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者谭嗣同

2009-08-21彭长卿

收藏·拍卖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史馆谭嗣同编者按

彭长卿

上世纪50年代,我曾珍藏谭嗣同致刘世珩(1875-1926,安徽贵池人。广东巡抚瑞芬之子。光绪举人,官至度支部左参议。富收藏,尤喜刊刻丛书)的三件信札(一短札、二长札)和一诗笺(我钤有“松月轩”小印),相伴多年,除短札赠郑逸梅丈外(1966年被抄,不知下落),余幸归公,我曾将谭诗拍照留念,并将谭札录副留存。今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呈短琴一,留作他日相思之资”;“南皮(张之洞)、义宁(陈宝箴)会派姚石泉及兄密赴日本,定今日行。兄到迟,检点不及。家严(编者按,指谭嗣同之父、湖北巡抚谭继洵)遂不允许,饬夸即速还湘”,“以今日弟之所惠,本可受之而不言谢;惟兄决意归心大道,所处只求目前敷衍得去,更不愿留存有余,自增重腥。我辈本侍书籍为性命,此而能忍,弟视兄于他复何如哉?”。

又诗笺,是谭嗣同自录其为江建霞《修书图》所题诗一首。江建霞(1860-1899),名标,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光绪十五年进士,甲午年授湖南学政,助陈宝箴规划新政,宣传维新:《修书图》是吴大激为江建霞所绘。谭嗣同在诗笺中谓-“昨在湘题江建霞《修书图》诗,今录上一首,亦可见迩日之胸怀。其诗曰:‘劐尽灵根尚有余,来生忏悔又成虚。无聊躯壳相厮混,身已嫌多何况书。”

吴小钝世丈(1890-1966,苏州人。东吴大学法学教授,著名律师,书法家,上海文史馆馆员)特为先父谷声(1909-1956,字无咎,号止戈居士,江苏溧阳人。工书,尤擅小楷。喜集地方文献与尺牍)藏札题词:“刘聚卿(编者按,刘世珩号聚卿)集札一册,有谭嗣同诗一绝,奇崛不多见。又吾家钝老人(编者按,即吴小钝之叔,状元吴廷琛之孙,光绪进士,累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有为之座师,工书,善诗文)便简数叶,中有一札,书法精劲,意到笔随,可爱也。尔时士大夫阶级侈谈文艺,习为风尚,无非优闲享乐;今世自鸣清高,具有传统思想者,可勿提高警惕邪?”

1896年至1897年,谭嗣同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向杨文会(1837-1911,近代佛学复兴之父,金陵刻经处创办人)学佛,在杨家发愤著《仁学》。那时,刘世珩住在其父瑞芬的“中丞第”(即今南京城南殷商巷14号,原有99间半房子,相传为明初功臣胡大海住宅,现存六处院落)。谭与刘世珩相识或在其时。他俩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从此书翰往来,互赠书物,结为至交。

另见谭嗣同致刘世珩姐夫徐乃昌(安徽南陵人,光绪举人,曾为江苏淮安知府,富收藏,亦喜刻书)两札(长短各一通):长札为,“兄于二月朔得戾长沙,回忆薄宦年馀,于学无益,于道有退,仅以身免,如脱拘挛,良为厚幸。虽不得与弟共学,时收他山之助,又以怃然耳。长沙开南学会,适逢其盛,抗颜而讲,自省多惭,坚辞未获,亦只得日作老生常谈。顷以事暂还浏阳,仍即赴省。时事奇艰,所怀万绪,咫进之效,云情可期。惟弟时有以教之。兹检出史中正(即史可法)墨迹对联一付,辋川图(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曾在清源寺壁上绘《辋川图》,后人多有临摹或意造)一手卷,墨玉印章三枚、于阗玉印章二枚,郑板桥画兰石四帧,聊以伴函,伏乞哂纳。又寄赠刘聚卿弟(编者按,刘世珩号聚卿)钱献之(即钱坫,清中期书画篆刻名家,被誉为“清代篆书第一人”)篆屏六幅、古铜镜大小九具、汉铙一具、汉弩机一具、新莽钱范具,所谓投其所好,伏希转交。聚卿计已入都,兄暂不作专函与之,请便中代达下怀,毋任恳祷。”1898年初,谭嗣同创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日政,成为维新运动的佼佼者。

读札可知谭嗣同原喜收藏古物,后因看破,“决意归心大道”、“更不愿留存有余,自增重腿”而慨赠同好了。

谭、刘都喜藏琴,尤爱古琴。谭嗣同藏有文天祥南宋咸淳九年(1273)任湖南提刑时所遗“蕉雨”琴:刘世珩藏有三唐琴:“九霄佩环”、“鹤鸣秋月”、“石上枯”。光绪十六年(1890)谭还亲自监制“霹雳琴”,其背刻《残雷》诗:“破天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与他为“蕉雨”琴作铭“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分别抒发谭嗣同怀才不遇和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九霄佩环”与“霹雳琴”今在北京故宫)

他还将义宁陈氏藏的北周天和六年(571年)铜造像印制成自用信封、信笺。

谭嗣同广事收藏文物,尤喜文天祥、史可法“忠烈”遗物,以为楷模,激励自己,于此可以概见。

一则谭氏传闻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姻亲王云上先生(1881-1972,名家锦,江苏溧阳人,光绪壬寅举人,曾任江阴知县,上海文史馆馆员)座上,见到一舒姓老人。据王老说,其人为谭嗣同之友,年轻时,偕谭氏至其家玩。舒父为武官,颇识人,问其子:“此为何人?”舒回答:“浏阳复生谭嗣同也。”舒父告诫说:“此人血气方刚,慷慨激昂,今后切勿与之交往,免受牵累耳。”老人名楚生,湖南长沙人,亦文史馆员,九十余岁。

猜你喜欢

文史馆谭嗣同编者按
恋爱遭遇不婚族,怎么办?(一)
狱中题璧
小言论的大作用
“互联网+”时代文史馆的发展策略
朱德与周予同关于文史馆的一段谈话
论谭嗣同认识哲学的目的、器官和变革
王鸣放作品欣赏
戏者“戏”也
湘剧《谭嗣同》创作始末
摄影与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