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09-09-27赵枞安

江淮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举措高校教育

赵枞安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中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必须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为根本,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上大有作为。

关键词: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举措

文献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两大任务:一是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二是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中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必须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明确在高校教育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与方法,探索把高校服务社会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相结合的途径。

一、充分认识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题和灵魂,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赋予国民教育重大任务,正是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抓住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高校的突出地位和基本职能的内在要求。还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强调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大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教育要担负起这两个方面的重任,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最根本的是学校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大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为落实邓小平教育要优先发展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国策,已经获得和正在取得巨大成效。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首先赋予国民教育系统是顺理成章的。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领军集团和中坚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高校承担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从教学上讲,“两课”是所有在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素质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涵盖了“两课”,又是“两课”教育基本内容,其它各门课程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也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从科研上讲,邓小平在1977年就说过高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校以占有国家科研投入10%的经费,创造了国家57.3%的科研成果,雄辩证明了邓小平的论断。高校科研范围很广,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既有基础学科,也有应用学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高校科研队伍具有重要的骨干作用。从服务社会看,高校通过培养人才、提供科研成果和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精神文化生产,无论是哪种形式,也无论是参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或社会建设,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义不容辞的。

其次,这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法规的根本举措。在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把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1996年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党的教育方针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先后写进国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因此,高校办学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学,必须贯穿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导学生择业就业,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

第三,这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思想保证。我国高校经过十年扩招已经达到在校生两千多万的规模,名列世界第一。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作出了高校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决策。我国除在本科高校实施“211”工程,在高职院校重点培育100所示范高职外,还分期分批、分级分类开展了本科高校、高职高专的教学评估工作,旨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促进各类高校深化改革,规范办学行为,走出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路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对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进行科学定位,办出质量好、有特色、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二、高校要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高层次人才为根本

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的特殊产品,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因此,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层次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和原则。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高校,首要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高校应把贯彻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与贯彻《意见》结合起来,坚持用系统工程的办法,综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把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第一,坚持课堂主阵地育人,深化“两课”教学改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

堂、进头脑。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结合大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课题研讨式、互动参与式、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形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两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认知认同,而且感情上融入,能识别和抵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坚定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教师深入发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坚持以文化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陶冶精神情操的育人功能。要努力建设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努力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通过经常化的制度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办好校园艺术节、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同系、班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和影响。

第三,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相配合,加强对大学生经常性管理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认真落实教育部《学生管理规定》和高校内部制定的学生日常行为规则,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日常学生管理中,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一事一议”和经常性的纪律作风整顿,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操守,分清是非美丑,做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二是落实辅导员、党团组织进公寓,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三是努力改善后勤服务工作,了解大学生的愿望要求,关心大学生的冷暖疾苦,办好食堂、澡堂、超市,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融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于细致入微的服务中。高校的后勤改革要坚持后勤社会化和学校的育人职责相结合,不断增强服务育人的功能。四是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通过奖、助、贷、免、补等系列措施,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落实资助政策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体现人文关怀,激发他们感恩党和政府、励志报国的壮志。五是重视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教育引导他们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六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健全就业服务系统,准确提供就业信息,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同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特别要用好政策措施,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第四,坚持以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把个人的职业理想、价值追求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结合职业指导,建立与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要弘扬奥运志愿者精神,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环保行”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五,坚持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建立健全组织保障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三个优势”。高校党团和学生组织体系完整、覆盖面广、工作顺畅。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发挥共青团的助手作用和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二是加强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三支队伍建设。尤其要建立完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完善各级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高校内部的工作协调机制,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就是高校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大贡献。

三、高校应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上大有作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成为大趋势。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党的十七大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高校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其服务社会、参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渠道和形式更加广泛。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主要靠文化形式来表现。因此,高校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首先,在服务社会中通过提供科研成果和文化产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是科研的重要方面军,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科研机构实力雄厚、体制健全,在为社会服务时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体现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高校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用研究,用大众化、通俗化的形式阐述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高校的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文化产品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帮助广大群众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增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其次,要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播媒介的辐射作用,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高校的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校报校刊及校园网站等,人才济济、资源丰厚、运行规范。因此,高校应通过校报校刊的编辑发行,通过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的公共服务和校园网站的互动参与,配合公共媒体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通过宣扬时代先进典型,抨击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和抵制腐朽文化影响,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还要充分发挥高校文体人才和设施的作用,通过文艺演出、体育交流,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引领村镇文化和社区文化,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文化生态。

第三,创建文明和谐平安校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目标之一。我国高校规模已居世界首位,2000多万在校大学生日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群体,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也集中表现在大学校园里。因而和谐校园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非常重要和敏感的组成部分,校园的安全稳定也成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高校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化文明创建工作。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创建“文明教室、文明寝室”为载体,创新活动方式和保障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不断提升文明创建的水平,使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6—12—16

[2]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杂志,2006,(24)。

[3]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求是杂志,2008,(8)

猜你喜欢

举措高校教育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