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2009-07-31蒋洪波

关键词:大学生

杨 骞 蒋洪波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战略系统;特质系统;职能系统

摘要: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活动。根据上述特点构建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由大学生战略系统、特质系统、职能系统三个分系统构成,战略系统对特质系统和职能系统具有指引作用,而特质系统与职能系统对战略系统有支撑作用,特质系统与职能系统间相互交融;同时,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及要素自身存在着交互式作用。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该模型,可有效调控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3—0010—05

一、问题的提出

“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师资与学校管理资源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未经磨难的情况下加强自我管理,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

1自我管理理论回顾

社会认知理论对自我管理的研究最具影响力,Long等人将自我管理定义为:“个体通过目标设定以及对时间和相关资源的调控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而Zimmerman认为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其中,Bandura的定义最具影响力,他认为:“自我管理就是个体通过主动地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监控和评估自身的绩效并作出相应的调节等一系列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命运的过程。”从上面几种有关自我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三位学者都强调自我管理中包含目标管理,而Bandura更突出了一个管理的流程化操作过程。以Rigby等为代表的自我决定理论通过描述个体外在控制、投射控制、明确的控制、综合控制四个内化阶段来说明个体如何提高自我管理水平。与社会认知理论相比,自我决定理论更多的是回答为什么个体行为发生了变化,而没有解决怎样使得这个变化得以发生的问题。在国内,王益明、金瑜认为:“自我管理是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寻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目前,对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存在着概念不够清晰、结构不统一、针对普通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非常薄弱、应用性研究匮乏四个主要问题。

2大学生自我管理理论回顾

国外对自我管理问题虽已经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针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十分贫乏。而国内无论是对自我管理还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都刚刚起步。严中华对大学生自我管理做了较多论述,刘春魁和赵密珍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自我管理关系的角度进行了探讨,金海燕也从大学生自我认识、评价、约束和激励的活动过程来定义大学生自我管,同时,王保军和胡玉平还研究了大学生成就目标结构模式与时间的自我管理。

综合国内外文献,目前大学生自我管理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及管理者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提供制度、机制、资金等服务行为,属于宏观层面的自我管理;第二,是关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属于中观层面的自我管理;第三,是学生个体的管理,属于微观层面的自我管理。后两个层面的问题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问题。三个层面的总和即广义的大学生自我管理。

3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定义

本文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定义是:“个体积极主动分析自身环境并制定和实施个人战略,通过对日常行为和心理的观察并结合内外各种反馈进行相应的调适,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和运用自我发展理论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大学生自我管理是管理主体、管理过程和管理对象三者的统一体。”从上述回顾与论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自我管理还是大学生自我管理都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具有耗散性、协同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也应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既要研究大学生自我管理内部各系统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本身同外部环境这一大系统间的交互关系,坚持多维度、多层次地全面考察并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

本文主要对狭义的大学生自我管理即微观层面的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构建一套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框架,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第二,为相关人员后续研究打下一定基础,因为在界定了相关理论边界后,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将成为可能。第三,构建一个实践应用模型,为教育工作者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的内涵及模型构建

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是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协调内外功能,优化自我各种资源配置,实现自我提升的载体。它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独立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和控制性等系统的基本特征。为此,本文构建了自我管理系统模型,并根据系统的这些基本特征将模型分为战略系统、特质系统、职能系统三个分系统(见图1)。

但与Bandura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三因素模型不同,本模型并未突出自我管理个体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不是一个纵向研究,而是横向的,以使得特质和职能系统能够涵盖大学生任何时点上的一切心理和在其影响下的行为,而战略系统则保证了整个模型的动态性。

1战略系统

战略系统是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引领其一切行为的系统,是其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的一系列系统或非系统谋划的总和。战略系统包含了个人的生活哲学和生存宗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这是一切战略要素的来源。战略系统一般包括行为边界、各种要素配置方式、竞争优势、协同作用等基本要素,战略的构成要素对个人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们存在于战略系统的各个层次之中,个人战略层次不同,构成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也不同。大学生战略系统同样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即层次性。根据它对大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整体战略、竞合战略和基础战略。整体战略是大学生对于自己在大学期间和毕业后准备朝着什么方向去发展,以及如何配置已有和未来预期的资源,以实现自我发展终极目标的战略,它是战略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竞合战略是在整体战略的指导下,个体选定某一核心优势或某一优势组合进行培育,以期在未来形成所在行业或领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这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它不仅强调竞争更强调合作。基础战略是个体面对日常各项具体性行为的战略,是整体战略实现的

基础性支撑和竞合性战略实现的保障。一般来说,整体战略的时效性更长,竞合战略次之,基础战略最短。

2特质系统

特质系统是相对于职能系统而言的,是指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中必须寓于大学生日常行为之中、透过其具体行为过程方能反映出来的要素组合。与职能系统相比,其可识别性相对较差;但与战略系统各要素相比较易识别,因为其隐藏深度不如战略系统要素。特质系统的诸要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更高层次更为重要的要素组合。特质系统主要包括个体的品德、性格与习惯、创新能力、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和其他的软要素,它们一般是无形的,无法透过视觉、听觉等直接感知,但又是可以根据个人行为过程及结果进行识别的,比如通过一个人的言谈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他的性格,通过他的日常行为可以辨识其品德等。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差异特质系统的主要维度亦不尽相同,在每个维度下面还包含了若干对这样的维度进行描述和评价的子要素。这些要素都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也是可以进行认知和调控的,这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极其重要的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3职能系统

职能系统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一切可直接为大学生创造效用的要素的集合,一般是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与判断的日常具体行为,是大学生个体的职能性“工作”,犹如法人组织的职能部门,包括学习、个人情感行为、工作、日常生活四个维度。无论何时,大学生一般都在执行这四个维度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职能,而且其必然通过一定的行为载体反映出来,并伴随一维的时间独立或同时进行,因此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比如一个学生在课堂听讲,我们可以判断该学生是在行使学习职能。在职能系统中,学习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借助课堂、书籍、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自我管理有赖于自我知识加上自我知识的有效运用”,因此,学习只能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题,它占据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而个人情感行为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的以建立或维护相互情感为主体的各类活动的集合,社交(友情)、亲情、爱情又共同构成了个人情感行为的三个子维度。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的友情有可能转化成爱情。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工作,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又可以将他们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这也是锻炼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日常生活是指大学生为维持个人正常生存和期望的生活而进行的一切基本活动,比如体育锻炼、自我愉悦、休息放松等行为,这是一个人生活品味之所在,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学习、个人情感行为、工作和基本生活这四个维度所组成的职能系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其能否合理而规范的运转,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大系统的相互关系

三大系统虽各有差异性,但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又具备系统协同性的特征。因此,三大系统相辅相成,它们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战略系统对特质、职能系统的指引

战略系统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的核心与灵魂,是识别大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最主要切入点。战略系统是决定特质、职能系统运行的先验性理论支撑。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能否有一个好的战略,决定了其能否实现特质、职能系统的协调运转,也决定了其能否形成真正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战略系统对特质系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对软要素的模糊认知上。第一,由于特质系统的各要素中经由习得而形成的较多,而其中又不乏缺陷,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特质性缺陷的基础上,经过战略系统的权衡,可以有选择、突出重点地进行自我调控,逐步克服自己的某些缺点,实现个人内在素质的提升;第二,大学生本身也习得了不少优点,如果出现认知偏差或战略性目标调控失误,可能导致优点变成缺点;第三,特质要素是软的,因为其好与坏的分界是模糊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哪些特质系统要素是好的或者是坏的,关键是各自所站的立场和角度与认知水平有差异。因此大学生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动态的过程中来把握特质系统运行问题,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战略系统对职能系统的指导主要是体现在系统运行过程的动态协调性上。第一,战略系统可以协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据自我具体事务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以实现职能系统要素的结构性优化,更好地完善其功能。第二,战略系统对职能系统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和矫正作用,只有明确了个人战略目标后,个体才能在更加明确和细分的领域内进行投入。如果职能系统运行偏离预定轨道时,个体必然在预设的意识预警机制中进行自我暗示与矫正。

2特质、职能系统对战略系统的支撑与改进

战略的产生本身就是在经历多轮的习得过程后升华而成的,而这个习得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进人大学前的特质、职能系统协作调适的结果。因此特质、职能系统是战略系统的源泉,是支撑战略系统形成、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力量。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战略系统有系统性、全局性、动态性、指导性、长远性、竞争性和风险性等特性,但一般缺乏其他战略系统(比如企业战略)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必然要求其在进一步的学习中逐步明晰个人战略的相关问题。再加上他们进入大学前对大学的了解很少,因此,进人大学后将不断形成一系列的对个人发展具有短期指导作用的理念。

从分层结构看,特质、职能系统多以基础性战略或其他亚稳态战略为指导,兼具中长期发展目标,具有更高稳定性的战略需要在大学这一历程中逐步在从亚稳态到稳态的转化过程中形成。一方面是个人中期主要针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发展定位,另一方面是个人长期发展定位,如读研究生、出国留学或工作,二者相互交织,前者是为后者奠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的导向越发明显。在这一过程中,特质、职能系统由于自身的改进也不断地对战略系统进行改进。

3特质、职能系统间的互动

特质、职能系统间的互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的运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先有职能系统的形成和运行,后有特质系统的出现和其对职能系统的干预,越往后其交互性越强。首先,职能系统的运行实际就是一个广义的学习过程,是个体内源性积累的过程,个人情感层面的交流则是大学生外源积累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内源积累还是外源积累,都是在进行职能系统各要素的培育和结构性调整。其次,当特质系统各要素及其相应能力形成后,它们便开始对职能系统起作用,一个优化的特质系统将会对职能系统各要素的发展和系统的协调产生积极作用。最后,特质、职能系统在互动过程中相互调整,新系统的运行是原系统作用的结果,新系统的作用将继续影响下一阶段系统的运转,使其一般呈现螺旋上升趋势。

四、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耗散结构系统。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其必然与外界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以提供负熵抵消其正熵值的积累,保证系统的运转,为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而从组织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看,作为复杂的有机组织体,大学生为了生存,必须与那些控制资源的外部环境进行互动,这种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决定了大学生这一有机组织体的生存机会。因此,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和外部环境的联系是双向的,即大学生为了获取必要的资源需要依赖于环境,但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不断地寻求最小化自我对环境中其他组织或个体的资源依赖性,最大化环境中其他组织或个体对自身的资源依赖性。从社会网络研究角度看,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有强弱之分,一般与校内和亲人间的联系强,与校园外的其他环境系统联系较弱。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用好环境资源要素,方能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

五、结论

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可以用此模型进行解释,根据系统论的思想并依其易识别的程度,本文将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由难到易分解为战略系统、特质系统和职能系统,并分别探讨了系统、要素、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为使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良好运行,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三大系统间的交互关系,注重战略系统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将个人特质系统的建设作为大学生的长效工程。通过特质系统建设来实现自我软要素的改造,培育自己的思想境界,增强核心软实力。同时要在突出学习重点的情况下综合协调情感行为、工作、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针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主张大学生以开放的思维对待自我管理问题,注重自我与大小环境的互动,最终实现自我、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了利于实施,可按照系统成熟度细分为导入期、成长期、雏形期和基本成型期四个时期。为了增强模型的应用可行性,今后我们将在大学生多维模糊评价体系、自我管理导师制度建设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