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课标背景下变革化学学习方式

2009-07-29陈剑忠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探究

陈剑忠

一、理解学习方式及转变的内涵是前提

有的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动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实践的角度讲,这种学习观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问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从思想上更新观念,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

二、创设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创设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义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理解的丰富和发展。它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那么如何理解交往呢?

交往是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存在于社会的基本方式。在教学过程中,_交往有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师生交往,教育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得到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沟通与合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将教学转变成一种师生“沟通、合作、交往”的探究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是关键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学中不只让学生按教材中给定的方法“动手”验证实验,而应启发“为什么这样做?有无更好的做法?”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确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预测方案的可实现性),然后实验探究。实验中逐步提出问题:实验中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该怎样探究?实验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又该怎样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如,在“电解原理”教学时,可利用探索性实验方式进行,顺序为感知实验仪器一一组装仪器——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首先,教师出示实验仪器,建议学生组装锌一铜、硫酸铜构成原电池。提问:此装置能否产生电流?怎样证实?还需补充什么仪器?从而唤起学生的实验意识,然后实验探究,待发现有电流产生,进一步提问,谁能从理论上解释?从而又唤起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师生总结出原因:两极得失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流动形成回路,产生电流。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导线中接入电源,将铜与电源正极相连,锌与电源负极相连,会产生什么现象?建议学生实验探究,并观察锌板上有红色物质覆盖的现象。有的学生还可能质疑:如果锌连电源正极,铜连电源负极,又如何呢?鼓励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手实验,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究意识。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