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学校中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

2009-08-31徐秀芝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聋生想象力绘画

徐秀芝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美术与德育结合,培养学生思想品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是人的道德财富”。聋校在美术教学中,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给聋生讲古今中外一些美术家的感人故事,如艺术大师徐悲鸿如何画马,达芬奇如何画鸡蛋等。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同时引导聋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利用美术欣赏课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描绘大自然,感受我们伟大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学中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从思想教育出发,通过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聋校美术教学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美术课不能成为机械的临摹课或单纯的技法课,枯燥的依葫芦画瓢,将泯灭聋生的创造性,禁锢他们的心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绘画工具、绘画风格、美术欣赏等,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一)绘画工具渗透民族自豪感

笔、墨、纸、砚是国画传统的绘画工具,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人们称之为“文房四宝”。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文房四宝”的悠久历史。教师在传授技能技法的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渗透笔、墨、纸、砚的艺术价值。就拿一支小小的毛笔来说吧,通过画家的灵活运用,可八面出锋,产生粗细、刚柔、浓淡、燥润等变化,创造出各种富于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它的这种表现功能是其他任何绘画工具无法代替的。这样进行教育和教学,就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绘画风格渗透民族精神

中国画根植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肥沃土壤,是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支奇葩。它独特的表现形式是西方绘画无法比拟的。用笔的提按、逆转,线条的刚柔、明暗,色彩的对比、调合,墨色的浓淡、枯润,构图的疏密、虚实等,无一不体现了东方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只有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才能培育出这种独特的艺术之花。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引以自豪的。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绘画技术训练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将这种自豪感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灵中,从而使他们受到爱祖国、爱民族的传统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还组织学生举行师生绘画表演赛,参观书画展览等。这样就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对祖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

(三)美术欣赏渗透爱国之情

正是由于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奋斗、求索,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通过对传世作品的欣赏,犹如把学生引进了一座艺术宝库,使他们吸收着丰富的营养。在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面前,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欣赏时,我力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比如,挂图欣赏,利用多媒体欣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欣赏时,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以及构图、笔墨、色彩上的艺术特点等,都是欣赏的内容,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更是我们欣赏的重点。

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有不少我国各时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名画佳作。教学中,结合名家国画作品,适当介绍有关画家的生平事迹、艺苑轶事,如徐悲鸿先生是我国近代富有盛名的爱国主义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许多作品倾注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他的《八骏图》,那奔腾的骏马,激发了中国人民奋发自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还有《愚公移山》,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可贵精神。中国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先生毕生勤奋,有成千上万的作品传世,这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珍贵的财富。他的艺术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他画的《和平鸽》、《祖国万岁》都反映了画家对新中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郑板桥的《兰竹图》、任伯年的《苏轼牧羊》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同时我还经常向学生穿插讲述一些画家勤奋学习、献身祖国艺术、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民族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动人事迹,从生动感人的故事中,同学们同样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美术与能力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聋生因失去了听力,靠双眼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临摹时,就要抓住事物的最基本的特征,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样学生不仅会观察身边的世界,还会感到这个世界多么美好。

聋生的想象力一般比较天真,他们因听不到声音,对这个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要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力,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教学目的的,正是要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聋生想象力丰富,在泥工、纸工课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做出许多精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品尝到创造的乐趣。

欣赏名家名作,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或启发,这就是所谓的审美能力,教师要打破传统欣赏课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突破纯视觉感受,进行多元化的审美体验。教师应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感受,甚至通过动作上的模仿或者表现来增强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来丰富、细化感受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美、发现美。

美术教师可积极配合学校开展一些活动,如定期组织书法、绘画比赛,配合班主任办板报、办学报,组织学生参与创作,并评选出优秀作品,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知”与“行”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中学生的审美认知处于由主观“表现性”向对客观“依赖性”转变的阶段,学生的审美认识极易出现“单一化”的倾向。尽管大美术有其丰富多彩与特有的艺术魅力,但学生可能会因教育不到位,出现“视而不见”或“视而不知”的审美状态。因此,丰富多样的审美认知应该是认知教学的主体。无论是自然美、具象美、抽象美、意象美、形式美或不同形式的造型艺术美,都应使学生在比较教学的体验中有所了解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对美术的学习,是人生的一种审美性的文化学习和体验,是一名现代人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通过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美感,使学生的认知观念在比较中选择,认知能力在体验中发展。中学生在美术课中受到的技能教育,更多的是无数个伴随着“知”的第一次与“技能”第一次的结合体验。正是这种“知”与“技”的结合体验,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中既要认证“知”的正确与否和对“知”的需求,又要认知“技”与“知”的结合是源于对生活观察、感知、认识理解的结果。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认知的深入,“知”与“技”是可变的。而“知”与“技”的可变在于人的“思”。人的“思”在“知”与“技”的确立中起主导作用。对技能的认知与体验也就是对人的形象思维发展的一种认知和体验,是人间接地促使自身思维发展的手段,这是技能体验教学的前提。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是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猜你喜欢

聋生想象力绘画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想象力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
知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