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鉴赏中想象力的培养

2009-09-01高秀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体味词人意境

高秀娟

苏联作家别林斯基说过:“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我们在欣赏诗词时,必须发挥想象力才能深入的理解和体味浓缩在简短的文字背后的深厚的情感。诗词的含蓄性,也决定了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惟其如此,才能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绘的是一对情人在离别时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一切语言又都是那么的苍白,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是一句景物描写,但这景物背后寄托着离别变恋人多少担忧和挂念,想一别后山水茫茫,远行人的孤苦寂寞,怎不叫人神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凄凉的一幅图景,杨柳岸边,晓风习习,词人孤独一人作客他乡,一弯残月当头,使处境倍加凄冷。所有的这些画面,无一不是我们发挥想象描绘的。我们也只有设身处地站在词人的情境中去想象,才能体味词中无比的凄苦意味。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对长江的描绘,要求我们的学生想象出,词人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时,心中该是如何感慨,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我们也只有想象到这一层,才能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等诸多的慨叹有更深的理解。

鉴于此,我们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注意意象的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因此,在教堂过程中,应该利用意象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水的意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等都代表愁苦。“月”寄寓思念故乡亲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皓月当空,一泻千里,给人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广袤深邃的意境。常用意象的积累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二、借助多媒体增强形象感

诗词中的词语含蓄蕴藉,对于缺少生活的学生来说,有时很难想象其中的情境,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画面,帮助学生去想象。如:秋色荻花图,我们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秋天荻花随风飘荡;“无边落木”图,展示出,一幅秋叶纷纷落下,只有枯枝迎风瑟瑟的图景,都增强一种悲秋感。有助于理解关于悲秋的诗句;比如江水茫茫图,增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词句的形象感;细雨蒙蒙图,为理解如《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诗句增设了情境,这样的画面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我们用言语去引导学生的想象更有作用。

三、畅所欲言,彰显个性

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是复杂的,我们后人对于诗词的鉴赏和评析,都是掺杂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那么无论是那一家的学说都该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合理解读、品评,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关于“推”“敲”到底哪个更合适,应该让学生去讨论。那么有的同学认为,既然是“幽居”应该是“推”字更好,“推”说明了门没锁,适合“少邻”“荒园”的情境,同时说明了屋内没人,更能说明“幽居”一词。这样的解释不是很合理吗?而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的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应是敲门之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由此可看出,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鉴赏”不单是理解字词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放飞思想的翅膀,任其在广阔的诗词的天空中飞翔,去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去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我们只有利用好想象的帆,才能让赏析的船行得更远。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体味词人意境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春色满园
聪明的蚊子
孤馆寒窗夜无寐
怕“体味骚扰”,日男人大买止汗剂
体味预报器
一朵花的意境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