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有青松偏耐冷 冰霜不换翠衣裳

2009-08-14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个人风格书家古人

喻 当

我在客居京城时,曾去拜访当地书画界的朋友。话题自然聊到当代的书法名家和作品。朋友知我来自湖南,便问我是否了解谭秉炎先生。听到这熟悉的名字,好奇心油然而生,想听听一个不认识谭先生的外地人如何就作品的直接印象来评价谭秉炎先生。为了避免我的言说影响到他的评论,于是我不置可否地反问他为何有此一问。他说到对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全国名家书法展的印象,虽然参展的作品很多,但让他留下印象的作品却极少。谭先生的作品以其淳厚的古典气息和高超的笔墨功夫深深地打动了他,令他赞叹不已,并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名字。碰到我这个谭先生的老乡,他免不了打听一番。我戏言:“谭秉炎先生是一位古人呢。”是啊!在他身上的那股土人气,在今日的芸芸众生中实在难得,在我眼里,他的确像一位古人。

回到长沙,我便去拜访谭秉炎先生。他拿出厚厚的一叠作品,有书有画,其中书法又有多种书体和形式,国画都是风格各异的山水画,让我大饱眼福。这些都是他近期的部分创作,光是数量就让我惊叹。诚如先生所说,他是一个不浪费时间的人,与墨相磨四十多年,有多少无法言说的滋味在心头啊!

在我看来,先生这个年龄的书家,学书的经历是最为艰辛的。他所经历的年代,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已经不再有前人那样毛笔文化的社会大环境。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被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涤荡得几乎殆尽。处在这一文化断层的最中心,思想的禁锢、社会的动荡、材质的匮乏、师承的不易,使这一时期的书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今日的学人无法想象。

然而先生以他倍于常人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他的勤奋并不是一味地埋头苦干,勤于思考使他在学书的过程中很少走弯路。当别人热衷于学习时人的形迹。他却直接地深入传统的精华,和许多老前辈保持着良好的师友关系,却从来不步他们的捷径。“对比古人知不足。交流同道学其长”(谭秉炎语)正是他从艺心态的反映。尽管在别人看来,他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书坛名家,但他自己并不以此自足,仍然不断地追求进步。在深入古人法帖的同时,他也善于学习同时代人的长处,纵然别人技不如他,他也总是能从别人那里发现可以吸收的优点。《尚书》云“满招损,谦受益。”他的谦虚是真诚的,这必然使他获益匪浅,也体现在他面貌各异的作品当中。正如别人来向他求教时,他都会诚恳地提出他的意见,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直言要害,不假虚浮,让听者真正受益。别人看他的作品时,他都会要求对方给自己的作品提出批评,合理之言必虚心采纳,从不因对方的身分地位低而轻慢于人。

有论者认为,谭秉炎先的作品个人风格不突出。事实是否如此,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暂且不论。关于风格,他有着自己的想法,不为时习所左右。他认为个人风格不宜过早追求,更不妄谈“创新”。他认为风格不是创造出来的,所谓风格是广收博采、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时的自然流露。纵观历代大家,他的理论是有史可鉴的。急功近利的作法,也许能热闹一时,必将流于浅薄,难免遭遇历史的无情淘汰。当今书法界各种思潮活跃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几乎整个书法创作群体都在倡导创新,张扬个性,很少有人如他这般甘于寂寞深入古典之美中。他的冷静和理智使他不落于“风格”与“个性”的伪命题中,与书法界的主流思维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个性并不能代表艺术水平的高低,店铺门口用毛笔随意书写的广告。谁能说它没有个性?创新也不一定就是创好,风格必须是建立在相对完善的艺术水平上才具有存在的价值。所谓的“风格”,往往只是突出的习气而已。认真研究学习古人的优良传统,未必就会泥古不化。使用材质、才情心境、学养修为、时代环境等条件无一跟古人完全相契,这种担心实在是多余的。随意落笔就写出十足的王羲之,从古到今恐怕找不出几人,真想泥古还未必做得到。当今书法作品形式之丰富、个性之强烈让人眼花缭乱,但真正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却是十分稀少。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通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博采众长之论,易说难行,真要做到,非大才情、大气局不可。古人的经典法帖、历代的书法大家,如同一座座屹立的高峰。当高峰竖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们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万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如颜真卿、苏东坡、米芾、金农、赵之谦等个人风格最为强烈的大书家,也不能例外地让人看出他们承袭古人的游丝。谭秉炎先生正是遵循着这一指导思想,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态,不拘于一家一式,无不虔诚地揣摩学习,花大功力深入进去。所以在他的草书作品中,能读出王羲之、怀素、祝枝山、王铎等人的影子;而其行书作品中流露出二王、杨凝式等人的形迹;他刻意用颜体书写的楷书中却分明透出褚遂良的神韵。

习书的同时,谭秉炎先生特别强调字外功夫,始终要求自己保持“眼高手低”的状态,以便留出进步的空间。他以“读书养心,吟诗养情,作画养趣”(谭秉炎语)来丰富作品的内涵。读他的诗,欣赏他那元人气息浓厚的山水画。也是一次难得的视觉和心灵的享受,这些作品也足以证明他化古的能力。他目前取得的成就,已是卓然成家,令人瞩目。假以时日,必将更加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个人风格书家古人
金陵八家的绘画艺术及其个人风格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早期书法史著述 北窗读记
古人的过年诗
夏俊娜与康蕾绘画风格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