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预防简述

2009-09-28齐雅彬

法制与社会 2009年5期

齐雅彬

摘要近年来,情景犯罪预防的有效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因此国际犯罪预防中心(ICPC)向各国推广。本文对情景犯罪预防的起源、发展、理论基础及在具体应用中的做法进行了阐述,希望对我国的犯罪预防工作有所贡献。

关键词情景预防 环境预防 理性选择理论 日常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45-01

情景犯罪预防,就是对于某些高发生率的犯罪,直接通过管理、设计、调整的方式持久有机的改变环境,从而尽可能的使行为人认识到犯罪行为难度增加,被捕的可能性增大,收益减少,以此来减少犯罪。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国家所倡导和实践的犯罪预防理念,具体措施包括目标的强化、防卫空间的设计、社区犯罪预防策略以及疏导和转移犯罪人远离被害人的策略等。

一、情景预防的起源及历史沿革

情景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理念。即从预防犯罪的角度,建筑学家和地理学家提出从城市设计、土地使用、空间分布的角度寻求影响犯罪的因素。他们认为,犯罪人根据环境机会和情景抑制因素选择犯罪的时间和地点,因此,侧重于通过环境设计和一定的监视系统来减少犯罪机会,预防犯罪的发生。

早在19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学者克利福德·肖和美国伊利诺伊州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工作的亨利·麦凯,在芝加哥学派领军人物罗伯特·帕克和恩斯特·伯吉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打算从青少年犯罪的资料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在城市空间分布中存在的规律。他们对芝加哥及其他都市进行区位研究,发现青少?犯罪集中在特定区域,离城市中心商业区越近,则青少年犯罪率越高。此?论对于后来的环境规划、设计,产生了部分影响。

1961年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斯出版了《美国大城市之死亡与生活》一书,对于当时都市的规划设计走向垂直化、郊区化,腐蚀社区生活的倾向加以抨击。这对于“环境设计规划预防犯罪”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0年纽曼提出“防卫空间”的概念,认为可以借助于特殊的建筑设计来降低犯罪机会,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效果。1971年杰夫瑞撰写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一书,提出建筑物的安全装置、门锁、街灯及守望相助等,均能有效減少犯罪。1997年罗纳德·克拉克出版《情境犯罪预防》一书,整合?情境犯罪预防的策?与理论,对于情景犯罪预防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情景预防的理论基础

犯罪学理论研究成果的长期积累为情景预防理论的提出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环境犯罪学、理性抉择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与情景预防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

(一)理性选择理论

美国犯罪学家德瑞克·科尼西和罗纳德·克拉克从研究整个犯罪事件(包括犯罪行为、犯罪动机和犯罪情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理性选择理论。克拉克认为,“在实施犯罪行为以前,理性的行为人总是要考虑被捕的可能性,可能会被判处的刑罚的严厉性,行为的收益,以及对这种利益需要的迫切性。”从而,在综合考虑其即将实施的犯罪行为可能付出的代价与可能获利之间做出成本利益分析之后,做出是否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理性决定。他认为当利益超过风险时,犯罪就可能发生。

(二)日常行为理论

日常行为理论认为犯罪是由犯罪动机、合适目标和缺乏犯罪抑止物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且社会的变化(包括工作、休闲方式的改变)可以使一些犯罪机会发生重大改变。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劳伦斯·科恩和马库斯·费尔森,经研究,他们认为社会上总是存在着大量具有犯罪动机的潜在犯罪人,他们经常到一定的情景中寻找犯罪目标。当这些有犯罪动机的潜在的犯罪人,发现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或缺乏有效抑制犯罪行为发生的保护措施的合适目标时,犯罪行为就会发生。

此外,情景预防理论的发展也受到纽曼的“防卫空间”理论和杰夫瑞的“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影响。纽曼认为,既然不能抑制人们的犯罪动机,我们可以从犯罪的目标和条件上去限制犯罪,没有作案的目标和条件,犯罪就不可能发生。杰夫瑞认为,都市的环境设计和规划要考虑减少人际隔阂,加强人际交流的需要,因为在某些犯罪中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日常关系淡漠造成的监控真空时段与反抗起来的势力单薄,才敢肆无忌惮的频繁作案并最终得逞。

三、情景预防的具体措施

以上犯罪学理论都帮助解释了机会、环境与条件在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对情景预防理论的提出、巩固及实践进行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而在具体实践反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一)增加犯罪代价的措施

第一,目标加固。首先,防盗安全装置,主要指含有技术成分的报警装置。其次,从物质材料上对目标进行外部坚固。再次,汽车方向盘锁,主要针对汽车盗窃案,自行车等一样可以使用。第二,入口控制。如住宅安装对讲系统。第三,转移犯罪人。如把酗酒滋事人员转移,使其独处。第四,控制和管理犯罪工具和装置。如加强枪支管理等。

(二)增加犯罪风险的措施

第一,正式监控,包括警察巡逻和闭路电视系统。第二,职业监控。有些机构和场所不适宜进行正规监视或没有必要雇佣专门的监视人员,这时,工作人员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进行适当注意,通过非正式监控减少犯罪机会,预防犯罪。监控主体主要包括停车场看守员、公寓管理员、其他公共设施管理员等。第三,自然监控,包括照明设施、防卫空间和环境管理。第四,居民巡逻与邻里守望。居民巡逻是由居民进行的邻里巡逻,尽管缺乏法律赋予的处置手段,但特有的优越性使其成为警察巡逻的有效补充。

(三)减少犯罪收益的措施

减少犯罪回报措施的理论基础是前面所说的“理性选择理论”,当犯罪回报小于甚至等于犯罪困难与所担风险时,犯罪分子就有可能选择放弃犯罪。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目标转移。如将贵重物品放于银行保管。转移目标对于预防盗窃和抢劫案件具有积极意义。第二,财产标识。如在贵重物品刻上表明物主的标记。财物标记的基本目的是造成销赃的困难,客观上也有利于侦查破案与财务返还。第三,降低目标被侵占后价值。如保险柜具有自毁功能,使用有相片的信用卡。第四,减少诱惑。如贵重物品秘密保管。

综上所述,情景犯罪预防就是通过改造可能发生犯罪的情景,减少犯罪的机会,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的一种有效、可行的犯罪预防策略。所以,我国应从实际出发,认真实践情景预防策略,减少犯罪行所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宋浩波.犯罪学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梅建明.论环境犯罪学的起源、发展与贡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5).

[3]廖万里.略论情景预防对我国当前犯罪预防的意义.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