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靠什么自信

2009-08-17芮成钢

领导文萃 2009年12期
关键词:自卑家庭孩子

芮成钢

一次,某所大学请我去演讲,我问了所有在场的大学生一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你有自豪感吗?大家一致回答,有!我接着问: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自豪感的呢?有人回答是长江、黄河、长城、泰山,也有人回答是经济的高速发展、5000年的文明、文字、祖先、四大发明、奥运、火箭升空……

我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假如清晨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菲律宾人,你还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吗?或者,你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过种族屠杀,营养不良,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你还能够自信地面对全世界吗?

顿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我能够体会到,学生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如果自信只能从自身本质以外的特征或事物来获得,那么你就无法从容地去理解世界问题、民族问题和关乎自我的问题。

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一个人的自信、自豪到底来源于什么?又依靠什么而存在?

我刚到耶鲁时,同班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是菲律宾前能源部部长,时任总统阿罗约的得意门生。他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讲解得特别详细。他说:“我的名字(Vincent Perez)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典型的英语名,第二个词是典型的西班牙语名,我的名字包含着菲律宾曾作为殖民地国家受多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他没有因为自己国家有不那么光彩的历史而感到自卑,在讲述自己名字的过程中,他用自己的语言,用平和的音调,回顾了菲律宾的历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他的自信来自于一种信念:没有人可以因为非我以外的东西来贬低我,没有人可以因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贫穷来轻视我。他能够那样客观而冷静地描述历史,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绝对超然的自信。

自信源于对共性和差异的坦然对待

2007年,我参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联欢会。孩子们各有各的故事,说出来让人潸然泪下。经济上的困难不但没能带走他们的笑容与快乐,反而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毅力与勤奋、朴素的态度与性格,经历过磨难的他们更懂得珍惜。

如果你像他们大多数人一样,来自平均月收入低于300元人民币的家庭,橡皮丢了,都不敢对父母讲,请问,你还能自信吗?

在他们教室的墙角,小山似的堆满了空可乐瓶和饮料罐,这些都是从不喝饮料的他们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级和学校捡来的。正是这些废品,让他们攒出了几百块钱的班费。他们是经济上的弱者,却是品德与能力上的强者。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独生子女的娇浮,却能够看到很多我所采访过的世界各地的成功者们的习惯。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阻止他们努力学习。他们学习书法,练习琵琶,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了一种自信。

我们都是平等的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差异既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

一个人如果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就是一个强者,就是一个成功者。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强调自己的追求和付出的努力;能够认识到在人这个本质层面上,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才说得上是真正的自信。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在中国,很多家庭中没有培养自信的环境。在通常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并不尊重孩子的平等地位。我们的父母溺爱孩子,但不尊重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溺爱、对他无私的奉献,往往远超过西方的家长。但是我们缺少对他们独立人格的尊重。我们可以为了孩子的前途把父母整个都奉献出去,但是我们总想把孩子的前途纳入我们的轨道和框架,孩子要按家长的设计去成长,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去发展,这就不是尊重。

无论在美国,还是英国,每次在餐厅,总会看到一个现象,父母不代替孩子点菜,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点。孩子会直接对柜台前的服务员说,“我要一个三明治,其中火腿两片,鸡蛋要生一点,加生菜,蕃茄片加三片就可以。”他们点的精细、具体。对比之下,在中国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这样的,父母问孩子要吃什么,孩子说,随便。中国家庭的教育从小就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甚至根本没有培养的意识。而且,中国的孩子说了随便以后,父母替孩子点了菜,等菜来了,孩子又不吃,说不喜欢,但是,给予充分的自由,让他去点,他又不会。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没有主见,却挑剔人生的人。中国极端的应试教育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对动物都不忍心这么摧残,可是有时却在如此“摧残”自己的孩子。

有一句英文说得好:“Charity begins at home”(一切美德源于家庭)。家庭是塑造人个性和人格的最重要环境。对孩子尊重,大多数中国的家庭都做不到。孩子们走出家庭到了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总是不平等。进入社会后,高低、贵贱和尊卑的关系到处都是。因此,我们在国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当中,很难接触到真正平等的关系。没有平等,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尊、独立和自信。

一个人如果自信,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表现,刻意地去维护,自信的人不太在乎面子。自信的人用自己的标准给自己定位,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标准。

中国人的自信

中国是我们的家,只有在自己的家里被平等地看待,你才会自信地走出去。如果在自己的家里都感觉不平等,那么走在世界各地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在国际事务上,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关系中,如果刻意地表现出自信、自尊,往往过犹不及。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面对外国人,尊重是赢得的,而不是强求来的,是以你的自信展现出来的。

鲁迅曾经讲,中国人没有个人的自大,有集体的自大。中国人都是背靠着一个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来寻找自我的意义。经常说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不是说我是一个人。经常说我们有古老的文明,我的祖先怎么伟大,经常会有一些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不符合实际的认识,并容易以此为基础养成虚骄自大。而这种自大是缺少事实依据的,这种自大经常会在瞬间转变为自卑。一旦遭受什么波折打击,一下就把自大打掉了,因为缺失自信的基础,立刻就变成极其自卑。

人的自信是来自内心的,不是外在的。外在的自信可以变迁,内在自信则永恒存在。人的自信也不是通过强调历史,强调遗产,甚至强调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

四大发明怎么样,有400大发明又怎么样?请你到镜子中去看一下自己,从外套、上衣、裤子,到衬衣、内裤,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因此,简单地比较谁发明了多少东西没有意义。泰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就在我的家乡,我热爱黄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比黄山更壮观、更秀丽、更雄伟的,难道因为世界上还有黄石公园、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并不一定要在自己家,那是全人类的,是全世界的。

我们不用依赖历史的传承,不用依赖多么惊人的GDP增长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能够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为背景的不同,不因为文化的不同,不因为是否有悠久的历史,不因为人口多少,也不因为国土面积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异。我们应该坚信:每一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目标的权利,都是彼此平等的,都不应该因为肤色的差异或财富的多寡而被歧视。

我们应该牢记的是,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们不用太在意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如何评价我们,不用每次都要问他们,对我们国家怎么看,他们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情。其实,他们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在意我们对他们的评价。我们应该关注自己是否真的有自己的目标,真的对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

自信来源于自我比较

今天,中国人的自信往往来自于不平等。你月薪3000元,我月薪l0000元,所以我自信;你骑自行车上班,我开车上班,所以我自信;你开本田上班,我开宝马上班,所以我自信;你开宝马320上班,我开宝马750上班,所以我自信。说到汽车,在欧洲,多数奔驰、宝马这类级别车辆的尾部,并没有出现在中国大城市常见的同类车辆尾部的“S500、i750”等用于代表性能的标识。欧洲的消费者经常要求取消车上的这些标识,而中国的一些人却特别强调要用这些标识来体现身份,从而获得自信。

这种来自于不平等的自信,可以在一瞬间转为自卑。因为,开S500的会遇到开S600的,会遇到开劳斯莱斯、法拉利的、还会遇到开游艇和私人飞机的,最后在与沙特王子阿瓦利私人购买的A380比较后,这些人会彻底丧失自信。此时,他们会自叹弗如,自我安慰地说,谁让人家是石油王子呢。我坚信会有这么一天,而且不会超过10年,“S500、S600”这样的标识就等于一种耻辱,就等于随地吐痰,就是对人类环境的践踏。

如果真的要进行比较,那么就应该与自己比较,用自己今天取得的成绩与自己昨天的成绩进行比较,再与自己能够预测的明天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自己是在不断进步,哪怕取得的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是自己的胜利,是任何人无法剥夺的。当然,在自我比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与他人竞争和比较,哪怕输了,你依然可以感到自信,因为你尽了全力。承认对方确实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发自内心向对方学习,你不应该感到羞愧;一朝得胜就洋洋得意,甚至羞辱对方,你才应该感到羞愧;暂时落后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你才应该感到羞愧。

同样,中国不要与外国进行过度的比较,中国应该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我们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认清差距,认清问题,踏踏实实,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让世界去说吧。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自信。(摘自《畅销书摘》)

猜你喜欢

自卑家庭孩子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家庭“煮”夫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恋练有词
自卑的地方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