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加分 欲语还休

2009-09-01本编辑部组稿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航模俱乐部子女

本编辑部组稿

小编之语

据报道,在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是当地高官,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这一现象被称作“权势家庭子女‘高考加分俱乐部”。在这一事件中,权势家庭、教育考试院、体育部门之间建立起了环环紧扣的利益链条,权力和分数无耻地划上了等号;校园的圣洁,成了一句魅力无限好的空话、假话,本来利国利民的加分政策成了腐败的温床;高考的公平成了一块漏洞百出的遮羞布。

这一事件一经媒体曝光,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其影响远远超过罗彩霞案。毕竟罗彩霞事件只是涉及几个人的个案,影响的只是几个人的人生轨迹。而“高考加分俱乐部”则影响着成千上万的学子们的命运和前途,决定着成千上万个莘莘学子的付出与回报是否成等比关系。

事件发生,人们愤怒、吃惊;事件过后,人们开始了深深地思索……

深度思索

“高考加分俱乐部”

现象令人忧虑

钟一苇

浙江航模高考加分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在高考前夕,此次事件再次掀起公众对高考公正的严重关注。

面对舆论的质疑,相关部门对此次事件作了一定的回应。比如,在事件披露的当天,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就发布了《关于高考体育项目加分政策的情况说明》,并召开了临时新闻发布会。随后,浙江体育局也通过媒体,对体育高考加分情况进行了说明。

这些回应,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灰色地带暴露得更加清楚,也使公众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但是,就回应的针对性而言,这些回应又显得有些模糊、不够鲜明,甚至给人隔靴搔痒之感。比如,对于“航模加分者多来自权势家庭”这个事实,相关部门竟然心不在焉地说:“我们测试的目的不是验证运动员证书的真伪,而是验证其体育水平和运动能力是否达到高考加分的标准。至于加分者的家庭背景并不在我们的验证范围之内。”面对“公正”问题的拷问,躲避的态度是不妥的,反而会放大公众对公正缺失的忧虑。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始终对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了然于胸,并适时作出解释乃至解决。

此次加分事件牵扯的问题虽然不少,如高考加分制度的合理性、加分项目的取舍、加分的审批权限与管理等,但核心的问题还是一个,也即为什么高考加分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很显然,在整个事件中,最具爆炸性的细节就是记者得到的那份加分学生家长的名单,那些非富即贵的身份刺痛了公众的神经。记者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概括这份名单——“高考加分俱乐部”,着实令人印象深刻。据称,这样的“俱乐部”很具私密性,别说一般孩子,就是富家子弟,若没有一定的关系、路子,也摸不着进“俱乐部”的门儿。正是这种权贵暗箱操纵的垄断性,造成了对社会公正的深层伤害。有人不是质问,为什么种田种菜的能力不能成为高考加分的项目,答案正在这里。

事实上,“高考加分俱乐部”不只是个案,而是一类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一小部分权势人群总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并在彼此之间交换这种“先得”的特权,巩固并扩展社会关系网络。在此种特权网络下,一些原本合理的制度设计就会扭曲变形,一些原本开放的竞争机会就会变成少数人的专利品。毋庸讳言,在我们社会的角角落落,社会资源分配的“俱乐部化”并不鲜见,甚至在某些时候已经成为某种潜规则。

毫无疑问,“高考加分俱乐部”现象伤及的是公平正义。在发现类似事件后,我们除了义愤,除了抨击,更要深刻反思,更要及时采取措施,矫正不公,正本清源。

高考加分项目

不能少数人说了算

魏文彪

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是副区长、 副局长、校长、副校长、科长、银行行长、公司董事,其余6名则是教师子女。针对这一报道,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称,加分者的家庭背景不在他们的考查范围之内,并表示暂时不会取消相关的加分政策。

正像北京等省市取消高考“三模三电”加分项目所提出的,“三模三电”并不属于身体素质运动类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比较容易获得特长加分资格,相比那些需要常年大运动量刻苦训练的体育运动项目考生是很不公平的。

更为重要的是,“三模三电”加分事实上容易成为部分权势家庭为子女谋求高考加分舞 弊的一个渠道。就拿绍兴来说,不少普通家庭也有能力缴纳不菲的航模训练培训费用,但是普通家庭子女想报名参加培训却“无门”,因为这种被当地家长称为高考 “捡分班”的培训不向外招生,只向部分官员与教师子女开放,从而让航模加分成为少数权势家庭子女独享的一种待遇,成为破坏教育公平的一种特权加分项目。

实事求是地说,当前的高考加分项目并不应当全部予以取消,比如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对于一些需要刻苦训练并取得优异竞赛成绩的体育运动项目考生可以予以一定的加分。但是对于包括航模在内一些项目进行高考加分则显然没有必要,而且这些项目的相关证书也缺少严格的核发限制,容易出现弄虚作假与舞弊行为。

全部取消高考加分并不合理也不现实,重要的是要从严限制设立高考加分项目,将那些没有加分必要而又容易诱发舞弊的项目剔除出加分项目之外。

要做到这点,需要改变当前由教育行政部门关起门来设立高考加分项目,由少数人决定高考加分项目设立的决策现状,实行拟设立高考加分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基础上最终确立高考加分项目,一旦确定就不可随意更改。

呼声

理应挤干高考加分中的水分

李泓冰

高考这座“独木桥”很拥挤。一张卷子定终身,孩子们为此悬梁刺股,睡得很晚,起得最早。

各地改革高考的举措也相继出台——大方向是一致的,自主招生也好、特长加分也好、推优自荐也好,总之是希望高校录取标准更加多元化。

在30年前,高考是让人热泪盈眶、让年轻人走向“天堂”的善政,恢复高考曾令举国欣喜若狂。在众多握着锄头柄的、抡着铁锤的、卖肉的、织布的年轻人心中,这是一扇改变人生的神奇之门。事实也确乎如此。

当时情景,一部电影《高考,1977》可资佐证。不少学校正在组织学生收看。只是,仅仅30多年,时下的孩子已经对影片想要讲述的故事背景 难以理解了:就那几本破书,学都没有学全,他们就敢去高考哎!我们要做多少年的题,才敢坐进高考的考场啊!片中人物小根宝的一句话让人震撼:“我小学五年 级的时候,他们就开始革命了,到了初中,他们又在革命,他们根本没好好教过我什么,我拿什么去考啊我!”

有人说,高考是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特别对于农村孩子,高考几乎就是他们能够把握、能够经努力得到的最重要的机会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当年流行的口号一语道破了高考的重大价值。

因此,不管怎么改革,千万不能伤及高考带来的平等、公平与正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仍然要维护高考的神圣。

关于推优加分中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哪怕再隐秘,再微小,都值得我们睁大眼睛,提高警惕。

从这个意义上说,某报20日刊出的一则新闻,颇具警世意义:针对近年来一些高考加分“比赛不规范、证书有水分”的质疑,浙江省教育部门推出一系列政 策,给高考加分“挤水分”,今年首次组织对体育加分考生的统一测定,堵截可能出现的“南郭先生”。结果,近两成考生在现场测试中被“刷”了下来。

如果任由这两成考生混迹于加分队伍,就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也是对高考改革的伤害,进而造成公众对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对改变一次高考定终身的多元化录取举措的信任。对许多寒窗苦读的学生来说,更可能会是一种不幸:旧的不合理尚未完全消失,新的不公平又产生了。

希望类似浙江的“挤水分”行动,在更多地方出现。唯有挤干了水分,让推优经得起考验,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小编结语

毋庸置疑,“高考”这个被广大公众视为公正化身的一方圣地,正受到腐败行为越来越猖狂的挑战,“航海模型”加分上的腐败是形式之一。但是,这项加分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扭转应试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寻找和发挥其特长、培育年轻人独立思考习惯和自我处事能力,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有人说,如果不取消加分政策,高考的公正性总有一天会荡然无存,到了那个地步,连招生制度本身都成问题,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但我的看法是,这种说法的前提已经错了。取消加分政策并不能有效遏制高考不公,因为加分泛滥的根源是某些官员的腐败,根源杜绝不了的话,那么这些腐败就仍会像河水一样不断流动和转移,你取消了加分政策,他们也许还会用泄漏试卷、考场作弊、“枪手”替考、冒名顶替等其他办法。如此,高考不公仍然存在,而素质教育却白白被牺牲了。

取消加分政策无异于头痛治头、脚痛医脚,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节制腐败,还加分政策一片蔚蓝的天。

猜你喜欢

航模俱乐部子女
Tomb-sweeping Day
飞走的航模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他是如何脱险的
教育子女陋习
飞翔的航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