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是皖江?

2009-08-04王运宝

决策 2009年6期
关键词:皖江中西部长三角

王运宝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在此基础上形成“皖江共识”,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可谓恰逢其时,水到渠成。

又是一个忙碌的季节。

5月,《决策》杂志预约发改委的采访时间,不得不一再推迟,因为示范区规划编制时间紧迫,整个安徽省发改委都在高速运转。

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处长殷君伯在接受《决策》采访时,数次被电话与工作汇报打断。作为规划编制安徽省方面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不得不在第一时间处理有关规划的大量事情。数天前,因为修改皖江示范区规划的需要,他刚被封闭在外地一周。一天后,他还将到基层县域就规划编制与示范区建设进行调研。

在忙碌的背后,承载的却是智慧与力量的汇聚,关注与期待的热望。

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不禁要问:为什么是皖江?为什么瞄准产业转移?构建示范区的背后,演绎着怎样的深刻背景?

长三角需求与安徽地利

2008年12月,上海华谊集团总投资350亿元的安徽华谊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这是迄今为止,皖沪合作的最大项目。“从2003年开始接触,到2008年最终奠基开工,我们是‘5年磨一剑,经历了从一个投资项目到一个煤化工基地,再到一座滨江化工新城的三级跳。”无为县委书记周勇告诉《决策》。

华谊化工落户背后呈现出来的,是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而这种新趋势,则代表着长三角转型背后的一种力量。

对此,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沿海地区转移出去的产业,一般是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但绝不是糟粕。”譬如煤化工,在上海就是不再具有优势的产业,但在安徽的很多地方就是优势产业。郁鸿胜分析认为:“这样的转移对企业来说,是在更大的空间内合理配置资源。不管是对上海,还是对安徽来说,都是培育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增长的好机会。”正因如此,上海华谊集团一方面在皖江北岸的无为县如火如荼展开大建设,同时,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国家级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东部沿海的制造业,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和纯加工型的工业企业,造成了一种无形且巨大的“倒逼机制”。从2008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判断,中国经济已到了深度调整的“临界点”,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只是加速了调整的来临。

因此,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长三角在产业经济上正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但是,产业升级释放到哪里最合适呢?换句话说,长三角亟需的空间在哪里?

如果打开长三角的地图,“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无缝对接,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胡再生告诉《决策》。

另外,根据经济要素的比较测算,随着安徽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物流成本已经极大的降低。安徽的生产成本相比东部沿海低30%~40%,企业在沿海地区生产可能亏10%,转移到安徽生产就能赚20%~30%。联合利华从上海搬迁到合肥,就是最好的佐证。见证并参与联合利华西迁合肥全过程的合肥市發改委主任王厚亮告诉《决策》:“联合利华在合肥投产以后发现,利润空间比当初设想的还要大。”

由此,在“地理”上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皖江城市带,正在转变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大“地利”。尤其是皖江北岸,“大部分都是等待开发的岸线和土地,有空间、有潜力。”地处北岸的无为县县长林绪文告诉《决策》:“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更好更美的图画。”也许,这正是华谊化工最终选择落户皖江北岸的原因所在。

国家战略与安徽使命

“2004年是产业转移的一个转折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经过多年研究发现,“2003年之前,制造业中除了烟草以外,都在向沿海地区集中;2004年之后,情况发生改变,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不断加快。纺织业更是如此,有一半在向中西部走。”为此,魏后凯专门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要积极迎接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

但是,硬币总有另一面。

从产业发展本身来看,与大规模产业转移如影随形的负面问题,也愈演愈烈。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在接受《决策》采访时概括为“无序”。陈耀分析说:“各地招商引资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招商过程是一种无序竞争,使用了很多不合适的手段,造成产业布局混乱,承接的产业层次不高,对一个区域的经济拉动效应也不是很明显。”

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不管是产业转出地还是承接地,普遍的共识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不能再重复东部所走过的老路,但要实现科学承接,路又在何方?

再从国家层面来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决策者,一致认为,中国需要从“移民就业”到“移业就民”的战略转变。长期以来,每年超过2亿人的跨地区性流动,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且资源一直在向东南沿海流动,成本极高。因此,魏后凯认为:“这种发展模式必须改变,应该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即转移资金就劳动力的业。这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地区探索出—种相对合理的模式。因此,国家需要—个地区,既为中西部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作出示范,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一种新模式。陈耀认为:“就是为广大的中西部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做出一个样板。”

那么,由什么样的地区来肩负这个重任?

从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来看,安徽跃然而出。

2008年,安徽发展环境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泛长三角由虚变实,安徽经历了“被边缘化”到“去边缘化”的转变,即安徽从长三角的边缘一跃而成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最前沿。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安徽的功能定位也开始发生变化。

对于这种改变,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的一席话,可谓一语中的:“安徽有条件、有必要,也有代表性,应该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第一站。”

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徽承担起探索建立一种新“样板”的重任,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需要。

由此,设立皖江示范区,占尽“天时”。

14000亿与皖江张力

“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看,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在泛长三角金融高层论坛上,上海市银监局局长阎庆民的分析,犹如一块巨石抛入原本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特别是经过媒体宣传的放大之后,这个"14000亿”触动了所有中西部省份的敏感神经。无疑,这是中西部都在争食的一块“大蛋糕”。

“这对中西部来说,是一个空前的

猜你喜欢

皖江中西部长三角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小鲟”过皖江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