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无人驾驶侦察机的对策

2009-08-04傅前哨

现代军事 2009年7期
关键词:防空无人驾驶雷达

傅前哨

先进的无人机(尤其是具备多种功能的侦察,攻击无人机)的问世与大量使用,已经对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还将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无人机装备数量的增加而日益扩大。按照美国五角大楼的规划,十几年后,美国空军将有1/3的飞行联队配备无人驾驶飞机。在未来的战场上,无人机很可能会作为军事行动的“尖兵”和“尖刀”,首当其用,率先出击。然而,事物的发展和因果变化总是相互的,当你用一种新式武器威慑别人时,你自己也可能被笼罩在这柄利剑的锋芒内。面对日益严重的无人机威胁,如何反无人机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防空作战的重要课题。目前,美国陆军已把无人机列为五太空中威胁平台之一。这五太空中威胁平台包括: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美军未雨绸缪,将无人机作为未来作战的重大威胁而加以研究,是有其道理的。因为相比于有人驾驶的军用飞机,发现、跟踪和拦截无人机的难度要大得多。

无人机防御的难点

现代无人机的种类繁多,用途不同,性能各异:有的吨位很大,有的尺寸很小;有,的飞得极高,有的飞得极低;有的飞得很快,有的飞得很慢;有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很小,有的红外信息特征很低:有的造价非常高,有的成本非常低;有的采用程控,有的采用遥控:有的用于光学侦察,有的用于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等等。显然,与抗击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相比,反无人机要复杂得多。面对数量庞大的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空中目标,不可能仅仅使用1-2种武器系统与之对抗。

2006年5月,伊朗一架无人侦察机曾对位于波斯湾内的美国海军的“里根”号航母进行了航空侦察。据报道,该机在”里根”号上空盘旋了25分钟后才被美军发现。在玩了一把惊险游戏之后,这架无人侦察机毫发无伤地安全返回。为了炫耀,德黑兰当局在电视节目中公开了该机拍摄到的侦察图像。此举,对五角大楼来说,无疑是一个羞辱,表明即便是拥有先进的侦测手段和精确打击能力,掌握了海湾地区制空权,制海权和制信息权的美军,也不能完全保证战场信息的单向透明。即使是美军那样强大的军队,其行动也难免处于对手-无人机的监视之下,尤其是在波斯湾这类活动区域狭窄的地方。

那么,在现代战争中,用高技术武器实施反无人机作战的难度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发现难

现代无人机的机体结构广泛选用复合材料,工程塑料、泡沫塑料、轻木等透波性能良好的材料制造,一些小型无人机甚至无须采取专门的技术措施,就已具备了雷达隐身能力(雷达反射截面积小于0.1米)。以电动机、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轻型和微型无人机,尺寸小、噪声低,且红外信息特征极弱,其隐身性能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很难被雷达和声学、光学、红外探测器发现。可以说,大部分的轻小型无人机都拥有天然的“遁形”能力。无人机在实际使用时,还能根据事先侦测到的情报,预先编好飞行程序,绕过敌方固定的雷达站和防空阵地,以规避其探测和和拦截。另外,如果将无人机的飞行速度降至很低的范围,也可成为自保的手段。因为地面防空导弹系统,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等对慢速的空中小目标,往往是很难发现和跟踪的。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研制并装备了隐身战机的国家只有美国,但真正列装的有人驾驶隐身飞机也不超过200架。而拥有设计和生产无人机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则多达数十个,具备雷达,光学、声学和红外隐身能力的无人侦察机何止千架。如此大量的低可探测目标,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它们给早期预警系统和防空系统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瞄准难

还有一些无人机,即便看见了也不好打。例如,用战斗机和地对空导弹对付廉价的小型低速无人机就相当困难。如果战斗机飞行员准备使用空对空导弹对付这种无人机,但由于活塞式小型无人机的雷达、红外信号很弱,可能根本就构不成发射条件:即便导弹能够锁定目标,并且也成功命中目标,但在经济上也可能极不合算——导弹的成本往往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小型无人机。若用战斗机和攻击机上的航炮扫射这类目标,代价当然较低,经济上也更划算,但由于有人驾驶平台的机动飞行速度较高,一般在800~1000千米,小时左右,而活塞式无人机的巡航速度很低,一般在100~150千米/小时左右,二者的速度差太大,战机稍纵即逝,还没等飞行员按下发射钮,就可能冲到目标前面去了,甚至撞上了。再加上目标的外形尺寸很小,只有抵近射击才有把握,这样一来,瞄准的时间会更短。假如一击不中,兜个圈子回来,目标也许就丢失了。

攻击难

对于那些活动在平流层以上的超高空、超高速喷气式无人机来说,即使不采无人机出于种类多样,目标特性各异,功能任务区别很大,因此在防御上面临着诸多难题。图为以色列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用隐身技术,它们也有恃无恐。因为现役的大多数地面防空武器系统和战斗机发射的导弹都射不了那么高,飞不了那么快。等到防空“利剑”出鞘时,这些”神行太保“们早已绝尘而去。看得见,追不上,看得见,够不着,也就对它们无可奈何。

判断难

现代无人机的机载系统多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任务的需要搭载不同的设备,用以执行情报侦察,战场监视、电子对抗,目标指示等不同的使命。例如,在同一外形的无人机上换装电子侦测设备、角反射体和战斗部,即可将其改成电子侦察无人机,诱饵无人机、反辐射无人机等等。当这些无人机不发射电磁波时,即使发现了它们,地面防空系统仅仅通过其外观的信息,基本上是无法对它们加以区分的。当天空中出现一大批各种用途的无人机时,对目标类型的识别就更困难了,若无法判断威胁程度,无法找到需要立即拦截的目标,将直接影响到战场反无人机兵力的分配,以及打击次序的决策。很可能会因此而怡误战机,导致作战失利。

决策难

如果在无人机机群中混编有无人驾驶诱饵机,无人驾驶电子侦察机,无人驾驶反辐射攻击机,那么,发现了入侵的空中目标后,打还是不打?如何打?打哪个?用什么武器打7决策起来就更要小心了。若盲目地用地对空导弹、带炮瞄雷达的高炮系统发起攻击,就有可能出现如下的情况:

(1)假如遭到射击的目标是诱饵机,那么,欢迎你打,正好借此浪费对手的弹药,分散敌人的精力,保护自己的机群。

(2)假如遭到拦截的目标是无人驾驶电子侦察机,那么,求之不得,正好利用这一机会窥探敌方的搜索雷达、制导雷达的频率、波长等参数,测定其方位,即使被命中,也没关系,获得的电子情报信息已实时传送回去,完成使命了。

(3)假如遭到的攻击目标是电子对抗无人机和反辐射无人机,那么,正中下怀,只要你的雷达开机,我就能针对其信息特

征实施电子干扰。或趁此机会发起反辐射攻击。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面对敌方的无人机编队,防御一方有可能会因判断和决策失误而出现该打的没打、不该打的打了,击落了无价值的诱饵机,却漏掉了最关键的无人驾驶侦察机,无人驾驶攻击机的问题。结果,不但难以保护己方要地的安全,还有可能使雷达警戒系统和地面防空系统面临严重的威胁。

抗击无人侦察机的方式与方法

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反无人机的难点,主要指的是用特定的武器系统探测与拦截特定的无人机。如果采用另外的武器系统,技术途径和战术方法,情况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世界上只有单、双用途的先进武器,没有万能的军事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武器在其性能和用途方面都有优势,也有不足。抓住敌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长处,就能出其不意,克敌制胜。

无人机有它们胜人一筹的地方,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对付不同的无人机必须根据其性能与技术特点,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战法。只要使用的武器系统,战术措施和技术措施对路,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实战情况看,反无人侦察机的对策,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组织多手段的监视网严密搜索和捕捉无人机

反无人机的首要条件是及时发现目标。尽早捕获目标,这样,才能赢得较长的拦截时间。而现实的情况是,无人机的家族过于庞大,什么样的成员都有,从而形成了一个比有人驾驶飞机复杂得多的目标体系,根本无法用一种预警系统和防空武器系统去对付它们。有鉴于此,防御一方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现役的探测系统,积极开发先进的侦察手段,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才能奏效。

对大型的高空目标,地面雷达的发现距离相对要远一些,即使是隐身飞机,只要它接近雷达的“头项”,由于其下表面是平的,也容易被探测到。

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地面雷达侦测低空小型目标要困难一些,而位于高空的预警指挥机,预警气球、预警飞艇、战场监视飞机以及先进战斗机,由于装备了下视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较强的雷达,发现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就相对比较容易。

对付无人机,很重要的一条是拓宽情报来源渠道,若能将地面有源雷达,无源雷达,多(双)基地雷达、红外搜索与跟踪装置、声学监听器,预警飞机、预警气球,战场监视飞机、光学与目视观察哨等情报单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手段多样,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的预警网络,充分发挥各种探测器材,通信系统和侦察人员的作用,确保在敌机可能来袭的主要方向上有足够的观察力量,将有助于尽早地发现不同高度,不同速度的无人机,为防空兵器实施尽远拦截创造条件。

除了发展多手段的综合监视网络外,预警系统、防空系统的部署应尽可能的完善,如适当前移,梯次配备、频率覆盖、低空补官等等。用各种不同性能的兵器和装备构成远,中,近程和高,中,低空相兼顾的情报网与火力网,发挥1+1大于2的整体作战效能,确保发现敌机后能够尽早开火,多次拦截,连续射击,以增大击落目标的几率。防空兵部队和民防力量要预先制订好多种反敌无人机的预案,熟悉战场环境,加强模拟演练,以确保一有情况能够作出快速反应。

用战斗机和防空导弹歼灭大型喷气式无人机

大型喷气式无人侦察机或无人侦察,攻击机的飞行速度比较大(高亚声速或超声速),升限比较高(可达20000米以上),用小口径身管武器去对付它们,因射高有限,基本上是够不着目标的。但只要这类无人机选择与普通作战飞机相同或类似的涡喷、涡扇发动机,那么,它们的速度、升限等性能就与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差不太多,使用地面防空导弹和具有上射能力的战斗机对其进行拦截更为合适,也更为有利。

用高空导弹系统拦截高空高速无人机

研制中的高超声速无人机多采用涡喷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组合动力系统,它们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马赫数5以上,升限可达数十千米,活动区域已进入大气层的中间层,很不好拦截,常规的地对空导弹打不了那么高,对它们无能为力,先进的战斗机也只能望而兴叹。但这类飞行器也有缺点:速度能快不能慢,机动性较差。若能将目前已装备使用的射高25000米以上的大型地对空导弹系统加以改良和升级,用于攻击30-50千米的超高空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对现役的和试验中的高层反导导弹加以改进,改型,用于拦截100~150千米高度上的跨大气层的无人驾驶空天飞机也是可行的。显然,积极发展高空、远程地对空拦截弹和具有优异上射能力的先进远距空对空导弹等新式武器系统。对于未来的反导和反无人机作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用轻小型防空武器摧毁低空低速无人机

普通的轻小型活塞式无人机的飞行速度较慢,且速度范围小,升限也不算高。其巡航速度一般在100~200千米/小时左右,最大飞行高度3000米c发动机不带增压)到8000米(发动机带增压)上下,执行侦察任务时,有时还会降至100~1000米的低空活动。用战斗机和高空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搜索、拦截这类低空,低速小目标,难度较大。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刚好处于普通的地面防空武器(如肩射型地对空导弹,小口径高炮、高射机枪等)的射击区域内,一旦“现形”,较易被轻小型地面防空武器组成的火力网所击落。

对付小批量的或单架活塞式无人机可采取全民防空,机动设伏,灵活打击的战法。根据敌无人机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在其可能的侦察地域内,预先设伏,在其进出的航线上,机动设伏,用各种容易隐蔽的小型防空武器形成局部的密集火力网。在统一指挥下,给敌以毁灭性打击。

用武装直升机和“战场飞机”追打低空低速无人机

与高机动的无人驾驶战斗机方案相比,活塞式无人侦察机的飞行速度不但较低,机动性也较差。喷气式无人驾驶战斗机的最大机动过载可达10-25G,而活塞式,涡桨式无人侦察机由于更强调航程和留空时间,必须多带油,加之它们的任务载荷较大,因此,其使用过载只有3-4G。另外,远距离飞行的无人侦察机,多采用程序控制方式或远程遥控的方式进行操纵,其航迹相对固定,不能自主机动,用地面防空武器,武装直升机和“战场飞机”追打它们比较容易,且攻击机会也比较多。直升机和“战场飞机”的飞行速度,飞行高度与活塞式无人机存在“交集”。它们的可用速度范围大于无人机,在综合机动性方面也有优势。因此,派遣武装直升机,低速“战场飞机”在某些特定空域巡弋,作为机动拦截兵力使用,也是对付低空,低速无人机的一种有效手段。

用弹炮组合系统和弹炮结合系统猎杀无人机群

混合编队的无人机群,其单机成本一般都较低、又不容易识别,使用远程地对空导弹打此类目标不合适,不划算。此时,可考虑用高效的车载式低空近程防空导弹、肩射式地对空导弹和中、小口径速射高炮作为主要的防空火力来攻击它们。

混编无人机群不仅目标数量多,编队内的各型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速度也可能不一样。对付蜂群状的目标,可采取高低招配,混编部署的方式和统一指挥、整体打击的原则,根据各种防空兵器的射程、射高、射速、射击密度,攻击精度,机动能力等要素,将防空导弹与高炮合理地配置在一起,构成一个中距与近距相互兼顾,中空与低空有机结合的综合火力网,以提高其整体作战效能。使用这样的火力配系,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对任何一个敌方的空中目标实施密集火力攻击。

如果有条件,应该尽可能多地配备车载式弹炮结合系统。该系统集搜索、跟踪,引导,攻击于一身,具有探测设备全、拦截手段多,射击区域大等特点,且近程防空导弹与小口径速射高炮二者的优长互补,是一种高效的、特别适用于对付低空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无人机编队的防空武器。另外,与组织形式比较复杂的弹炮组合系统相比,弹炮结合系统的指挥控制能力,防护能力、机动能力都更强,有利于快速转移,灵活部署,机动设伏。

用电子对抗系统干扰无人机

空中机器人“基本上属于”全电—飞机,机载电子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很多,而且非常精密,加之它们与外界的“联系”比较频繁,因此,其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差。若有针对性地对这类空中目标实施强电磁干扰,有望取得良好的作战效果。

无人机主要依靠机载计算机,GPS、数传电台、自动驾驶仪、遥控接收机,舵机等机载电子和电气系统实施导航定位,飞行控制;需要照相机、摄像机、电子侦察设备等任务系统按预编程序对目标进行信息情报的收集;通过数据链、通信电台与地面站、舰船、飞机,卫星等平台进行沟通,传送情报,交换数据,接收指令。这些小型化的传感器和机载电子设备均比较”脆弱“,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容易出现“失聪”、“失明”,“失灵”等问题。在受到强电磁干扰时,不但其机载探测设备,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会受到影响,预定的任务难以完成,还有可能因接收不到指令、计算机“死机”、飞控软件输出的参数出现错误和偏差而失控坠地。

对敌无人机实施电子干扰时要注意采取综合的战法,多个技术措施并用,多种战术手段并举,连续地对目标进行高强度、多频段、大功率的电磁干扰,不给敌机喘息之机,以取得最佳的电子对抗效果。

用新概念武器系统闪击无人机

一些发展中的新概念武器,如高能激光武器,微波武器,雷达射频武器等,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战争中对付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利刃。它们都属于“光速武器”,发射速度可达每秒30万千米,无论是攻击高速飞行目标还是猎杀低速飞行目标均不需要提前量,指哪打哪,精确度极高。只要目标在其作用距离之内被探测到,基本上就难以逃脱了,可谓“发现即摧毁”。

从理论上讲,激光,微波都属于电磁波的范畴,但与普通的电子对抗设备相比,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雷达射频武器辐射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更高,作战威力也更大,可在瞬间内使目标化为乌有。若把电子干扰的效果比作“软杀伤“的话,那么,则可将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雷达射频武器看成是”硬摧毁“或“软硬兼施”的手段。

高能激光武器、电磁波射频武器的优点除了射速大以外,还能多次使用,只要能源充足,就可连续不断地打下去。这要比使用地对空导弹拦截无人机方便和灵活得多了。此类新概念武器的作用范围随发射功率的提高而增大,攻击区域在10千米至数百千米之间。在近距离内发射高能电磁波,可做到一击致命,如果无人机的距离较远,也能达到破坏和干扰目标的作用。

高能激光武器发射的激光波束很窄,需要精确导引,一次只能闪击一个目标,属于点杀伤型兵器,用它们拦截重要目标比较合适。

车载式或机载式微波武器,雷达射频武器辐射出的电磁波的波束比较宽(多呈扇形或圆锥形),仅需概略引导,就能对着某一区域发起攻击,并且一次可“笼罩”多个目标,它们属于区域杀伤型兵器。

高能微波炸弹的影响范围更宽,将它们发射至目标区上空,有可能干扰整个无人机群,可称得上是区域杀伤型兵器。

目前的车载式高能激光武器系统、电磁脉冲武器系统还存在着体积大、耗能高、机动性差等问题,一旦在技术上成熟了,实现了小型化(可装在多种平台上),那么,未来防空作战的形态将会因此而大为改观。

猜你喜欢

防空无人驾驶雷达
弈语
隐形飞机哪里躲
战“疫”需求急呼无人驾驶车冲上前线
北京第一条无人驾驶地铁试运行!你敢坐吗?
首部BUK—3M“山毛榉”新型防空系统已交付俄陆军
班上的“小雷达”
能分身的雷达
无人驾驶飞机
蒙住雷达的眼睛
巴黎航展上的QW-2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