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江花月夜》理解之我见

2009-07-30

当代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张若虚江流怨妇

瞿 昆

在唐诗佳作的灿烂群星中,有一颗星格外的耀眼,千百年来,无数的人对它迷恋,为它倾倒——这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闻一多说它是顶峰上的顶峰,“孤篇盖全唐”,评价实在不低。在中国像这样仅凭一首诗就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的人确实微乎其微。这首诗本是乐府《清高曲辞·吴声歌曲》旧题,相传始创于陈后主,是用来写浮艳的宫体诗的。隋炀帝也谱写过这个题目,也是浮华艳丽的官体诗。张若虚虽沿用此题,却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笔调和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赋之以新的艺术生命,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诗的内容同为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离子思妇之音写别绪,但却脱尽了六朝以来的浮艳之风,以不同凡响的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出新的情趣。

此诗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美丽,词音妙语,韵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完全沉浸在春江花月夜下的美景之中,作者思绪的飞扬,让读者也不禁进入那个如梦似幻的梦境,思绪同那古老的心灵一道飞升,跨越时空,没有了自我,所见的只有当空的皓月,波光辉耀的水面,如烟似雾笼罩的花朵——这正是这首诗提供的审美情境,充分激发了我们的审美快感,使我们得到无比的快悦,身心仿佛给春江花月夜下的美景洗去了尘世的污染,情逸神荡,爽朗无比。

他的诗的第一个层次,描绘出了一幅明丽动人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前人虽然也写了许多同名的诗作,但在张若虚面前,都相形见绌。在诗人的笔下我们分明感觉得到那颗跳荡的心。他惊叹道,大江今天涨潮了,与东海潮水都齐平了吧!紧接着仿佛看见它们托着一轮明月,缓缓上升,那是何等壮观,又是何等的庄严肃穆!天上洁白晴朗,江中波光滟滟,千里万里,横无际涯,真是一个光明世界呀!久之,他才收住雄视万里的目光,向脚下求索,见江流宛转,花林如雪;那光从天上泻下,却不见滚动;沙滩也分辨不出,原来都溶入了那上下一片的洁白之中了。月天和江天都一尘不染,唯独皎皎一轮明月悬挂其中,光照人间,高洁耀眼;月明星稀,略有雄踞之意,但又无比亲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玲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之语,说来他也无法听到。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像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猜你喜欢

张若虚江流怨妇
涉水而行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生命意识
《春江花月夜》“月”意象及“神秘”诗境刍议
城里婆婆“嫌弃”我
绽放
王小奇送画
目 光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怨妇也要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