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2009-09-01梁杏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初中生作家材料

梁杏平

我在农村初中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几年时间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初中生写作常见的毛病有:第一,缺乏具体材料,只是空空洞洞地做了一点概略的介绍,没有对人、事、物的具体描写,虽然有主题,但描写“空”而不“实”,苍白无力,不感人。二是没有明确的主题,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把见到的、听到的事一一罗列写“流水账”作文,说了半天不知所云。三是有了材料,也确定了主题,却不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有的材料和观点不相适应,有的材料使用时详略不当,影响主题表达。四是结构混乱,开头啰嗦,东拉西扯,收尾不点题,语句不通顺,词汇颇少。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以前课文讲授与作文课相脱离的做法,从课文出发,开发写作资源,努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因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人教版)选编的课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精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章,它们在作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借文导写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是最好的例子。”这说明课文对学生写作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不言而喻。我们在备课中,发现有的课后练习或练习册专门安排了学生小练笔,有的课文留下一段想象与思考,有待我们学生去完成,有的课文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学生写作例文。上个学期,我上完了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朱自清写的《背影》等几篇文章后,马上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和《我的爸爸》等作文,学生们觉得写得很顺手,一气呵成当堂完成。这学期,我上完课文《敬畏生命》后,就布置学生写《蜡烛赞》周记,交代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结构,先描写蜡烛的外形、状态等几方面的特点,然后想象蜡烛的象征意义,进行抒情和议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当时,我一布置后,学生们很有兴趣,一下子就写出来了。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紧紧抓出课文讲解与学生作文相结合作为教学重点,充分挖掘课文的写作资源,上完课立即借文导写,让学生有路可走,使他们产生作文兴趣,这样坚持不懈地进行,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

二、借文除弊

学生作文是写出来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开头所说的第一、第三点毛病,因此我千方百计借文除弊。

1.讲精课文中开头语的作用。作家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非常简洁明了,有开篇点题的,开门见山的,领启下文的,巧设悬念,吸引读者的等各种作用,比如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开头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朱自清写的《背影》开头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女作家宗璞写的《紫藤萝瀑布》的开头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冰心写的《小橘灯》开头句:“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等等这些课文的开头语,非常精彩。上课时我就问学生:“作家这样开头精彩吗?”有的学生说很精彩,因为是作家写的(这时全班同学都笑起来)。我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一起讨论总结这样开头的好处,学生最终才深有体会。趁着学生的“灵犀”,我当堂立即发稿纸,以《爱心》、《我的爸爸》、《我心中的老师》等为题,照作家的写法,用一句话开头。学生用一两分钟思考后,马上写了出来。

2.认真分析课文对材料的选择和细致的描写。材料真实感人,这是作文具有真情实感的关键,也是表达主题的妙招。我在分析《背影》的“买橘送别”这一部分时,告诉学生作家是这样写的:“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心这个主题的。”再问学生:“父子离别时有很多话要讲,为什么只写三句话?也还有许多动作而只写这七个?是不是作者听不到或看不见?(生回答后师小结:是围绕父爱子这个主题的)分别时作者也有很多话讲,心里想的也有很多,为什么不写出来?(学生答:重点写父亲)在分析《我的老师》时,文中共写了七件事,先略后详,详略得当,详写那些最令人难忘的地方。分析结束后问学生:在你的作文中是否这样写过?(学生都摇头)”通过这样对比,学生终于懂得了原来是这样写作的知识。接着我就给学生继续往下写刚才布置的作文,要求注意选材,注重多方面的描写。

3.讲清课文结尾的作用。文章的结尾就像一首歌的结束曲,是感情达到最高潮的时候。作家写的文章也是这样,结尾有抒情议论,画龙点睛的,首尾呼应的,引人深思的,巧用诗句歌词的等等,无论怎样收尾,都有点明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分析作家文章精彩的收尾方法,运用到学生的实际作文中去,让文章文道统一,升华感情。

写作是生活的反映,是主观情感的抒发,农村初中生也同样想要抒发感情,但不知道从何下手,即使写得出来了,也不会动人心弦。通过以上途径,农村地区学生不仅写出熟悉的东西,而且打动读者的心灵,这样的文章就能渗透着泪与笑而获得真的生命。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初中生作家材料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我和我的“作家梦”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