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饰·建筑之圆融论

2009-08-17丁英峰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8期

丁英峰

摘 要:在现代的服饰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经常会借鉴传统的手法与艺术,这也是两者共同之处。“传统”与“现代”最高境界的契合,是自然地流露、巧妙地结合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创造过程,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过程,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运用,是多种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互合作的结晶。

关键词:流派与风格 简约与复杂并存 结构与建构同在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服饰与建筑的同一性

人们对建筑和装束的追求,既体现着科技进步给人与自然带来的深刻变化,也展现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给社会意识带来的深刻变化。因此服饰和建筑的发展不仅具有历史延续性,还具有不断创新的历史能动性;是人类为改善生存质量最基本的需要,是人们在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个性发展需要;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更要满足人们在文化生活中的审美追求。人的审美能力是人的生产劳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解析服饰与建筑的历史同一性,进而深刻理解现代设计思维的广泛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建筑和服饰作为历史的产物,既是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和角色的标志,同时也表达着人类的基本社会倾向。它与各民族的文化特点、社会习惯、信仰风俗等有着内在联系。在历史的各个时代,总有传统与现实社会间的冲突,要以历史的批判精神发展传统的精髓,这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过程;克服其保守因素,人类才能得以发展。人们从建筑和服饰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特色,才能领略到生活气息和人际情感。

建筑和服饰作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时代的发展不仅给生产带来巨大的飞跃,而且一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审美观念。全球化生产和经营活动,增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之后,产生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冲动和自我表现欲望成为建筑和服饰创造的强大动力。

在建筑和服饰创造性活动中,既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又有深刻的回归意识,人不断地在创造意识和回归意识的统一过程中实现自我调节。

建筑和服饰的发展史,伴随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自我调节的深化过程。从建筑与服饰在材料、色彩、图案肌理的运用,到空间尺度与构成的确定和符号意识的选择,处处展现着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以及人们凭着这种感受再造环境的创造意识。人们向往自然、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心理,促使其在建筑和服饰设计中被一种崇尚自然的倾向支配。

现代设计从个体与环境、现实与历史遗迹等多学科交叉掌握构思的方向,将艺术灵感与技术意识结合起来,将物理过程与价值转换结合起来,将形式美与功能创新、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传统设计注重空间构成和平面装饰,现代设计把人的视觉、心理、审美及情趣等因素都考虑进去,超出空间的维度关系。这些将给建筑和服饰创造带来空前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建筑和服饰文化的创造过程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过程,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运用,是多种科学技术和多种文化艺术的交互作用。

二、服饰文化的变迁与建筑文化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历史的精华、文明的结晶,而最能形象地表明每个历史时期文明标志的,我认为要首推服饰和建筑这两种“容器”了。如上古时期的服装色彩比较单纯、鲜艳、对比强烈。在色彩方面受阴阳五行的影响,古老的中国有其突出的特色,其强烈的精神性仍影响着我们。先秦时期的正色与间色理论,对服饰色彩产生了支配性的影响。运用色彩来区分等级、表明尊卑,一直是中国服饰最富感染力的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色彩由单纯、鲜艳发展到了繁复与谐调。此时的建筑也是如此,皇帝华服及造宫气魄显天子之威,民间布衣及茅屋土方反映身份卑微。建筑与服饰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技术与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成就和社会政治与经济力量。

在现代的服饰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经常会引入和借鉴传统的手法与艺术,这也是两者共同之处。“传统”与“现代”最高境界的契合在于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都是自然地流露、巧妙地结合。服装和建筑与社会生活、意识观念、未来理想的关系都很鲜明,这种关系促使二者之间密切的关联性与延续性。

三、服饰文化与建筑文化的相互关系

1、表现宫廷文化的官式建筑,称其为“颂”

中国许多服饰与以故宫为代表的官式建筑在造型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故宫角楼结构复杂,造型奇特,此类建筑风格常被应用到服装设计上。服装设计师采用了琉璃瓦顶、画栋雕梁、株柱红墙等,在造型和色彩上将这种典型建筑和服装很好地融合。今日现代建筑也从中得到启发,创造出特有的意境,求得文脉的认同。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体现出华夏古国的文化底蕴。

2、表现文化氛围的文人建筑,称其为“雅”

中国文人追求幽静、素雅,正如文人画的水墨写意,清新明快,淡淡的散发出温文尔雅的气息。苏州园林、徽州民居作为文人建筑的典范,其风格也经常在中国传统服饰中有所体现。徽州民居平面感很强,组成的几何形态构

成了空间氛围,增加了建筑的体量感和完整性,矗立于园林旁的宝塔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根据宝塔所设计的服装也很多,皮尔卡丹在1985年设计的中国宝塔系列服装,正是宝塔这种建筑造型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中国文人服饰多“白”“喜”“素”,所谓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与苏州园林之淡雅有着相同的文化根源,这在古代传统文化及中国文人服饰与中国文人建筑中有着很多的体现。

3、表现俗文化的民间建筑,称其为“风”

服饰文化和这类建筑文化的渊源关系是色彩、细部装饰及图案。中国西北很多民居的门楼,上下左右雕琢满墙,不灿烂、不纯净,却有混融一切的沉毅和坚实,这是一种历史的颜色,愈久愈醇,让人们联想到历史的品质。服饰中的抽纱、补花及勾花等工艺手段正是服饰和这种古建筑的大融合,整体风格古朴粗犷、粗中有细、补中含秀。具有代表性的是藏族建筑艺术,它运用统一、均衡、对比、韵律、和谐等构图规律,取得美的立体造型,而外轮廓线基本上是等边三角形,构图稳定、严谨,比例协调,体现了建筑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四、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服饰的启示

1、现代时装有着诸多的流派和风格。其中与建筑有密切联系的一种流派强调造型的流畅和简洁,使人联想起古典雕塑建筑艺术中的人体与服装。它注重时装的结构,将人体抽象化,从而赋予时装一种独立的三维结构。他们的设计构思与建筑式的构思有相似之处,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带有类似建筑物的外观特征,这种流派被称为“建筑风”时装。它常借助立体构成的方法,使人感到一种棱角分明的建筑风格。

日本的三宅一生先生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服装设计师,他设计的服装被称为“活动的雕塑”。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承前启后的艺术为世界瞩目,以此为创作灵感来源,中国设计师马克设计的秦俑服装在第二届世界兄弟杯大赛中获金奖,是“建筑风”的具体表现。

2、壁画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用线描造型、夸张变形、想象组合等表现手法,这些方法也经常被借鉴到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将敦煌壁画中的图案应用到服装上,使现代服装蒙上了一层宗教的神秘色彩,给人以一种另类的感觉。“建筑风”时装设计师通常对建筑设计有所研究,如皮尔卡丹先生就受过建筑设计方面的训练。他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服装来解读观念空间和人性空间的相融,因此服装设计师与建筑师汇入当代潮流之中是必然的。

3、几何形式和抽象形式的运用。早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建筑风”受俄罗斯构成主义艺术的影响,服装款式一度表现为抽象大胆,且热衷于几何形式的表达。这点后来成为建筑风时装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一直影响至今。如60年代的皮尔卡丹、吉恩瑞奇等推出的“太空风貌”(Cosmonaut Look)等设计,都是对此最好的诠释。此系列时装原本是对人类征服宇宙空间的热望和未来主义在时装领域的体现,但那些几何样式的造型、仿金属色泽质地和钢盔式帽形都具有“建筑风”的特征。

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与风格集中体现在色彩、造型以及面料上。首先在色彩上,这种时装经常使用黑色和白色以及红色等单一色调,受到窗户结构、造型影响的现代服装款式设计讲究对比、单纯与利落;造型上,现代建筑无疑也给服饰设计带来莫大影响,从建筑外观到建筑内部局部的设计,都可以为现代服饰设计师带来无穷的灵感;面料上,设计师们热衷于寻找二次创新面料,以类似钢铁、混凝土、大理石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的质感,来取得与建筑上形式的一致性。此外,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组合排列等形式,也被设计师们借鉴到服装设计中。这些组合常能产生令人震撼的形式美,重复排列后的秩序美,渐变式组合产生的韵律感等,既可以表达有规律的运动感,又可以展现服饰设计中的艺术感。

综上所述,建筑是固定的,而服装是流动的,建筑艺术繁荣的地方,服装艺术也会丰富。在每个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文化背景下,建筑艺术和服装艺术相辅相成是一种大趋势。我们的建筑师如能多关心穿着各色服装流动着的人们,必定对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带来全新的创作灵感。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简约与繁杂并存,结构与建构同在。在某个时期的建筑或某一系列设计作品中,总有一种作为主流,而另一种又融入其中。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是在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相互促进的创造过程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过程,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运用,是多种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相互合作的结晶。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天津人民出版社.

[2]王蕾.建筑风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职业技术杂志.

[3]顾晓晴.建筑设计与服装设计之缘.华中建筑.

[4]杜钰洲.建筑·服饰与设计思维.中国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