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翔的诺言

2009-09-28

电影文学 2009年16期
关键词:自然生命

郭 微

[摘要] 本文在前言中简介了导演雅克·贝汉的生平经历和作品;文章第一部分概述了影片内容;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影片的艺术风格,包括画面效果、听觉感受、故事性情节化,第三部分分析了影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最后阐释了影片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第一,中国纪录片事业需要一批如雅克·贝汉一样诚心而耐心,具有专业精神的人;第二,我们在不否定纪录片真实性这一特征的前提下,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要表达的意图用故事的方式告诉观众。

[关键词] 《迁徙的鸟》;自然;生命

一、前言

导演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1941年7月13日出生于法国,同为喜剧演员的父母似乎赋予了他天生的电影天赋。1960年加入电影界,开始了他不凡的电影旅途。1966年由于主演《男人的一半》而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狮奖。尽管在年轻时就作为演员而备受关注,但是,在他看来,演员这行太过被动,无法表达他的全部想法,因此后来他改行做了导演和制片人。他先后担任了《专门通道》《生命之外》《喜马拉雅》等影片的制作。2001年,由他导演、编剧、制片,法国、瑞士、西班牙、德国共同出资拍摄的《迁徙的鸟》宣告了一位纪录片大师的诞生,也成为法国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迁徙的鸟》使雅克·贝汉获得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新锐导演奖、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这也是雅克·贝汉第九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包括《微观世界》(microcosmos,又名《小宇宙》《点虫虫》)、《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对于雅克·贝汉来说,纪录片为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经历,也为他赢得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声誉。

主要作品列表:

1.纪录片

1989年:《猴类》

1996年:《微观世界》

1999年:《喜马拉雅》

2001年:《迁徒的鸟》

2002年:《自然之翼》

2.故事片

1962年:《家庭日记》

1976年:《象牙海岸》

1995年:《纯真之旅》

2004年:《放牛班的春天》

2004年:《漫长的婚约》

影片内容简介:

1990年,一个加拿大电影人拍了一部关于鸟的电影,雅克·贝汉看7以后立即意识到以鸟类为主角也能拍出奇妙的电影来。雅克·贝汉花费4年时间,胶片长达460多万英尺,耗资4 000多万美元,拍摄队伍多达600人,其中包括17名世界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横跨五大洲,足迹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畏艰难险阻,在与候鸟共同飞行的过程中,精心磨砺制作出的一部精品——《迁徒的鸟》。这部讲述鸟类在地球上艰难迁徒的纪录片共分为“缘起”“知更鸟的春天”“欧洲的春季大迁徒”“中国的春季大迁徒”“飞越喜马拉雅”“北海道之雪”等六个部分。影片在大量航拍技术的支持下,记录了雁、鹅、燕、鹰、鹤等野生鸟类在迁徒过程中的觅食、争斗、求偶、交配、孵化、遇险等活动,并向观众展示了鸟类在迁徒过程中沿途迤通的自然风光。雅克·贝汉曾说:“这部影片使我们第一次能够真实地捕捉、见证和体会鸟儿对于飞翔的乐趣和情感。”

二、影片的形式风格分析

1.和谐创造奇迹

泰戈尔用“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早早飞过”来赞美飞翔。雅克·贝汉用《迁徙的鸟》记录飞翔,《迁徙的鸟》并于2004年春节舒展开它轻盈的翅膀,飞入中国影院,是中国引进的第一部数字纪录片。导演展现了大自然的奇迹,把人类的影子藏匿于摄像机之后,在静谧中注视它们,把鸟类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巧妙并不露痕迹地展现于观众面前。

自然纪录片的拍摄需要作者怀藏一颗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诚挚的心,懂得敬畏生命。国际自然电视节组织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鸟、树和昆虫的近镜头、非常近的镜头和放大的镜头,还需要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所谓自然精神就是指对自然的热爱,在拍摄过程中把爱的感情和思想灌注到作品中去。雅克·贝汉曾说:“与鸟类生活了四年,我们似乎成了它们的父母。”在四年的拍摄过程中,雅克·贝汉的团队用了整整一年来亲近鸟类,他们动用了直升机、悬挂式滑翔机、热气球,甚至特殊的警备航机来近距离跟拍鸟儿飞翔的姿态,让它们逐渐习惯人和各种摄像器材,直至鸟类误认为这些东西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甚至人类是它们的同类,并且毫无戒备地把它们最动人的一颦一笑呈现在雅克面前。因此《迁徙的鸟》获得了许多从未在此前任何一部写实影片中出现过的候鸟飞翔的特写镜头。正如巴拉兹所讲:“我们对生活面貌认识模糊不清,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感觉迟钝,眼力短浅和知识不深。我们只是滑行在生活的表层。摄影机已经为我们揭示出一切重大事件产生根源的各个重要问题的内核:因为最重大的事件只不过是各个微小因素运动的最后结合。一连串的特写可以使我们看到一个整体变成各个个体的那一刹那间。特写镜头不仅扩大了而且加深了我们对生活的观察。”雅克·贝汉曾说:“很庆幸我有四年的时间来拍摄这部影片,每一天你都会成熟,每一天都会有进步。这需要日复一日地琢磨。一天天过去了,你就找到了主意,找到了情感,找到了灵性。”

2.唯美的画面

《迁徙的鸟》美轮美奂的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片中大量使用的长镜头跟随鸟的飞翔,飞越高山、飞越平原、飞越海洋、飞越都市;这些美的精灵,幻化出大自然的万千风光:茂密的森林、静谧的湖泊、无际的沙漠、肃杀的冰川……同时也从鸟的视点描述了人类的现状:安宁的村庄、喧嚣的都市……导演利用镜头和景别的变化,构造了一幅幅壮美宏大的画面:远镜头中大雁列队成三角形、一字形浩浩荡荡前进的姿态;特写镜头记录下来的鸟儿振翅飞翔时肌肉的震动;多镜头中鸟儿连续飞翔的流畅画面;等等。导演更是巧妙地利用丰富的颜色交替变化来交代迁徙路线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从绿意葱葱的夏天,到金黄色的高原,到一条红沙河,又到蓝天白云,再到白雪皑皑,绿色、黄色、红色、蓝色、白色交替出现,纷繁复杂的色彩给鸟类单调的迁徙之旅增加了一些生趣。

此外,塑造银幕形象,要靠对白等多种电影手段,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靠人物自身行动。这就是说,要表现一个人物的性格,那就必须把这个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使他通过某一动作而形成我们要求的形象。动物也应如此。人类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鸟儿——美的精灵同样拥有炽热的情感。在众多镜头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对在途中休息的天鹅,头颈相对,羽翼相向,两喙相摩,两只长颈竟弯出一个情意浓浓的“心”。真是惊叹它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此精致唯美的画面怎不令人动容?心心相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有的温情,所有的爱意,所有的缠绵,都在那个瞬间凝固,成为永恒!

3.天籁之声

除了唯美的画面令人称道,影片的音乐也不容小觑。

正是借助音乐的巨大魔力,才使得画面倍加壮美。开篇是澳洲音乐鬼才Nick Cave的温馨感伤的情歌To Be Your Side,男女声吟唱着鸟类虽要历经劫难,却仍不悔初衷的悲壮和豪情。的确,每年的迁徙对于鸟儿来说都是一项严峻的工程,从北极迁徙到南极,跨越2万千米,途中危机四伏,难以意料。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决心,是万万不能成功的。贯穿影片的是多次荣获凯撒音乐大奖的电影配乐专家Bruno Coulais的音乐,在鸟儿每次遭遇困难并且克服的时候,在新生命诞生或团聚的时候,音乐总是适时出现,为这些有着崇高梦想、并且锲而不舍的精灵们送上崇敬和祝福。

4.故事性

《迁徙的鸟》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候鸟的迁徙是一个承诺,一个回归的承诺。影片中那个被渔网绊住天鹅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只不大走运的天鹅从水平面扑腾升空的时候,脚被网缠住了,它几次想挣脱,都没成功。这时一个小男孩跑了过来,他割断缠在天鹅脚上的残网,那只天鹅在人类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飞上天空追赶它的队伍……大地回春。草长莺飞,候鸟们开始了新的一年的迁徙。在影片的结尾,一群天鹅飞回了老家,那只脚上还留着残网的天鹅也回来了,而那个小男孩也在岸边等着它的回归。影片首末呼应,正好印证了“回归的承诺”。虽然影片的解说词是少之又少,看片是时候甚至忽略的它的存在,但是影片精美的画面、恍如天籁的音乐、故事化的叙事手法都无不表现出对自然万物的温情和崇敬。

《迁徙的鸟》中惟一一段解说词的下半部分是这样的:它们的旅程飞越数千千米,当中危机四伏,目的只有一个:生存。在雅克·贝汉的眼中,鸟类的迁徙行为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为了获取生存所进行的被动的地点转移活动,而是倾注了人文气息和审美文化意蕴的生存之旅和心灵之旅。在他的眼中,鸟类已经不是动物,而是跟我们一样有着平等生存权利的“兄弟姐妹”。雅克·贝汉温情而爱恋地注视着这些脆弱的精灵,倾注了牵挂、担忧、祝福和喜悦。

候鸟每年忙碌奔波在两个地方——南方、北方,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迁徙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秋季反之。每次迁徙对它们来说意味着重生和死亡,不想为之,却不得不为之。每次迁徙都是一项艰苦、危险的过程,危机可以来自自然界,也可以来自人类。片中当一群候鸟在冰山小憩时,灾难突如其来,雪崩降临,警惕性高的候鸟纷乱逃亡,未来得及反应的鸟顷刻间压在雪里,奄奄一息;海滩上一只小螃蟹正贪婪、虎视眈眈地盯着受伤躺在海滩上的海鸟;自然界里这种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法则还将长远地存在下去的。然而,更残忍更严酷的灾难还是来自人类,它们能侥幸得逃过猎杀吗?不能。两只大雁已经应声掉落。前一刻它们还在天空自由飞翔,享受自由,崇敬未来,此刻已经一命呜呼。同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同为地球的主人,同样有着生存权的它们,人类却蛮横残忍地剥夺了另一种生物的生存权。它们毫无还手之力,任其迫害和杀戮,就像遭到纳粹迫害的犹太人一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生命在此刻变得何其脆弱不堪。

三、影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

《迁徙的鸟》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电影奇迹,一个用人的真诚的心灵创造出来的奇迹。“大自然非常脆弱,如果不保护环境的话,人类将成为自然界的孤独者。”雅克·贝汉从不否定这部影片的环保宣教意义:“自然让人类给弄病了。”“我们需要与自然界和平相处,因为人类不可能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和动物共享一个地球,谁都无法剥夺对方的生存权,《迁徙的鸟》就是用这种平等的视角注视着片中的主角——迁徙的候鸟。导演借用鸟儿——这种大自然的精灵,记录下它们神奇、顽强、执著地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着,从而唤醒我们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爱护鸟类和动物的良知。

数百年来,人类对自然的戕害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我们仍然把自己视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犹如君临天下,可以为所欲为的话,那么自然界对我们的惩罚将不仅仅是土地沙化、温室效应、物种减少、禽流感等。愚钝、自以为是的人类,确实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鸟儿尚且知道迷途知返,熟识归途,而我们在经历了尘世的纸醉金迷、醉生梦死之后还能迷途知返吗,还能重新找到回家的路吗?确实,一部带有环保意识的影片并不能改变多少现状,每年10月4日的“世界动物日”也没有带来本质上的改变,但是希望通过各种活动影响的累积,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地理解动物,并且正确地对待动物!希望“世界动物保护日”能够真正落实在人类的行动中,而不要沦落为一句空话。

四、影片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从开始观赏《动物世界》,中国人就开始领略到优秀纪录片的魅力,但是我们可曾看到过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动物世界》?以前我们还可以说因为仪器设备匮乏,到如今还这么给自己推脱责任,那么对中国的纪录片工作者来说真的是一种悲哀,中国的纪录片事业无疑也是看不到光明的。现在,我们还是大批地购买Discovery来看,因为我们确实缺少一批如雅克·贝汉一样诚心而耐心、具有专业精神的人。此外,雅克·贝汉告诉世人,纪录片也可以拍得好看,拍得有故事性。传统的纪录片的核心要素就是客观记录。雅克·贝汉的作品在没有否定纪录片真实性这一特征的前提下,用故事的手法将自己的想法和要表达的意图告诉了观众,艺术地再现了鸟儿的迁徙生活,也使得观众的情感真正融入鸟儿的悲喜中去,使得影片更引人入胜。《迁徙的鸟》为我们拍摄纪录片时使用故事性这一特性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注释:

①侯洪:《感受经典》,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第12-13页。

②转引字咏华:《雅克·贝汉解说(迁徙的鸟)》,《文化交流》,2004年第3期。

③http://WWW.sctv.com/sctvft/cn/article.asp?ld=32798。

④http://WWW.wnhw.cn/viewbthread.php?tid=397。

⑤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⑥⑦朱靖江:《新闻周刊》2004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郭微(1985—),女,浙江温岭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广播艺术学2007组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猜你喜欢

自然生命
生命之树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