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政治的“圈子艺术”

2009-08-17张健鹏陈亚明

领导文萃 2009年12期
关键词:圈子政治

张健鹏 陈亚明

在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中,“圈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中国历史上,政治官场一直是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特权系统,也因远离普通民众而充满了神秘色彩。改朝换代,荣辱沉浮:“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呼风唤雨纵横捭阖,有人蹉跎坎坷黯然失意;有人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有人崖岸刚毅洁身自守;有人特立独行君子和而不同,有人见风使舵结党营私……

数千年的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无数精彩故事。秦砖汉瓦,野草荒冢,又掩埋了多少王侯将相的是非成败?

政治是一个很复杂的生态系统,得失成败很难简单地总结,政治人物的是非功过也很难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对历史和政治都有些兴趣的普通人来说,大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研读舞台脸谱和帷幕后隐藏的一些东西,见仁见智,自得其乐也!

圈子一说,在百姓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但在政治系统中,却是一个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在政治词汇中,与圈子相近的表述还有很多:宗派,帮派,山头,派系(或一般称“××系”),党羽,势力,班子,集团(体)等等。

简言之,一个官员置身于这个系统中,或主动自觉加入一个圈子,或无意识地卷入一个派系,或纯粹是被别人当做是某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被归类和贴标签。一个圈子就是一股政治势力,要想完全置身事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边缘化了:上边没有人照顾你,下边也不会有人追随你,孤家寡人一个,既成不了气候,也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朝中有人好做官”——被人推荐赏识和提拔了,你就应该站到这个人的队伍中,如左右摇摆,不但会被这个圈子抛弃,也很容易被别的团体不齿,也就很难混下去了。

对圈子的研究和经营,可以说是古代政治官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小人物要选好圈子,设法投靠加入,并逐渐在其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大人物要组建经营好自己的圈子,上下其手,形成自己的资本和势力;最高级的领导者则要平衡好各种圈子:让其存在并竞争,但不能容忍其中一支势力太大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就圈子的组建和形成的目的而言,可以分出一定的层次来:

第一层面是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的政治理想而团结到一起的“君子”。在中国古代,这类人物基本上是一些理想色彩比较浓厚的读书人,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学而优则仕”,想为君王分忧,想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范仲淹说得好:“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类人物因着共同的追求而逐渐走到一起,他们会互相欣赏和支持,同气连枝,其中的优秀政治家也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但他们的目的基本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是为自己的升官发财,而的确是忧国忧民,如果有点个人想法的话,无非也就是在青史上留个好名声。

这些君子们如果能够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不是迂腐的书呆子,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委曲求全,有些必要的政治谋略和手段,有些坚韧不拔的毅力,还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欲望,那么多半能“内圣外王”,做出一番事业,成为后世所景仰的典范。这样的一流人物注定了不会太多,但历朝历代都会有那么几个,如“汉初三杰”中的张良、萧何,三国时的诸葛亮,唐时的有“房谋杜断”之称的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魏徵、郭子仪等,宋时的范仲淹,明时的戚继光,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

另有一些人物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时势也好,他们个人的局限也好,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划到政治家的阵营中来。还有一些人物评价起来就要复杂许多,如宋时的王安石、司马光,明时的张居正以及东林党人,晚清的李鸿章等等。他们都曾对当时的政局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左右了历史的进程,但是非功过则难有定论。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特殊的圈子:清议派,或者称之为清流。

没有实际工作的压力和责任,又专门挑干事情的人的错——老百姓称之为“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对实际工作的人来说,非常头疼这些慷慨激昂唱高调的家伙,往往会无可奈何地长叹:“书生误国啊!”如当年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就差点被这些唱高调的清流毁掉一世英名,李鸿章独撑晚清危局,无时无刻不受到舆论的攻击。

大多数慷慨激昂的清流是“天下为公”,认为自己是在为江山社稷着想的,否则,就不成为清流,而成为“浊流”了。

在中国政治史上,这样的“政治评论家”圈子是屡见不鲜的,他们往往会左右社情舆论,对政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总体来说,这个“清流”圈子还是基本上可以归入第一个层面的。但因为他们只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即使他们位居要津,掌握了权力,往往也难有实际建树。

第二个层面可简单定义为利益集团。这部分的人物相对前一部分来说,要“低级”一些:他们的才干和襟抱要小些,地位也低些,在圈子中也多属于二流人物,但他们人数众多,枝叶繁杂,是政治系统中承上启下的骨骼部分。他们所结成的圈子是一个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上的集团。

公正地说,这些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胸无大志自甘平庸的。初出道时,他们也同样有理想有追求,是想干事业的热血青年。但理想往往在现实面前被击碎,几番碰壁和挫折之后,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畏难而退,变得世故和圆滑起来。宦海沉浮,伴君如伴虎,他们开始明哲保身,而且,经过多年的为官生涯,他们已经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者——要保住这一切,他们免不了要媚上欺下,左右逢源,见风使舵……一句话,棱角被打磨掉了,他们庸碌但圆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这个层面,我们还要强调一点的是,他们也非大奸大恶,没有什么为非作歹祸国殃民的恶迹。他们只是官僚系统中的普通人——有较多私心和较少牺牲精神的普通人,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可能都是多数,是“枣核”中间圆突部分。

在政治生态系统中,这部分人群的数量也是最多的,所以,虽然他们不是耀眼的明星,但往往是政治力量的基础。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中恩怨情仇、门户帮派也是一种圈子,圈子会形成一张潜在的大网,把你裹在其中,把你的命运同很多人联系在一起。

古代的政治江湖更是如此。对于众多的官员来说,他们要解决好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重要问题是跟对人,也就是站在哪一个阵营加入哪一个圈子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一般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政治势力的大小。是权倾朝野如日中天呢,还是风头已过在走下坡路?有没有发展潜力?有没有牢固的根基?核心领袖人物的前途如何?身体健康情况如何?性格如何?是一时的小人得势还是长盛不衰?有没有潜在的危机?

诸如此类的因素,不可不细细盘算,否则“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啊!

第二个重要问题是要有人跟,也就是说你还需要经营好自己的小圈子。这个以你自己为核心的小圈子是你的重要政治本钱之一,它也决定了你在上一个层面的圈子中的地位。一个政治官员,要善于跟“上”,上边要有人,也要善于御“下”,下边也要有人。要妥善分配好下层的利益关系,学会用各种手段团结人,用理想,用利益,等等。为官行政者,要组建自己的圈子,最忌讳的是贪婪和刻薄寡恩:好处和利益都归功于自己,过失和责任推诿给下属,而且对下属严苛,少有笼络和示恩。具体的行政事务千头万绪,再好的政策也必须要有得力的人手给你去实施,所以,没有一支精明能干忠心耿耿的队伍,自己在政治上也很难有好的前途。

给下属利益和好处是最起码的条件:人家跟着你干有前途,那么干得才有劲。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要保护他们,甚至是“护短”!——有个小毛病小问题,要能保住他们,因为他们是你的羽翼!羽翼被人家剪除了,你自己还怎么飞?当然,如果是大的原则问题,那就只有怪自己管理不严了。

“有声望,没势力”——这是一些政治家的致命硬伤之一。声望固然重要,但只是面上的东西:无根的浮萍也很好看,可一阵风就给吹跑了。反观另外一些人,也许没什么大“本事”,不显山,不露水,可盘踞政坛多年,皇上都换了好几任了,他还是个“常青树”、“不倒翁”,怪哉乎?不怪也,他的势力如同海平面下的冰山,大得很呢!政治上的角逐可不像我们在戏剧舞台上看见的那么简单。大家见面都客客气气,桌子下拳脚相接,基本上都是“内功”和势力的比拼,你死我活,来不得半点客气和谦让。

更多的时候,政治是一种妥协和平衡。局势如此,高层的领导者也希望如此。

在现实面前,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妥协,新的政治力量与原有势力的交锋和均衡,至刚至猛的外功,不一定就能敌得过看不见的网和阴柔的太极拳。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皇帝等等,都有过类似的教训。其中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语)王安石的例子很具有代表性。

所以说,古代政治系统中的这些“无名之辈”是很严密的关系圈子网,是盘根错节的生态系统,是政治舞台上表演不精彩没有太多掌声的众多配角似的人物,但他们却是最基础的力量。

任何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都不能轻视他们的力量。

(摘自《圈子》)

猜你喜欢

圈子政治
朋友无圈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
你的圈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