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2009-07-29李艳平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变式数学知识数学

李艳平

数学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主题,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是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变课堂上教师对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意见,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下,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杜郎口课堂采取的“组问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采取学生“自助餐”式的学习,充分调动了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在高强度的思考中进行着深入的学习。但这种学习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的问题,并在各环节的学习活动中适时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以保障学生思考的深入性。

二、问题变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合作学习的要求,但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互助交流中的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使合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问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断地经历感知、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过程,所以,知识平台搭建后的数学活动不能过多、过久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梯度清晰的适度的“变式”,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不同组成部分和完善知识结构。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时可以安排如下的变式:每个同学编写两个单项式(可以是同类项也可以不是)让小组内同学判断是否是同类项(任选两个同学的题目全班交流)。

可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低层次的活动并不能形成数学能力,通过变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组织,把低层次的知识变为高层次的常识,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使用,这时数学活动才是更有效的。

所以,变式演练,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交流与反省、完成又一次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必要手段,是教师设计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把握好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生精力充沛,而在学习上只用了一小部分,30%以上的学生明显感到自己“好动、调皮”,他们把剩余的精力到处发挥,甚至惹出麻烦。上课时,他们对新知识认为“只要听懂就算了”,甚至认为“容易的地方不听,感到难的时候再听”。

因此,数学课要千方百计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多想、多讲、多做,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变好动为好学特别是变式训练和几何推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对于一些脑子较灵而基础又不扎实的同学,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提问或测验,让学生找出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使他们在感到吃惊之余,就会反思自己的个性缺陷,从而心服口服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很乐意地去钻研书本。就不会有“吃不饱”的感觉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提高。

四、让“爱”充满课堂

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

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总之,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善于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时刻感到老师的爱护、关注和期待,这种和谐的气氛必然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审视放学课堂教学,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能力,使学生确实告别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

猜你喜欢

变式数学知识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