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建设与政协履职能力的提升

2009-09-10刘红祥

信息化建设 2009年8期
关键词:人民政协公民民主

刘红祥 张 巍

随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数据已经达到3.16亿,网民参政已是大势所趋。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同200万在线网友进行了即时交流,有力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网络环境下民意的表达。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全面认识新时期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引导好这股巨大的网络民意,对政协履职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新课题。

政协的信息化建设是对信息化的时代新形势的积极回应。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政协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提升政协履职能力的重要抓手和创新进路。

一、网络环境下政协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内容与特征

政协信息化建设是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政协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政协信息化建设就是人民政协在当今信息社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各项职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政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程度,使信息技术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因此,政协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1、计算机网络和安全设施的软硬件建设;

2、内部资源数据库和内部办公网络的建设;

3、公共资源数据库和门户网站(外网)的建设;

4、政协经常性工作的应用系统建设;

5、政协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6、信息化标准规范及规章制度建设。

就一个具体的政协而言,其信息化建设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各级政协可以根据自己规模、基础等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政协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阶段性

政协信息化从计算机的初级应用起步,到较全面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科学技术对政协履行职能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这是一个不断扩充、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其具体目标。

2、整体性

政协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各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忽略其它,是不可能顺利进行政协信息化建设的。这类似于通常说的“木桶效应” 。

3、社会性

政协信息化建设阶段不同于政协早期在“打字机”阶段和“资料库”阶段对计算机的应用。信息化建设不仅取决于政协内部条件,而且取决于政协外部条件或社会环境。例如国家信息网络和本地区信息网络条件,可供访问和利用的公共信息资源开发、配置情况,各级政协的信息化进展情况,政协委员和网民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及实施情况等。政协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时采取对策。

二、政协信息化建设为政协履职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契机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大地改变了传统对话的性质和功能,因此近年来西方政治理论家越来越重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手段增加对话的机会,提高对话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由此产生了两种与信息化联系密切的民主。一种是远程民主(Teledemocracy)理论,另一种是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远程民主理论认为,建立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之上的大众传媒、舆论调查、民意代表、利益团体等制度,构成了代议民主的基础,只要充分利用并进一步改进这些间接民主的制度和手段,就能有效实现民主的核心理念,即“民享、民有、民治”。协商民主理论强调既肯定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又尊重国家与社会间的界限,力图通过完善民主程序、扩大参与范围、强调自由平等的对话来消除冲突,保证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实现。这两种理论的一个共通之处就在于看到网络环境下信息化时代对于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践意义与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在国家层面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协商政治实践的制度架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协商政治形式,政协必然要进一步提升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的能力,更好地代表自身所联系的广大群众并积极引导其参与政治生活,更充分地表达其利益需求,以及更有效地化解分歧、消除冲突。具体来说,第一,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构建并完善制度平台,形成多维的利益表达机制。第二,要尊重和包容由于社会分化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群体,反映并维护其利益。第三,增强政协制度参与主体的独立性,赋予更广泛的平等机会、资源,增强能力建设,实现参与过程的权利和话语平等权。第四,积极引导并促进各行为主体的参与、表达和对话。第五,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构建一种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机制。最后,实现协商过程的透明化,以及新闻媒体监督的实效性。

实现上述政协履职能力的提升,在中国网络环境下进行政协的信息化建设将有可能是一条适合的进路。因为信息化技术和环境的建设能够直接支持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首先,信息化可以促使公民政治参与低成本、高效率。在信息社会里,整个世界由于网络而连为一体。普通民众和政治家在获取政治信息的范围、数量及成本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百姓坐在家中就可知道天下正在发生的大事,参与政治事务的讨论,发表意见,政策的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使公民得到最新的政治信息。这大大节省了人们参与的时间和金钱,从而降低了参与成本,政治参与变得十分便捷,也提高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其次,信息化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当政府和公民通过信息技术互相沟通的时候,政府以电子方式伸向机构、公民和所有服务对象,相关的服务对象也用同样的方式广泛而深入地进入了政府内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发扬民主,广开言路,这样大大调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网络信息技术克服了传统政治参与的弊端,扩大了政治参与的渠道,降低了政治参与成本,提高了政治参与的效率。网页、电子邮件、新闻网、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等都可能将成为政治参与的有效渠道。

第三,信息化便于公民参与社会监督。通过信息技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再神秘,公民可以了解政府的工作进程,了解政府在做什么,将做什么,怎么做,准确、及时地了解政府事务,为公民监督和评价政府工作及公务员的表现提供依据。公民通过随时随地掌握的信息,积极进行政治参与。通过参与,公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形成社会压力,实现对政府的监督与制约。同时,公民还可以跨越中间环节,将监督意见直接送达被监督者,与被监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大大缩短了反馈时间。

可见,政协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开展将是政协履职能力提升的一个契机。

三、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协履职能力的进路探析

创新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浙江省政协在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把政协信息化建设与推动政协履职工作方式和途径的创新结合起来。在已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准确抓住信息化的技术特征,着力推动了构建网络民主有序参与平台,直接为政协履职的各项工作服务。

1、利用信息的高度集成特性,提升政协网络宣传和服务功能。

浙江省政协门户网站是省政协及机关在党政内网和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政协积极丰富网站内容,改进网站版面,增强网站功能,使门户网站日益成为政协工作对外宣传的主阵地、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和政协系统联系公众的重要渠道。

猜你喜欢

人民政协公民民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论人民政协的决策参与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