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适存友朋信札”征集始末

2009-08-21拓晓堂

收藏·拍卖 2009年8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邵阳华府

拓晓堂

这批“胡适存友朋信札”包括陈独秀致胡适由1920年至1935年长达15年的信件,其中就涉及了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新青年》编辑同仁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等。信札一经露面,掀起巨大波澜,本文披露这批信札的征集始末,个中因缘际会,令人啧啧称奇。

华盛顿特别行政区,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首府,在美华侨及其媒体将其简称为华府。不知为何,我在那里特别有妇人缘,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妇人也许加上一个“老”字更准确一些,因为她们都是耄耋之龄的老人了。记得那是1997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到了华盛顿,晚间,我们在一家中餐馆里用餐,饕餮之间,忽有人拍我肩膀,回首视之,乃一妇人,卷毛鹰鼻,蓝眼黄发,年纪约有五六十,典型西人妇女。我真的不认识她,也不知发生何事,十分纳闷,而她不管我的反应,斯文地说着一大堆洋文,没头没脑,我本来就是一个“哑巴”英语的水平,压根就反应不过来是怎么回事,这时,与我一同吃饭的老板笑了,对我说:“她说你长的很好!”我那时四十岁,没有现在这么臃肿。她是在说我长得标准?喜人?老实?绅士?精神?我通不知道,也不会问。但知道那是在夸奖我,这点反应我还是有的,连忙说谢谢,谢谢。美国人对情感就是这样地直白,不论是否相识,只要有好感,就可以直接向你表白,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此类事,所以感觉良好,自然就记忆深刻,难以忘却了。这也许就是我在华府的妇人缘。

几年前,经友人介绍,我在电话里认识了住在华府的L太太。今年初春,我刚好到美国公务,有一些时间,于是与公司的几位同仁从纽约驱车去华府。到达华府已是下午了,登记酒店住宿。简单用餐之后,便先去了“云南王”的千金大小姐L太太府邸,而后又去了正红旗镇国公的格格F太太府邸,晚上又去了胡太太府上。胡太太,年纪已是八十开外,身材不高,干净利索,眼睛明亮,思维清晰,非常精神,说口带有南味的国语。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的儿媳妇,可不是般人家的妇人。我们在L、F太太的引导之下,入得胡府。胡太太初见便说:我们既不相识,也没有预约,所以没有什么可以谈的。我说,这话不对,我们是未曾谋面的老相识了。我给您讲个故事。胡太太说好啊,说来听听。于是,我就陈芝麻烂谷子地讲起一个外人鲜知的故事。

那是在四年以前,忽有一日,我接到上海文管会、上海博物馆的×先生电话,说有一客人要我们的两本图录,要我亲自送到上海。此事我感到非常蹊跷,但又不敢怠慢,于是匆匆收拾行装,便去了上海。由于X先生没有向我说明还有其他事,我在临行之前,与上海的一位前辈约好中午见面吃饭。于是我乘早班飞机到上海,直接先去了上海博物馆,见到了×先生。×先生将我带来的图录,放在一边,说中午汪庆正馆长请吃饭。我知道此时汪馆长因病已经住院,有一段时间没见过面了,甚是挂念。我问,为什么邀请我吃饭?×先生说,还有冯其庸先生。饭后请你们鉴定一下胡适先生收藏的甲成本《红楼梦》。我大惊,问道胡先生的藏本在上海?X先生说是的,已经从美国拿回来了。我知道,胡适先生收藏的甲成本《红楼梦》非常有名,是胡适先生建立新红学的资料基石,曾经多次出版,无需鉴定,只要对一下就知道了。故事说到这里,胡太太已经明白我是在说她所经手的事了,伤感万分地插话说道:那时胡适的公子因老年病,长期住院,花费甚巨,实是无奈,才将此书拿出,治病救人。我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我在离京前,已另有约定。所以,我向×先生说:实在不好意思,来时不知有此重要事情,已与友约了饭局,如何办才好?×先生问,那边可以推吗?我说:时间来不及了,已经在饭店等我了。而且,那边也不是一般人,是邵阳先生夫妇两人请我吃饭。邵阳先生,是沪上著名的文人邵洵美、盛佩玉夫妇的女公子。我认识邵阳先生也很偶然。二十多年前(1987—1994)我在国家图书馆工作期间,整理过一些曾纪泽写给邵友濂关于出使俄国伊犁条约谈判的书札,后来发表在《近代史资料》上。

邵友濂,就是邵洵美的爷爷。邵阳先生的丈夫,著名心理学家吴立兰先生,是沪上著名画家杨之光先生的同母异父兄弟,也喜欢书画。在一次书画展览时我们偶然碰在一起,闲聊之间,从邵洵美说到邵友濂,从盛佩玉说到盛宣怀,很是投机,从此我成了邵先生夫妇喜欢在一起聊天的忘年朋友。所以,我无法推辞与邵先生夫妇的饭局。x先生说;也罢,你吃完饭后,再来上海博物馆看东西,如何?我说,没有问题,尽快回来。于是我去了与邵先生夫妇约好的餐馆。只可惜,这本来是可以与汪庆正先生再见一面的,谁知此后不久,汪先生就驾鹤仙去了,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我崇敬的前辈汪庆正先生。此事成为我难忘的憾事!说到这里,感念人生世事,胡太太更是惊得出神,说道:“真是天意啊,胡适先生当年看到了脂评甲成本《红楼梦》时,欲收入囊中,可惜手头银两并不宽余,就是找的邵洵美借的钱,才花了大钱买下了这部《红楼梦》。”

胡太太的话令我也异常震惊,原来几十年后邵家的人在这里等着胡家的人,真是宿命。如果汪庆正先生在天有灵,知道我是去见邵家人,一定是不会埋怨我的不恭和不周了。可以想象,没有邵洵美,就没有胡适先生收藏的这部《红楼梦》,也就没有上海博物馆购藏胡适旧藏的这部《红楼梦》的事,因此上天还要感念邵洵美先生。我那时急急忙忙吃完饭,与邵阳先生夫妇道别,很是失礼了,这么多年我也无法解释和说明。但是,如今听了胡太太的话,邵阳先生夫妇若能看到我写的这篇文章,就会理解,这是她的父亲邵洵美先生留下的事,要我去做最后的了结。我对胡太太说,邵阳先生曾送了我一本她母亲的书《盛佩玉的回忆: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这书里没有提到过此事。所以,我不知道胡适借邵洵美钱买书的事,更不知道借了多少钱买书。但是,我知道您卖书的钱。我问胡太太,当初上海博物馆买书时,曾经请了拍卖公司为此书做了估价,您知道吗?胡太太说知道啊。我说,那天中午饭后我到上海博物馆看到了胡适先生收藏的甲成本《红楼梦》,一函四册,老装,真伪无误。再后来,我出差在外,接到有关电话,要为此书做出估价,于是按照有关要求,经公司正式行文,为此书做出正式的估价。这个估价就是我做的,因为我们就是中介服务公司。

故事说到这里,胡太太已经明白了,我是“事”中人。于是胡太太说,胡适先生的手稿和大部分资料,都已经捐赠给了台湾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不知什么原因,胡适先生留了一些书信,现在家中只有剩下这些很少的书信之类。我说,我对胡先生的一切都非常感兴趣。于是胡太太请我稍候,上楼取出一些胡适旧藏的书信,让我看看如何。

胡适先生做过图书馆工作,我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看到过胡适先生在此工作时批阅过的书——《清实录》,用铅笔批阅的,所以,

胡适先生的图书资料分类整理工作很在行。信件已经分好了类,非常清楚。我细看一遍,心中一惊,俱为可以补充某些历史事实的重要文献。大体如下:

陈独秀致胡适书信

其中有陈独秀致胡适书信十三通,包括一通为陈独秀致胡适与李大钊。时间主要为1920年前后,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时期,与胡适讨论如何坚持办好这份在新文化运动中,肩扛新文化大旗的杂志。当然,新文化后期各种西方的社会思想也传播到中国来,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因此,新文化运动实际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陈与胡在这时发生思想分歧,这种分歧,可以认为是关系中国未来命运。陈与胡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友,变成论战的敌人,最终关系决裂。当然,我们过去很少知道陈与胡争论决裂后的人情关系,特别是陈独秀失去组织之后,直到三十年代胡适仍然保持着与陈独秀的书信与经济关系。胡适一辈子没有人国民党,也没有与成为共产党领袖的陈独秀断绝私人关系,着实令人对胡适的“少谈点主义”的一生立场感到钦佩。

梁启超致胡适书信

晚期的梁启超与胡适,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两人之间有关系。梁启超是戊戌维新遗老,思想虽同时代在进步,但是,胡适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哲学博士,尤其是信奉老师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与梁启超的思想差距也太大了。可是,从梁启超致胡适的书信看到,梁启超非常尊敬胡适,那书信的工整,词稿的秀美,相信两人之间人格和学问的尊重关系也非一般。

徐志摩致胡适书信

徐志摩致胡适书信三通。从徐志摩致胡适书信的称呼“大哥”,就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兄弟”关系。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到,一生只求“多谈些问题”的胡适博士,与社会上持各种思想的人的宽厚关系。特别是这批资料对于我们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不同侧面关系,具有极为重要资料参考价值。

粗粗看完之后,我对胡太太说,我对这些文献很有兴趣,我想大陆的收藏家对此也应该很有兴趣。而且这些东西放在美国,无人知晓,也鲜有人能够了解它的价值,实在是太可惜了。而且,先生后人也已经完全不在此行了,应该给这些东西找一个好的归宿了。胡太太最后对我说,拓先生你很能体谅我们这些老年人!这些东西你就带走吧。

天呐,这么好的运气,也许这就是我在华府的妇人缘。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邵阳华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寻梦
上海博物馆内容和运营均需升级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
哥伦比亚前西班牙时期黄金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