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乃伊3:龙帝之墓》:商业娱乐背后的文化意识

2009-10-09徐晓军

电影文学 2009年2期

徐晓军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里,媒体文化日益嵌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生命体验之中。电影就是这类媒体文化影响最广泛的一种。以电影诗学的方式对电影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剖析就能对电影这类看似为休闲娱乐的媒体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通过对《木乃伊3》的诗学分析,我们就不仅能看出其美学上成败,还能看出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意图。

[关键词]电影诗学;木乃伊3;认知模式;情感模式;生命模式;文化意识形态

当我们的地球在高速信息媒介的协助下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时,我们的生活就很难恢复“独善其身”的状态了,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这个“村落”的四面八方的各种媒介信息的影响,广播、电视、电影、VCD、DVD等各种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深深的嵌入了我们的生命中。媒体提供的形象、信息都在塑造着“某种文化和社会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及其最深刻的价值观:什么是好的或坏的,什么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以及什么是道德或邪恶的”。

在诸多媒体中,电影正成为我们生活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当我们进入电影院,我们不仅是给自己在忙碌之余找个休闲的乐子,我们也在接受一种文化。在接受、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塑造自己的文化认同感、自我身份、民族意识、性别意识等,以及我们观察和认识整个世界的方式。电影是一种话语艺术,它永远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观众对它的理解倾向紧密相关,它与文学这种直接话语艺术的区别仅仅在于:它将话语的秘密效力隐藏于令人炫目的视觉影像、震撼耳膜的音响效果以及媒体造就的明星偶像之后。克里斯汀·麦茨认为电影仅仅是“抹消了话语陈述的一切标记,并伪装为一种故事的形式”而已。因此,只要我们用诗学方式仔细观察分析它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就不仅能知道一部影片美学方面的得失,还可以分析出隐藏在美与娱乐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意图。

《木乃伊3:龙帝之墓》就属于这样一部有较大文化争议的电影。这不只是因为前期宣传力度与后期观影的效果有较大反差,以及其编剧与摄制上的缺陷,更是因为影片启用了大量的中国两岸三地的演员,并以中国为故事背景。那么,这样一部汇集众多华人影星,又有前两部取得票房佳绩“木乃伊”做铺垫的影片其缺陷究竟有哪些,这其中又有哪些文化因子在其中发挥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从电影诗学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干1967年出版了他的《服饰系统》,这部开创之作记录了罗兰·巴特在1957—1963年期间的研究成果,在这项研究中他第一次尝试用符号学和修辞诗学的方法研究分析一项人类文化行为——服装。这项成果对我们今天以诗学的方式研究影视文化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今天也可以用这种符号学和诗学方式观察分析我们社会的文化现象。

巴特在分析服饰符码的能指系统时,提出了“服装诗学”的概念,并指出其具有三种修辞诗学模式:认知模式、情感模式和“生命”模式,利用这三种模式我们可以深入分析《木乃伊3:龙帝之墓》的成与败背后深层的文化因素。

第一,认知模式。这在电影诗学中就是指由电影中符号元素构造出的社会文化网络系统。如果说我们国内观众在欣赏《木乃伊》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时,心中还充满着对古埃及文明的好奇心,并从中获得一种窥视“他者”文化的满足心态的话,那当故事的背景挪到中国本土时,我们的观影心态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状态——那就有电影表现得“像不像”的问题了。对我们而言,一、二部中的人物都是“他者”,但对于第三部而言,电影中的人物就有了“他者”与“我们”之分了。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出来的,以及展示的效果如何,就成为观众最为重要的看点之一了。于是,“像不像”就成为国内观众评判影片“好不好”的标准之一了。这样,导演和编剧中体现出来的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无知,就成了我们认为《木乃伊3》是失败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影片中对秦始皇个人性格,以及历史行为的展示就成了一个大大的问题。无论是序幕中复活前的秦始皇,还是复活后的“龙帝”,都只一味地喜好无情杀伐,只有征服世间一切的欲望,哪怕其统一中国行为也成了满足个人独裁欲望的非正义行为,于是我们怪异的看到女巫复活长城地下尸骨时的口号是“为了自由和公正”——个典型的美国式口号。秦始皇修建长城更是为了满足个人不死的愿望,于是影片出现了复活的龙帝只有跨越长城才能获得操控金、木、水、火、土的无上能力的奇怪情节设置。中国的传统的五行成了征服世界的工具,中华武术也成了好勇斗狠与残酷杀戮的方式。序幕中对中国古代刑罚——五马分尸的展示,更体现导演、编剧对中华民族残酷性的片面认知。《木乃伊3》中这类文化与历史认识偏差可谓比比皆是了。

由此可见,认知模式的不同导致文化认同错位,必然导致该影片会在中国遭遇滑铁卢,恶评一片了。导演罗伯-科恩虽说是因为喜爱中国文化才按手这部他当导演以来的第一部续集,但现在怎么看怎么像炒作的噱头,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他也没有像前两部的导演研究古埃及文化那样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这也就难怪有如此多的文化错位了。

第二,情感模式。这种模式沿引入电影诗学中,就指电影中的各种元素是如何展现普通人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内心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如果说文化的认知模式是以“像不像”来评介影片“好不好”,那么情感模式则是通过“真不真”来评介影片“好不好”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对影片人物的情感是否有人性的依托和现实的需要与可能就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了。尤其是在有前两部作为参照的状况下,本片是否有所创新和突破也显得极为重要。然而影片中这几点多表现得都很不到位。

《木乃伊3》中,由于重要人物过多的增加,情感和社会纠葛也被无限增多了,比如:秦始皇与女巫、女巫与郭铭将军、奥康纳父子、奥康纳夫妻、阿历克斯·奥康纳与女巫的女儿琳、女巫与其女琳、奥康纳夫妻与乔纳森,甚至还有古代皇帝与现代将军以及中美两国的关系等等,极尽复杂之能事。在一部120分钟左右的影片想展现如此的众多的人物情感关系,甚至还把国家情感掺杂进去,这些都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杂乱而苍白,既没有得到深入展现,也没有可靠的剧情需要,我们既不知道阿历克斯与琳的情感是怎么产生的,也不知道奥康纳父子为什么争吵,更不清楚秦始皇饮不老泉水变成三头的龙妖后抓走琳是怎么回事。纷繁的情感纠葛可以说没有一个交代得清晰而有力,彻底的成为好莱坞式的美国情感的大杂烩和廉价兜售。

如果认知模式上还有中美文化认同的差异,尚且能原谅一点,那么人性情感上的表现失败,则只能说是因剧本的严重缺陷和导演的编导驾驭能力不足造成的。这就不难理解该片在北美上市时惨淡的票房了。因为该片既不能满足北美观众窥视“他者”文化的欲望,又不能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那我们还看什么呢?

第三,“生命”模式。这里“生命”是指文化、艺术

赖以生存的基础——细节。无论是文学这种传统艺术,还是电影这种新兴艺术,其艺术活力都依赖于精心描绘和刻画的细节。无论多么宏大的主题和场面,都要依靠细节赋予其具体可感的生命活力,纵观《木乃伊3》,细节上的疏漏可谓无处不在。

片头由中国的功夫小生吴京参演的刺秦一幕在影片中是什么地位根本就不清楚。五马分尸后的郭铭将军,怎么被埋到长城脚下,复活后为何又只缺一只胳膊,那些复活尸骨怎么就自觉的跟着郭铭将军;身中一刀的女巫竟然能只身匹马从咸阳跑到喜马拉雅山被雪人所救;拿着甲骨文的魔法书,女巫却一会儿用梵文念,一会儿又用英語念;至于那个拥有无边魔法的复活龙帝竟然打不过一个外国老年人——里克·奥康纳——就更是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电脑技术手段的滥用和大量的特技场面,都不能掩盖影片细节上的诸多不足,这就大大削弱了影片的生命力。

通过上述修辞诗学方式对《木乃伊3:龙帝之墓》进行的详细解读,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部影片存在着先天不足,也就难怪这部投资甚巨的影片难以获得评论界的好评,也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了。

但是,无论何种艺术一般都在两种追求之间徘徊:一种是“纯表现”的——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在这种追求中形式只是意义与价值的物质外壳,原形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本身;一种是“纯再现”的——表现世界本身,在这种追求下艺术仅仅是用逼真的模拟品替代现实世界,原形就是给我们的生活找一个幻想的替代品。电影艺术也不能例外,如果能将两者完美结合固然是上乘制作,就算能完美达成一种也是佳作,最害怕的就是在两者犹豫徘徊最后两下不着实成为四不像。《木乃伊3》就属于这最后一种。

在影片一大堆不知所云的技术能指背后,《木乃伊3》中对中国文化一厢情愿的片面化甚至丑化式的表现、情感的大量模式化套用,以及为特技而特技的技术手段的滥用,不仅电影艺术的灵气消散殆尽,还带上了浓重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霸权色彩。这种话语霸权就隐藏在这个以中国为背景的粗制滥造的故事背后。

在这部影片的结构模式中,表达的依然是美式观念对“他者”文化的粗暴介入。美国对中国文化想象并没有因为李连杰个人片酬的增加和华人演员运用的增多而有所改变。男性还是残酷好斗的暴力形象,女性还是外表柔美、武功高强掩饰下的无知与柔弱形象,文化政治上也依然是征服与杀戮的独裁形象。影片中那对奇怪的男女军官就表现出这样的政治色彩,“龙帝”形象就更是如此了。当然,最后中国和世界依然需要美国人来拯救,中国武艺高强还会巫术的“紫媛”和“琳”,在危难之际不是死去,就是只会哭泣,依然需要两个美国男性来出手拯救。甚至就连中国文化模式在美国人眼里也是有问题的——香格里拉就需要美国人乔纳森的“美国赌场”来开发。

美国对于中国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宽容怜悯的架势,为了向中国人民表示友好将“香格里拉之眼”还给中国人民,结果影片中的中国将军却拿来复活龙帝,试图利用龙帝的魔法力量征服甚至毁灭世界,成了恐怖之源,于是美国人再次拯救了世界,变成钻石香格里拉之眼又被美国人乔纳森带回了美国。这披着商业娱乐外衣的“中国威胁论”对公众的影响虽不如政治表述那么直接,但更加隐蔽和潜移默化,更加深远且难以被人察觉。

电影就是用或娱乐或启蒙的方式深深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它和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都是社会和自我的对话,是与其他文化交换信息的方式之一,也是国际相互了解的媒介。在诗学模式的解读下,我们就可以对影片中不同文化的表达有更深入了解,让隐藏于视听美与休闲娱乐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意图显露无余。最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像《木乃伊3:龙帝之墓》这样粗糙的影片,在恶评一片中,却依然能占据国内同期影片的票房榜首,的确值得国内电影人反思了。当然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