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2009-07-29徐小记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小数观念主体

徐小记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数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

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2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儿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及所能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练的时间,减少了教师讲课的任务,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

学生学习教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探索和创新方法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重结果、轻过程”、“重死记硬背、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教学原则,通过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数学规律的形成与应用,让学生学习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首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充分利用旧知识与实际发展的不相适应,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研究,不断地进取。

其次,教师要从数学规律形成的教学中,使学生重视实践,学会观察、分析、概括和创新。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通过比较0.5米、0.50米、0.500米的长短,以及观察这些小数的变化情况,找出规律,概括出小数性质。

最后,要通过对数学规律的运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长才干。设计练习题时,可适当根据具体数学内容,安排发展性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同时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彻底地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依据数学内容科学地设计课堂结构,突出“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敢于想象、勇于创新。

猜你喜欢

小数观念主体
小数加减“四不忘”
维生素的新观念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