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广西舞台艺术评析

2009-09-09陈巧燕

南方文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歌舞台艺术剧目

陈巧燕

八桂舞台好戏连台,佳作不断。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和桂剧《大儒还乡》这三部表现广西人和事的作品,多侧面地展示了广西丰富的文化底蕴,相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并以较高的艺术水准进入全国的视野。广西实现舞台艺术精品“三连冠”后,全国文化界为之震动,广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国家实施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上连续三年入选,首创全国“三连冠”,实为难能可贵。文化部有关领导因此特别指出:这是一种独特的“广西文化现象”。

世纪之交,主管部门提出把广西建设为“戏剧强省”时,很多人为此提出质疑,十年来,广西始终将文化精品生产当做广西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制定了文化精品战略并精心组织实施,努力为精品生产创造优良的软硬环境。经过不断的努力,涌现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此次广西舞台艺术精品实现“三连冠”正是广西实施精品战略的重要成果,更是广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文化大事。相信广西成为“戏剧强省”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回首十年创作路,广西舞台艺术方兴未艾

一个时期的艺术精品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更标志着艺术创作的高度和水准。虽然广西地处祖国边陲,经济建设的现状与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广西的文化人始终满怀振兴戏剧的希望,孜孜不倦地追求,以自己坚韧和执著的精神不懈努力,在各个时期都创造出一大批获得国家级大奖的戏剧作品。

1996-1997年。大型风情壮剧《歌王》以瑰丽的壮族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在唱腔设计、人物刻画、舞美设计等方面融合了歌剧、舞剧多种艺术样式,一举荣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大奖及七个文华单项奖;由广西彩调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哪嗬咿嗬嗨》讲述了北伐前夕桂林近郊一群唱调子的艺人被迫离乡投军,在几十年的坎坷与挣扎中,调子成为他们在苦难中抗争的精神家园,该剧分别荣获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13项;桂林市桂剧团创作的《风采壮妹》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有眼光、有毅力的壮家姑娘,通过努力让民族工艺瑰宝——壮锦走出壮乡,走向全国,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该剧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等。

1999--2000年,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弘扬真、善、美,反对愚、丑、恶为主题,将民族风情倾洒于舞蹈编排,融汇了广西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儿童音乐剧《太阳童谣》以清纯的童声合唱作为音乐的大结构,舞蹈编排既时尚、浪漫又注重了与民族风情的结合,荣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大型现代桂剧《商海搭错船》是一出选材视角独特,语言丰富,形象生动,富于情趣的轻喜剧,获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

2001-2006年,大型现代桂剧《漓江燕》将惊天动地的抗日战争与秀美瑰丽的桂林山水融会在一起,鲜明生动地描绘了抗战时期几个不同性格、命运的青年形象。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奖;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展现了瓦氏夫人率领壮族使兵转战江浙,抗击倭寇的历史画卷以及壮民族为保卫华夏一统,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民族精神。该剧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戏剧大奖第一名。另外,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的《八桂大歌》,还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妈勒访天边》还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金奖、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大儒还乡》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和优秀表演奖。由此可以看到,“三连冠”是广西在戏剧舞台领域多年积累、不断跨越的结果。

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传统剧种进发活力

在广西舞台艺术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广西民族文化和传统剧种必将受到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青年一代追求时尚,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逐渐减少了欣赏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广西舞台艺术“三连冠”让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到广西传统剧种的艺术魅力,更将广西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1以歌传情展现民族特色

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八桂大歌》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它选用了四十多首质朴而美丽的民歌串起“劳动篇”和“爱情篇”两部画卷,以美妙绝伦的“音画”为手段,以表现生命的劳动和爱情为主线,勾画了广西壮、侗、苗、瑶、京等少数民族的生态、价值与理念。它既不是单纯的民歌集粹,也不是传统的歌舞晚会,而是以深深扎根在民族土壤的、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浓郁民族风情的民歌为主,辅以舞蹈、民族器乐、民族服饰,以一幅幅奇特的、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丰富多彩、节奏跌宕的歌声与画面的完美组合。在《八桂大歌》中,每一首歌就似一段生命历程,每一段舞就如一幅生活的素描,侗族大歌《布谷·泉水》有如天籁之音,《都是情歌惹的祸》浓缩广西盘歌之精华,大气之处令人扼腕叫绝,细微之处妙笔生花。除了可以聆听到天籁之音外,《八桂大歌》更运用了现代手法配以竹壳、木片等材料和制作工艺,充分展现民族服饰的亮丽特色,古朴中透出一份清纯,华丽中显现出纯朴的山野民风,再配以巨型铜鼓、图腾柱、绣球、晒禾架、大榕树等极具广西符号的舞美物品,将观众带入童话般的意境。

2古老民间传说寓意深远

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取材于壮族民间传说,讲述了一对母子克服重重困难,为贫困的壮乡父老寻找光明和温暖,展示了壮民族积极向上、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精神的古老故事。作为壮族历史上第一部史诗性的舞台剧。《妈勒访天边》用雄浑细腻的艺术笔触歌颂了壮族人民史诗般的生命历程和精神求索之路,被誉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舞台艺术精品之一。剧中有机融入八桂广泛流传的斗鸡舞、绣球舞、蜂鼓舞、板鞋舞、芦笙舞、铜鼓舞和抢花炮舞,并注入现代舞的因素,一环紧扣一环的舞蹈情节和词汇,加上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绚丽豪华的舞台灯光,让人耳目一新。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在观看了该剧后说:“什么是二十一世纪舞蹈形式?怎样进行创新?《妈》剧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舞蹈名作的美学思考。”著名舞蹈评论家史大理也曾评价该剧是“舞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堪称新世纪舞剧创作的标杆”。

3传统戏剧融入多种元素

桂剧汲取了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桂剧《大

儒还乡》继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民族画音《八桂大歌》之后荣获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填补了广西在戏剧领域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奖的空白,是桂剧艺术诞生二百余年以来所获的最高荣誉。该剧讲述了年逾古稀的清朝大学士陈宏谋告老还乡途中,转道陕西想偿还一笔积压心底的苦情账,不想引出一场谋杀,牵出一桩公案,掘出一个冤魂的离奇故事。这位清官最终未能走完他孜孜以求的人生之路,也未能走出他力图走出的君臣之河,清澈的漓江最终只成了他的梦中山水。《大儒还乡》作为新编历史故事剧,在着重表现桂剧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加入了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如广西民歌、桂林文场等,若隐若现的女声展现了陈宏谋梦中的美丽桂林。更把陕西信天游和秦腔的艺术形式与桂剧融合,并聘请广西交响乐团伴奏,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艺术元素的巧妙运用,该剧成功地塑造了陈宏谋这一艺术形象,编剧不仅从正面描写了陈宏谋的政绩,也从反面描写了他的事迹,使得这一艺术形象更加丰满。陈宏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莫做心上过不去之事,莫萌世上行不去之心”的人生信条。观众在被桂剧艺术魅力感染的同时,也被陈宏谋的人性魅力所感动。借由《大儒还乡》的成功,剧中扮演陈宏谋的曾定国所到之处引人追捧,再现了戏剧名角的效应。扮演乾隆皇的陈念勇年轻帅气不乏功力,被观众喻为桂剧的后起之秀,除此之外还有罗桂霞、李素华、伍荔波等一大批从六十多岁的老艺术家到二十出头的新一代桂剧传人,都因为《大儒还乡》而纷纷进入大众的视野。

促进人才合作交流,扩展地方资源优势

广西舞台艺术的整体条件在全国并不算太优越,人才也相对缺乏,广西舞台艺术能够成功续写了“三连冠”的辉煌,其背后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艺术家们的倾情奉献。《八桂大歌》从创作到演出都充分体现了人才合作的巨大创造力。为确保作品的艺术质量,主创方先是集中了十二名广西优秀的词作家进行歌词创作,然后再从创作出的两百多首歌词中挑选出二十多首最精彩之作投入排练。作品成型后,其幕后更荟萃了一群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当时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潘琦对八桂民风了如指掌,担任该剧总策划,艺术宏观调控如鱼得水;总导演张继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国内外著名艺术家,连续七年执导全国“双拥晚会”;作曲家杜鸣、方鸣军旅南北侠客,全国著名作曲家,“丽音专家”;舞美设计罗江涛,留德博士,江山可移,仙境景观工程师;服装设计龙华、宋立,首届世界模特大赛服装总设计,多次大型晚会或大型剧目服装总设计,享誉国内外的“霓裳魔术师”;灯光设计王瑞国,气氛调情师。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诸多艺坛高手加盟剧组,剧组含金量陡增,如广西“刘三姐”李卫红、广西歌王马定和、阳光女孩刘嘉文、侗家百灵杨光春、实力歌手潘傲峰等都在《八桂大歌》华彩的舞台上亮出金嗓子,使《八桂大歌》歌会味更浓、歌海情更深、艺术魅力锦上添花。

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诞生于1996年,当时南宁市计划打造一台代表广西首府形象,具有浓郁广西民族文化特色,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舞台剧。经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编导丁伟、著名舞蹈理论家冯双白、著名文化经纪人梅帅元等全国及广西文艺界专家的讨论,认为广西有许多优秀的民间传说,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为载体。根据专家的提议和集思广益,最终以追求光明为主体的《妈勒访天边》从众多民间传说中脱颖而出。当把民间传说《妈勒访天边》打造成为舞剧的创意提出后,便得到了南宁市及区内外艺术界权威人士的肯定,有关部门立刻邀请了全国一流艺术家对这块“璞玉”进行深加工,由丁伟担任总导演、冯双白担任编剧,舞美、灯光总设计由“中国舞台第一灯”鞠毅担任,男女主角由著名青年舞蹈家杨云涛、王亚男担任。

新编历史桂剧《大儒还乡》是近年来桂林市建设“文化桂林”,推进“优秀作品创作工程”、实施“精品战略”的重点剧目。2002年,一直苦苦思索如何留住桂剧的桂林桂剧团团长刘夏生偶然得悉桂林专业编剧杨戈平、王志梧正着手创作一部有关桂林历史名人陈宏谋的剧本。刘团长凭着职业的敏感性,觉得此剧不仅有以古喻今、警示现实的意义,还可以凭着鲜活的舞台形象展示桂林人的宏大胸怀,彰显桂林人独有的文化思维。剧本在经过三十三次的不断修改,终于成型,剧团更邀请了全国一流的导演、舞美专家一起进行排演。

人才是兴文之本,也是繁荣文艺之本。此次借由“三连冠”的契机,广西必将吸引更多的艺术人才,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剧目。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近年,文化部门探索多种文化体制改革模式,激发剧团活力,使得舞台艺术精品佳作迭出,而精品的涌现又成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加强精品意识。剧目院线制效果显著。

全国会堂(剧院)工作研讨会堪称国内最大的演出运营商,有成员单位二十三家,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具有演出策划能力强、舞台设施齐备、服务管理专业规范等优势,还具有运作海内外文艺院团各类演出的丰富经验,在演艺界具有良好声誉。2006年4月6日,全国会堂(剧院)理事会的近二十家经理及文化传播机构负责人汇集柳州,商讨能否利用院线网络独有的资源优势,运作柳州市《八桂大歌》等精品剧目在全国巡演。一边是巨大的营销市场,一边是国家级的精品剧目,双方一拍即合。

与全国会堂(剧院)工作研讨会联姻产生良好效益后,《八桂大歌》继续寻找更多的突破,以整合优势品牌,拓展效益的最大化和品牌升值。此时,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适时抛出了“红绣球”。就这样,柳州歌舞团、柳工、全国会堂(剧院)工作研讨会本着三方互赢的原则,决定将《八桂大歌》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来运作,由柳工独家冠名的“柳工之夜”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全国巡演正式拉开序幕。这一活动于2007年元旦期间在广西人民大会堂启动,前后共历时九个月、历经全国二十二个省(区)市、展演三十八场,巡演时间之长、巡演区域之广为近年来国内罕见。

2注重市场营销,版权转让模式初见成效。

南宁市歌舞剧院的《妈勒访天边》在获得全国舞蹈比赛“荷花奖”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后,声誉日盛,香港舞蹈团希望学习上演这一剧目,剧院即以版权出让方式与对方进行合作,派出创作人员帮助其排练,并向其出租演出服装。这一合作模式为艺术作品的营销开辟了新途径。除此之外,从2006年开始,《妈勒访天边》开始进行市场营销运作,通过走市场将该剧推出广西、推向全国、推出国门。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演出商对《妈勒访天边》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和有关部门表达了引进《妈勒访天边》到该国演出的意向。

3聘用经纪人制,地方剧团迎来新机遇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前卫、时尚、快节奏的西方歌舞给慢节奏的传统戏剧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把许多传统戏剧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全国许多地方剧团纷纷倒闭、解散、消亡,能勉强生存下来的剧团,也面临人才一天天流失的巨大压力。作为传统戏剧,桂剧也曾经历了所有传统戏剧被挤出大众视线的窘境。为了留住人才,锻炼队伍,开拓市场,桂林桂剧团开创了广西首个地方剧团聘用经纪人的先例,市场业务全部委托经纪人开拓,剧团则专心地进行创作、排演,各司其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施全新经营性的市场运作机制。

功夫不负有心人。桂林桂剧团终于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先后荣获国家级艺术大奖及省级奖项多达七十余项,成为全国获奖多、演出多、创作多的剧团之一。《大儒还乡》从2005年初公演至今,已到北京、包头、宁波、郑州、武汉及广西各地演出三百多场,赢得了强烈的反响。目前已经有几家影视公司与桂剧团接洽,希望能将《大儒还乡》搬上荧幕。届时,桂剧将迈出走向市场、走向全国的实质性步伐。

4探索创新机制,优秀剧目焕发新生机

《妈勒访天边》、《八桂大歌》和《大儒还乡》的成功无形中激发了其他文化团体的改革创新意识,开始通过多元投资合作方式,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运行体制改革,吸引优势资本参与组成多方联合经营体。例如广西演出公司采用国有资产部分剥离的办法,吸引广州市演出电影公司资金及民营和职工投资参股组建“广西红五星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联手经营红五星电影超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广西艺术学校以自身品牌、资源和办学经验作为软资本入股,深圳中时富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一亿元联合创办民办性质的“广西演艺职业学校”,已于2004年秋季正是对外招生,现在校人数七百四十六人;广西歌舞剧院与深圳中时富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五百万元组建广西漓江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创作大型音乐剧《阳朔西街》,在南宁剧院连续演出三十场。

与此同时,广西各类优秀剧目也在运作模式上进行新的尝试,相继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实行制作人制,由广西著名编剧梅帅元担任项目制作人,项目策划设计、资金筹集使用、艺术创作以及主创人员的聘请、演出管理等,均由制作人负责。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项目运作模式。据统计,从2004年3月公演到2006年底,《印象·刘三姐》共演出九百七十六场,观众158.4万人。总收入2.53亿元;新版民族歌舞剧《刘三姐》的创作则实行“剧团+公司制”,由广西彩调剧团与北京维萌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合作双方签订全国巡演协议,由维萌公司担任演出总代理,广西彩调剧团负责剧目的排练演出。该剧已在全国进行商演三十场。

猜你喜欢

大歌舞台艺术剧目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秀剧目进校园
浅谈壁画形式在舞台艺术中的运用
节奏是表演艺术的情感脉搏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