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目标、内容、评价与模式的应用

2009-09-03陶红燕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教材目标体育

陶红燕

2000年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标准对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估进行了改革,对运动技能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观察,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质量评定成绩,对学生运动素质和能力进行阶段测验,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参考.同时,重视学习态度,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评价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价.

1.体育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明确

体育教学目标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要为终身体育服务.体育教学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其服务应在两个方面转向:一是在目标的空间上应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即打破以往的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起以合理的运动实践为手段,全面完成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传授体育文化(技术、知识)、培养体力能力和习惯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新教学体系;二是在目标的时间上,既要通过体育教学完成在学校期间对学生身体形成、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的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志向、爱好、习惯和能力,为其终身参加体育打下基础,即在目标上指向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

2.体育教学组织、形态上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形态上,改变被动的、身体训练式的教学为主动的教学组织形态.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线组织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和教师对这种学习行为的主导性.在对以往的“三段式”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技术和体验乐趣的新的教学过程模式.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建立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在由浅入深体验成功中,逐步懂得体育、热爱体育.还要加强平等教育(不但强调客观时、空、量的绝对平等,更要注意学生心理、情感上的相对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开发集体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研究集体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如学习集团论和小组学习法等),利用学生的互帮、互学、互动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3.体育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完善

在教学内容方面继续强调要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特别是以运动技术结构)为主线和教学目的的教材体系,改变把“素材”当作教材的错误教材观.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全面理解体育文化的显在教材意义(健身和技能培养的功能)和潜在教材意义(对人的社会化、人格培养和情感的作用),并根据这一观念建立起一套教材研究、教材组织的方法论,建立有中国色的教材理论体系.在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向不同学段逐级分化和从规定性向选择性方向转化;从教师价值主体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从只注重发展身体素质向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从考虑终身体育目标的要求出发;还应及时吸收新兴体育项目、娱乐性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4.评价理念、内容不断完善

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既要评教学效果,又要评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因此,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将越来越注重多元评价,既评价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等.

5.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取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某一教材前的准备状态,以确定教学起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形成性评价即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诊断问题,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改进体育教学工作;终结性评价指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综合全面评价,以确定教学的最终水平.对上一阶段所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又可作为对下一阶段进行诊断性评价的依据.这样,三种评价相互渗透,使整个评价活动始终处于不断上升的动态之中.

(2)科学评价,重在激励,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体育教学中存在大量的人文因素(如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锻炼能力等)是难以量化的.而忽视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的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缺乏科学性的.因此,必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对学生来说,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只有亲身体验的内容,才能正确地评价它,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来表现的内容,包括意志、情感、态度、兴趣等,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一个善于运用自我评价的学生,可以依据教学目标随时评价自己,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教学目标指引下的定向学习状态.

6.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选择性.一方面是指扩大学生对外来教材的选择(如选择性教学的趋向);另一方面扩大学生头脑中对学习内容的判断和方法的选择余地(如发现式的思维性学习的趋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常以学生的心理趋向和认识规律为主线设计一个单元或学时的教学,强调技术教学系统与学生心理认识走向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性和外在的轻松、愉快.

总之,体育教学目标、内容、评价与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体育教学.

[责任编辑:罗 艳]

猜你喜欢

教材目标体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