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生成的内容与途径

2009-09-04池英范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7期
关键词:枣核谋篇布局表象

池英范

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语文课本中可生成的地方。比比皆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灵动,不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无中生有”的生成,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与课文风马牛不相及。对文本中枝枝叶叶的生成,势必影响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不脱离文本中心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生成,常见的途径又有哪些呢?

一,生成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认识上的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人的认识,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依据认识规律,认识生成,可以从表象到表象。如讲朱自清的《背影》,可以生成出很多长辈以及邻居、同学的背影;讲《一双手》,可以生成出各种各样有特色的手;《幽径悲剧》主要表现“愚昧灭美”的悲剧,可以生成出各种破坏环境的现象。自然,从表象到表象的生成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表象认识事物的实质。认识生成,还可以由表及里,即由表象到实质。如《藤野先生》一课,鲁迅从东京出发到仙台,途中一个驿站叫“日暮里”,作者“到现在还记得着名目”。这里的“日暮”会使作者想到成语“日暮途穷”,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认识生成,主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感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先让学生了解事物的表象,进而分析本质,使学生提高认识。

语文课堂上的认识生成能使学生了解社会,明白道理,也能使学生感情得以升华,使他们明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还存在着另一种人生,那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经常进行认识生成,能使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是情感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语文课堂应重视情感教育,它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功用。教学中,教师要储情于胸,以激情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情境,达到情景交融。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设法扣住学生的心弦。感染启迪学生,使学生情感与教师进入“共振”的境界。语文教学是师情、学情、文情的统一,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教师“情动而辞发”,激起学生的情感,并将学生的激情升华,生成出新的情感。如《散步》,讲的是尊老爱幼,引导学生披情入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后,可以联系《背影》《我的母亲》,生成出儒家的孝道,教导他们爱父母,孝顺父母。《送东阳马生序》,讲的是作者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可联系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生成出奋发学习的情感。《枣核》,抒发的是爱故乡、爱祖国的情感,可以生成出爱社区、校园一草一木的情感;都德的《最后一课》,可以生成出怎样热爱汉语言文字,如何努力学习的情感等。这样经常拓展情感方面的生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此外,要进行美学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要进行审美教育,美学的生成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感性的、心灵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教育者要以情感人,点化学生,使之产生审美感悟与体验,从而达到陶冶其心灵的目的。语文课文中不乏山水诗情的柔美,也不乏慷慨悲歌的壮美,但中学生缺少美学教育,他们对课文中的描绘感觉不到美。教师要善于挖掘和生成,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如《白杨礼赞》先记叙白杨树的形美和神美,继而赞颂北方农民的人格美和精神美,认识了这些后,可引申为自然美(花草鸟兽)、人格美(不屈不挠、坚毅刚强)和社会美(奉献精神)。《白杨礼赞》又有艺术美,它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构全篇,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如同主旋律一再奏响。茅盾在1962年阅读全国优秀小说时写的《读书札记》里把这种结构称为“飞跃式蜻蜓点水”。这样的生成,学生就能体验美,感悟美。对于课文中的古诗文,更应该进行美学生成。这些作品的语言像醇酒那样甜美浓烈、耐人寻味。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披文人情”,于“得意”处则“忘情”。教师应该不断生成,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中道德之高尚、自然之纯美、文化之深沉。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至于一些说明文,虽则枯燥乏味,却也可以生成出相类似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在语文教学中生成美学,老师要在“润”字上下功夫,要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把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精华与甘露像“输液”一样,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以激发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另外,要进行谋篇布局的生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而学生的作文,恰恰在这几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教师在授课时应予以谋篇布局的生成。文章的谋篇布局是千变万化的,作者的结构不是唯一的,可以生成出各种各样的结构。经常在谋篇布局方面进行生成,学生在作文时就会茅塞顿开。如《枣核》,是以美国华人托我带枣核开篇,文中的我是线索人物,引出美国华人对故乡的思念。作者这样结构比较经济,却不是只能这样谋篇布局。如可以先写美国华人收到家乡的枣核开篇,引出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以种下枣核结束;也可以直接以种枣核开篇,中间以儿女的询问引出对故乡的思念,最后全家人种枣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每篇文章都能生成出好几种结构。经常进行谋篇布局方面的生成。学生就能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作文的水平就提高了。

二,生成的途径

生成的途径很多,有词语的引申、语句的借题发挥、事物的联想等。但这些生成,多为文章的枝叶部分,游离于文章的中心。那么,紧扣文章的生成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近似或相似的生成。近似或相似的生成,指的是在文章题材、内容、主题、结构等方面相类似的生成。如上《变色龙》这一课时,可生成出契诃夫的另外几篇小说《一个官的死》《胖子和瘦子》等。这几篇小说,都揭示了沙皇时代奴才的阿谀奉承和小人物的悲哀,主题相似。联系着讲解,学生更容易明白课文的主题。《多收了三五斗》,可以生成出茅盾的小说《春蚕》,这两篇反映的

都是“丰收成灾”,主题相似。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可以生成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这是体裁相近,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记”这种文体。讲《出师表》时,可以生成诸葛亮的《出师表》。近似或相似的生成,可以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也可以联系学生未知的内容,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其次,反向生成。反向生成,就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而思之。由此生成出来观点、内容、材料等,往往出人意料。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可以联系八年级下册的《散步》,生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上《济南的冬天》,可以反向生成出各地有特色的季节,如“上海之春”“哈尔滨之夏”等。讲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以反向生成出“一毛不拔”成语的来源,也就是极端利己主义者杨朱的谰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也可以生成出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反向生成,不仅适用于记叙类文体,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议论文中作者的观点。如《成功》,作者认为成功就是“天资+机遇+勤奋”。反过来说,失败就是无天资、无机遇、又不勤奋。反向生成,也可用来推导文章结构。如《甜甜的泥土》一课,以离异母亲到学校给孩子送糖开篇,用了全文的一半篇幅。反向推之,可以以孩子从学校门卫那里接受糖开篇,再从门卫那里回顾母亲送糖的情景,接下去写回家、埋糖,吃甜甜的泥土;也可先写孩子埋糖,再回顾母亲送糖的情景,然后吃甜甜的泥土;或干脆先写孩子吃甜甜的泥土,再回顾昨天母亲送糖的情景。文章结构这样一生成,就别开生面,情节也更紧凑,结构更集中。经常进行反向生成,有利于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此外,对比生成。对比生成就是用对比的方法,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以及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互比较,从而产生强烈的效果。如上《苏州园林》时,可以生成出北方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等。对比南北园林的不同风格,就更能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讲《春》,可以生成出夏的热烈、夏的奔放。上《范进中举》时,可以对比《孔乙己》一课,这两篇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考上了发疯,一个没考上。终生穷困潦倒,最后悲惨死去。对比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对比生成,也可用于作者的观点。如《论美》,作者认为美就是“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由此可以生成出学生的不同看法,有些学生认为“赏心悦目就是美”。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表里不一不是真正的美,如美女蛇、假货、毒蘑菇等。这样对比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了。对比生成,能使课文的中心鲜明、突出,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语文课堂的生成五花八门,而有效的生成,应紧扣《i五文课程标准》和课文中心。如此,应从认识、情感、美学和谋篇布局方面予以生成。而生成的途径,则可考虑近似或相似的生成、反向生成和对比生成等。

猜你喜欢

枣核谋篇布局表象
表与里
表与里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透过表象看公式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能力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老鼠们的枣核
表象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