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基石 提高水平

2009-09-01徐润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牵牛花习作课文

徐润莲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我在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作文教学中有所心得,愿和各位同行交流、切磋。

1.引导学生储备足写作之“水”

(1)乐于写日记、写感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没有素材就寸步难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留心生活,处处关注生活,把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点点滴滴如实记录下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来倾诉,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乐于阅读、善积累。学生若在阅读过程中善于积累,优美的词汇就会顺手拈来。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意识,并且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多积累好句、好词、好段、好诗;多搜集名言警句、成语、谚语、俗语,唐诗宋词要熟读成诵,让学生知道乐阅读、善积累对写作的重要。老师只要坚持不懈抓好“乐阅读、善积累”这一长效工程,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循序渐进地提高

(3)善于共享“资源”。以班级为单位订阅一些有关写作的杂志,在班级里建立一个图书角,供班上的同学尽情地阅读、交流,做到共享“写作的资源”。并且坚持每周在黑板上抄写一两篇美文让学生欣赏,尽可能要求学生熟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学生在共享“资源”的阅读过程中获益匪浅。

2.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名家名篇

郭沫若说过:“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本里典范的文章示范,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或进行写作模仿。初中课本所选的大多是语言生动、文质兼美、意蕴深沉、富有启发性的佳作,教师教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抓一两个方面特色来讲,然后布置类似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模仿。在写作中,要提醒是“仿”而不是“抄”,不能生吞活剥式地照搬,要领会美文的佳处,有选择的“拿来”。例如,上《牵牛花赞》时,就让学生模仿其进行写作。学生在生活中已细心观察到牵牛花生长态势是旺盛的、努力向上生长的、开花的时间是短暂的特点,我让学生仿课文中描写紫牵牛花开得旺盛、灿烂、短暂,但努力向上攀爬的景象,引导学生悟出一个人的一生要努力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只要有一点可能,就要努力向上,决不轻言放弃的道理。这样,就能收到“仿”的良好效果。

3.讲述各种文体的写作基本知识

在作文教学中,文体知识的讲解是不可忽视的。如指导学生写记叙文,要求学生在文中交代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的事要畅达;描写的内容要生动、形象、逼真;抒情要真挚;议论的观点要独到),行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平常积累的“活水”。这样,学生就有了一把衡量的“尺子”,在行文中尽可能地做到按这些要求修改习作。

教师讲解的写作知识对学生而言就犹如指导学生写作道路的“灯塔”,他们能在写作的道路上循着“灯塔的光线”摸索前进,久而久之,学生“走”多了,也就“走”出了路。从而,克服了自己对写作的恐惧感,对写作由厌恶过渡到产生好感。

4.教会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

“意”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统帅。一篇文章的优劣与文章立意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来立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立意。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训练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能力,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思路就“活”了,文章的立意就会新颖、高远。

5.激励学生写作

在班级建立作文角,每月一次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让本班的师生阅读、欣赏。在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中要评选出有一定水平的作文,推荐给学校板报、校园专刊,并上荐文质兼美的习作给中学生报纸和杂志,为学生提供展示习作的平台,给学生创造展示能力的空间,让学生在写作上有一种成就感,增强学生自豪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真正“乐此不疲”,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6.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应挫伤他们(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习作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是学生的心血,教师在评改习作时千万不要千篇一律、浮光掠影,而要“沙里淘金”。在评语中充分肯定学生作文中某一闪光点,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千辛万苦写出来习作,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享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欣赏的快乐。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牵牛花习作课文
牵牛花
牵牛花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