们在做这一类题目时仍然摸不着头脑,失分率依然很高。仔细想来,老师的分析讲解不可谓不到位,平时的训练不可谓不多,为什么还会这样?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在学生上高一高二时就正视现实,做好相应的准备呢?

我所说的准备,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因为学生不能正确解题,根本的原因不在于他没有做题的思路,而在于他不会阅读。回顾课堂,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呢?

我以为,教学生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沉下心来,一段一段,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不会读,首先表现为没有耐心读。一篇文章拿到手后,你要求他读,他从头到尾只看个大概,根本没有深入进去,这如何谈得上理解文意?可我们毕竟不能钻进学生的头脑中去,监督他细读文本。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懒散的阅读习惯,我提出了这个要求,即“一段一段,一句一句,一词一词”地仔细阅读,而检查的方法就是朗读。

比如,苏教版“必修四”第四专题《不自由,毋宁死》一文,按专题教学的要求,重点是演讲实践,但我根据我们学生的情况,将它调整为“朗读与倾听”。教学中,我请学生依次一段一段朗读,每读完一段,都会请有关同学指出本段的重要内容,并引导他们关注本段重要的句子和词语,然后请他们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将其朗读出来,再经指导后,请大家齐声朗读加以体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最初学生读得有多么糟糕,我都不会打断他,因为教师的耐心倾听是对学生的最好示范。

比如,轮到一个学生读本文的第四段,他大概是从未认真读过书的,也从未当众朗读过,一开始读得怪腔怪调,并且破绽百出。同学笑,他自己也笑。但渐渐地,他变得严肃起来;同学们也都开始严肃地听。

读过之后,我问“这一段的重点信息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是号召人民拿起武器,准备战斗。我又问,为什么要准备战斗,他们说是必须战斗。而在这纷扰之中,只有一个声音说,是因为“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请这个同学起立,告诉他,对于这一点,作者有一个非常诗意的表述,请他找出来读给大家听,那便是“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叮当响声”这一句。学生找出来后,我们一起进行了赏析,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一句,以体会其语言的气势与力量。

然后,我再请发现这个句子的同学把段中“我们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这一句完整地读出来,问他忽视了哪个词,答曰:“况且。”我又问,“况且”意味着什么?就这样,顺着一句话,一个词,我领着学生概括出了本段的重要内容:我们有力量进行战斗。文中是这样表述的:

“如果我们300万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为神圣的自由事业而武装起来,那么任何敌人都是无法战胜我们的。此外,先生们,我们并非孤军作战,主宰各民族命运的正义之神,会号召朋友们为我们而战。先生们,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机警的、主动的、勇敢的人们。”

对于这几个句子,我没有轻易放过。在指导他们朗读后,我问,这三句话的顺序可不可以互换?设置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引领学生理清这一段的逻辑顺序,同时也要他们明白,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一段一段,一句一句,一词一词”地仔细阅读,才能真正领略文章的内容。

但这样的工作琐碎而繁复。因为学生浮躁的阅读习惯,不是几节课就可以改变的。况且,这项工作的短期成效,远不如盯着学生做几套训练题来得管用,在分数决定一切的今天,你需要耐住寂寞。

接下来,我还引导学生“敬重阅读”。从学生的课桌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阅读状态。可以说,学生的阅读大都属于浅层次的消遣,而不是真正的阅读活动。所谓“敬重阅读”,是指学生主动亲近经典,亲近那些蕴藉着丰富精神力量的作品。之所以把这种亲近称为“敬重”,是针对学生浮躁的阅读心态而言的。如果不引导学生“敬重阅读”,学生会以很轻率的态度去否定阅读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去亲近经典。

如何引导学生亲近经典?我认为,重要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对课内的经典选文进行品味、鉴赏,并从中寻找精神的力量,可能的话,还要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苏教版“必修四”)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行刑前和行刑中,群众对于伽西莫多的态度,以及在埃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之后,群众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把相关细节勾画出来。之后,我们讨论鉴赏了相关细节,并体会了作者对于中世纪人民的态度:

“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可以用形容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在这种年纪时没有怜悯心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世纪的人民,作者是有所同情的。但同时,因为无知而导致罪恶更为可怕。我补充了诗人甘果瓦因为误闯入奇迹王朝、如果不是埃斯梅拉达出手相助就要被处死的情节,并以电影《巴黎圣母院》画面呈现的昏暗与破败作为佐证。对于上面引用的那段话,我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以理解人心智的成熟不与年龄成正比,而与“知识”相关。这是欧洲文艺复兴给我们的重要启迪,也是我们个人需要求知的重要缘故。这便是我们从经典中要感受的精神启迪。

最后,我问学生,在埃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之后,群众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透过这种变化想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埃斯梅拉达这个人物正是雨果热切追求的理想,他借助这个人物试图告诉我们:真善美是拯救和改变世界的力量。我没有忘记把埃斯梅拉达的结局告诉大家,这个结局意味着,人类的进步总是要经过异常艰苦的挣扎,个人亦复如是。

我记得一位老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育要交给学生一粒种子,这粒种子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发芽生根,及至长成大树。其实,对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样的课文,理想的教学是由此延伸出来,给大家时间去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原著,至少也应该让学生看一看由此改编的同名影片。现在,我的学生中有人开始了他们的经典之旅,在阅读中他们也产生了新的困扰。有人说没有老师的帮助他们一点也读不下去;也有人说读了不少,却没有什么收获。

我告诉他们,三年高中,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经典,反复地读就好了。因为,读第一遍时,我们都急于了解全部的内容,所以难得求精。但两遍三遍下来,我们会发现我们原先忽略的地方,心灵会慢慢进入书中,书也会慢慢浸养我们的心灵。黑塞说过:“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高中阶段,学生能认真读一本名著,通过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心灵因此而丰富起来,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给学生的最好的一粒种子。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第三十六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拉达同学教学
拉达秀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通情达理的人性美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鼹鼠拉达
小鼹鼠的家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