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改编:请慎动我们的经典

2009-08-14高晓春

全国新书目 2009年13期
关键词:四世同堂倾城之恋

高晓春

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近年来,颇引人注目。由于之前已拥有大量书迷,再加上重量级导演和演员的诠释演绎,这些电视剧从开始拍摄直至上映,都受到广泛关注。如四大名著,如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雷雨》,钱钟书的《围城》等。以名著为电视剧的创作素材,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个中的情形也有不同:有的名著改编,比较忠实于原著内容或者比较忠实于原著精神,因而获得颇多的好评;而有的名著改编,带有改编者在理解原著基础上的适度改写,因而引起较多的争议;还有一些名著改编,只是借用原著的某些内容,更多的是改编者随心所欲的再度创作,因而招来严厉的批评。

《四世同堂》:经得起演绎的经典

《四世同堂》

老舍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7

定价:29.00元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在熟悉的京韵大鼓声中,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开播了。刚播第一集,媒体和网络上的争议声就此起彼伏,配音差、京味儿淡、表演平等问题被摘了出来,新版与老版的对比甚嚣尘上,甚至有人直言翻拍多余,超越经典是妄想。

编剧张挺说,很多人称老版是经典,这话不合适。“老舍的小说经得起演绎,它是经典,要不停地去拍,要不断地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张挺认为,他编写的《四世同堂》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想传递给中青年观众一个思考,就是在压力大、诱惑多的时代怎么走自己的路。当人生观、价值观受到考验的时候,大家能撑到什么时候。“那个时代有投降派,现在也存在没有‘骨头的人。新版就是要引起共鸣,与当今时代有一个对话,让年轻人能理解老舍作品的精髓。”

经典作品翻拍当然不讨巧。当年1985年版的《四世同堂》刚出来,请老舍的夫人胡桀青看片,老太太看完一声没吭。不过,绝大多数观众买账,于是流传成经典。

经历了开播伊始的争议风暴,新版36集电视剧《四世同堂》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黄磊饰演的瑞宣逐渐出彩,一些80后、90后的观众还表示渴望找到原著小说对比着看。

《倾城之恋》:电视剧热,书更热

《倾城之恋》

张爱玲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

定价:29.80元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改编成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后,就引发了大众的关注和争议。冷静算计的白流苏和玩世不恭的范柳原在屏幕上变得温暖起来,两人相遇前经历的创伤被描绘得非常细腻——可以说,这一切,是为了塑造原小说28000字以外立体的人物形象。

这样的尝试,对于向来吃力不讨好的名著改编来说,是非常大胆的。特别是张爱玲的小说。许多看电视连续剧《倾城之恋》的“张迷”们,是带着拍砖的心情的,这砖,不是拍电视剧不好看,而是拍它不“张爱玲”。编剧邹静之说,他写《倾城之恋》花了两年时间,好像跟张爱玲谈了一场恋爱。而许多张迷们说,他其实是跟琼瑶阿姨谈了场恋爱,因为白流苏变成深明大义、独撑自家的新女性;范柳原变成慷慨激昂、参与抗战的男青年,他们说,这哪里还是张爱玲笔下那一对“自私的女人和自私的男人”?这分明是琼瑶阿姨《情深深雨蒙蒙》的“倾城”版嘛。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的是一个被现实压迫、寄望以小算计改变命运的女子,与一个在爱情中患得患失、害怕给予婚姻承诺的男人之间百般斗智、百般纠结的爱情。它实质上就是一种都市爱情的范本,它直指人心最隐晦阴暗的部分。应该说,张爱玲的笔从来都是冷酷敏锐的,她能把男人和女人最不足与外人道的小心思都翻出来,写给大家看。也因此,她的文字总透着一股子奢靡、一股子冷艳和一点点妖媚的气质。所以,有“张迷”说:“邹静之老师大笔一挥,生把这颗‘男人胸口的朱砂痣掰成了‘窗前明月光”。不能说月光不美,只是少了原来的味道。就好像一壶艳茶,加了两斤白开水,虽然别有一番风味,但到底败坏了品艳茶应有的趣味。

但无论怎么说,华策影视版的《倾城之恋》,却算得上是成功的。央视播出过程中,虽然淹没在“小说帮”和“电视剧帮”的口水仗中,收视率却是一路看涨。而且,连带着,《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也随之再次热销起来。

名著改编,掺进去水太多

《我这一辈子》

老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5

定价:10元

因《大宅门》而声名远播的导演郭宝昌,应斯琴高娃之邀将把张恨水的《纸醉金迷》搬上荧屏。谈及名著改编一事,他语出惊人:“我目前还没看见一部改编成功的作品。”

郭宝昌解释说:“在我看来,一方面‘忠实原著这种说法很愚蠢,每部戏都会有导演自己的风格。如果拍出来跟原著一样,还不如让人直接去看书呢!但是又有一个问题,很少有作品能直接改编成三四十集的电视剧,一般素材都不够,这就需要改编者添加。而像老舍、巴金、曹禺先生的作品,功底不够的人,加出的东西就很浅薄。所以这是个矛盾。”

《我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例子。由张国立导演并主演的这部剧播出后,《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媒体就发表文章,称这部电视剧,“顶多半个老舍”,“不过是打着老舍的幌子”。老舍之子舒乙也指出,“如同在一杯酒里掺进去9杯水,失去了原汁原味”。李前宽、黄会林等对名著的乱改、历史的“戏说”在影视领域里的表现,提出了相当严厉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浮躁现象”。

评论家解玺璋在《名著改编: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的文章中,也综述了有关名著改编的种种问题与争议。他认为,“名著改编正是我们受惠于名著的一种方式。名著在滋养我们的过程中显示了它们的存在价值”,因而“任何一种对经典的改编,都是经典名著在新的时代的再创造”。解玺璋说,“名著不是归宿,它只是一切改编的出发点”,“只有经典名著能做主人的时代已经瓦解,改编者要做自己的主人了”。

无论如何,名著改编都应该把握合适的度或标准,它既不能脱离名著自身的美学特征,又须切合电视剧艺术自身的传播特点,把握受众观赏时的审美心理,这样才能拍出像《围城》那样的名著精品。

猜你喜欢

四世同堂倾城之恋
巧借“微写作”,撬动“整本书”
Twilight Love
霞之恋
甜蜜二三事
《花之恋》
妙手画壶,一匠倾城
《四世同堂》
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沉思
海之恋
《无极》,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