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在课堂中延伸

2009-09-01王海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艺术美美的教材

王海波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语文教学既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

热爱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作家以多情的笔确对绚烂多彩的自然风光进行生动的描绘,把大自然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壮丽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如朱自清《春》中草的鲜嫩闪光,花的争香斗艳、风的温柔亲切、缠绵多情都令学生赞不绝口。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中“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多幽静的月夜美景,多和谐的乡村生活,多诱人的山中雪景!还有《沁园春·雪》清晰勾画出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限的银色世界,使人领略到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的美。这些景物描写既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去寻觅其中的美的部分,必将在他们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震动,激起他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些健康向上的情感对学生学习、生活都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二、情感美的熏陶

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丰富、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其中美好的事物与现象,往往会让人产生愉快、积极的情感,其中丑恶的事物和现象会让人产生厌恶、痛恨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情感因素,让健康的思想,革命的热情,文明的举止,开朗的性格等情感自生,使学生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表现了品质纯洁高尚,意志坚韧刚强,气质纯朴谦逊,胸怀宽广的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壮美。

三、引人入胜的艺术美

文学是艺术。艺术是美的最高境界,也是美育的重要环节。好的文章,不仅让读者增长知识,而且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的体验。朱自清《春》中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多美的图画,它让你仿佛回到童年,回想起与小伙伴在草地上嬉戏的欢乐场景,王鲁彦《听潮》中写道:“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火上。”作者笔下那温柔,甜美,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将读者联想和想象的闸门打开,再现大海退潮时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景。教学时,老师应抓住这些艺术的描写,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文章的诗情画意,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既然包含如此丰富的美学内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美,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的情感并积极地创造美,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

首先,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一般说来,人的思想、行动都是受世界观支配的。要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事物美、人情美,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能用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特点、鲜明的世界观去辨明是非,识别善恶,分清美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即借助教材的艺术美,联系社会生活现实,以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有充分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如《白杨礼赞》中说白杨树没有“婆娑”或“旁逸斜出”的美,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素,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正是辨证的美学观。所以,作者着力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着北方的农民,而且还象征着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向上的精神。

其次,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挖掘美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作品都有美的因素,都有美点。然而,文体不同,文章不同,其美点之所在也不尽相同。或是意境深邃,或是构思精巧,或是形象动人,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温雅的柔性美,或雄性的刚性美,或是庄严的崇高美等等。如《海燕》一文,就表现了昂扬奋发,勇与斗争,追求美好的精神,突出了立意美和雄性美。

再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等的运用,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也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学作品中美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发展到创造美。

让美在教学中,在和谐的生活中延伸,让美永驻人间!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艺术美美的教材
教材精读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