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氏兄弟和旧上海

2009-07-29周允中

纵横 2009年7期
关键词:书院上海

周允中

姚文栋(字子梁)和姚文楠(字子让)兄弟俩,现在提起来,恐怕上海滩知道的人已属不多。但这两兄弟对上海的历史发展和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恐怕就不是在下一篇短文所能道尽的。由于姚文楠的曾孙姚今士与笔者曾一度同事,得以了解姚家的渊源和变化,现不揣谫陋,率尔操觚,草成此文,以飨读者。

姚氏兄弟的家世

上海的文庙,晚清时期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祭孔圣地,也是县学、府学与儒学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更是士绅商人议政讨论的场所。文庙的正门系三座石碑门,门西墙上嵌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碑石一方。文庙的庑廊内,中间的高处,悬有清代上海群贤榜,榜上有状元戴有祺(清代上海唯一的状元),进士蔡元培、秦锡田等人。举人有秦砚田、沈恩孚、姚子让、叶醴文、莫锡纶等凡540人的大名高悬其上。

姚氏兄弟出身在上海嘉定,早年曾在嘉定老家刻苦攻读。从姚文楠的孙子、民国大律师及教育家姚兆里录自景宪公(姚文栋的谥号)《春晖长映楼集著跋语》中可见:“乙亥后(1875年),居嘉定,僦宅于练祁江上四年,临江高楼数楹,余与子让读书其中,昼常谢客闭门,夜则灯火荧然,更深不辍,隔江行人指以相语曰:‘此姚家兄弟读书灯也。”

另外在姚文楠的年谱里也可以窥见其祖上是如何严格教训子女的:“暑夜竟命堂伯父与先考登顶观之,冬夜则先祖考口说方位,命堂伯父与先考竞报星名,或至联床,深夜相问答时……”

姚文栋15岁中秀才,后多次应试未成,乃纳资捐官,他是晚清著名的边疆学家、地理学家、外交家、教育家。姚文楠早年考中举人,是上海地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史志学家、教育家和公益慈善事业家。姚氏兄弟和张焕纶、沈恩孚、李平书、叶醴文、袁希涛等人一起就读于上海龙门书院,该书院刚创办时,由上海道台应宝时亲自出题,从苏州、松江、太仓三府来应试的举人、童生、贡生近300人中,遴选出30名,作为书院的第一期学生。可见当时入选之难,学生素质之高。后来,龙门书院的那些早期毕业生,均是日后上海滩扬名一时,学业、事业双有成就的佼佼者。

姚氏兄弟的祖父姚春世居老城厢西门一带,早年因科举考试失第而去经商,曾在上海大东门外咸瓜街太平弄弄口开设过“恒源海味行”,他曾著有《自怡轩诗集》。1842年,鸦片战争上海战役爆发之后,姚春携全家迁居嘉定南翔,曾先后租赁居住在南翔镇的泰康桥东大天窗周爱莲堂、缔七庆堂和南大街唐家弄口。

姚春生子姚润生,天资聪悟,好学不倦。后考中举人,同治十年(1872)姚润生奉委署理富阳,任富阳县知县,终因积劳成疾,在光绪五年(1880)卒于任上。因其政绩煊赫,受民爱戴,在《杭州府志》和《富阳县志》的《名宦传》上都有记载。

姚文楠参与议政,投资公益事业

姚文楠(1857-1934),字子让,卒后邑人私谥恭靖,精于算学。光绪壬午(1882)举优贡,朝考一等,奉旨以知县用。后又在江南考试中试第六名举人。他曾经编纂过《上海县志》、《上海县续志》,审订过《川沙县志》。姚文楠“历董上海城邑各项公事,阅二十年”。 姚曾任江苏咨议局议员、财政审查长、国会总议员等职务。后因不满总统曹锟的贿选,请罢归里。

1905年,苏松太道袁树勋照会诸绅商,组成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这是中国早期较具完备意义的地方自治团体。李平书为领袖总董,莫锡纶、郁忻智为办事总董,姚文楠等32人为议事经董。局址设在沪南毛家弄,设有参事室和议事室,分别为市政的执行机关和议决机关,成员由地方各业人士推举呈报给地方官择定,任期四年。姚文楠曾任议事会议长。1910年改名为上海自治公所,辛亥革命以后改为上海市政厅议事会,姚仍担任议长,直到1913年。1923年上海恢复自治选举,产生议事会再选举董事会,姚文楠被改选为总董。

姚文楠与张謇、沈恩孚一起组织过江苏学务总会,并任常务董事;1906年,任劝学所总董,主持创设东区学堂,还与人合办烟膏实业学校。后来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参与“二次革命”,反对曹锟贿选,遭受迫害,逃到天津和北京隐居多年,他曾经以农庵的化名自题一首诗,以明心迹,其诗是“五凤楼西,花圃盘桓。常抱乐观,独立不惧。”姚文楠后来再返回上海,卒于抗战前的1934年。

姚文楠对上海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姚文楠与张焕纶、李平书等人早年一起就读于龙门书院,龙门书院最早没有学舍,是借蕊珠书院的湛华堂进行教学的,这里有沈恩孚整理的姚文楠早年的八股策论为证。1905年,龙门书院改为龙门师范学堂,聘请李平书、姚文楠为校董,当年就在李、姚两位校董的监督下,增建楼房31栋,扩大和改善了龙门师范学生的就读条件,后龙门师范学堂改为上海道立师范学校、江苏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改为上海中学。这其中均有姚文楠先生殚精竭虑的筹划和运作。

1902年,上海县知县汪懋下令将坐落在文庙附近的敬业书院改为新式学堂,以姚文楠、叶醴文、刘汝曾等为董事,张焕纶为总教习,1927年该校改为市立敬业中学。

1903年,姚文楠和李曾珂在南市半段泾捐资创办廿二铺小学,并出任校董,学校后来改为龙门师范学校附小,后再改为上海实验小学。这座小学当年享誉江浙一带,老百姓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要进交大,先进上中,欲入上中,先入上小。”

姚文楠还支持杨斯盛创办浦东中学,1908年曾出任过浦东中学的校董。姚文楠还与沈恩孚、袁观澜、黄炎培一起创办过中华职业教育社。

江阴的南菁学院始建于光绪八年,是江南著名的书院,著名学者唐文治、丁福宝、孙毓修都毕业于此校。姚文楠曾将他在1881年花费1.2万两白银购置的横沙岛上的4万亩沙地,无偿捐献给了南菁书院。上海的横沙岛是清道光年间出现在江心上的沙洲,是一片长满芦苇、杂草丛生的盐碱地。南菁书院收到姚文楠的献地之后,仍旧委托姚文楠负责开发,进行垦殖,最后获得耕地二万余亩,成为南菁书院的恒产。后来南菁书院从高等学堂嬗变为甲种农村学校、江苏省立南菁中学。但横沙岛上的校产始终没有易主,每年总能从中收取多寡不等的田租。抗战爆发,江阴沦陷,南菁中学迁入上海威海路续办,学校的经费极度困难,但尚能从横沙岛的沙地之中收到一些补贴,维持了学校的开支。

姚文栋与近代外交、边疆地理及公益事业

姚文栋(1852—1929),字子梁,早年就读于龙门书院、求是书院、诂经精舍,15岁中秀才,后五次应乡试未中,捐纳通判官至二品衔直隶候补道。他自幼怀有经天纬地、忧国忧民的大志,曾赋诗寄志曰:“书生心事不如此,愿为苍生作牛马。”

1882年,姚文栋随清使黎庶昌出使日本。在日本期间,他致力研究日本的历史和现状,计划著书22种,实为30种,称之为《东槎三十种》。为了帮助留日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日文,他曾在使馆内主掌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学活动的最早组织者。光绪八年,当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以后,当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居日本,深知日本的野心,于是多方收集情报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日本国地志》,呈报朝廷以供参考决策。有专家指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他是最早的报警人。

1888年,姚随同洪钧出使俄、德、奥等国,对俄国虎视眈眈地想并吞我国北方领土,深怀忧虑。他是我国近代外交的拓荒者之一,作为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有一套完整的御侮固边的理论,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唤起国人对边疆危机的警惕;二、重视来自沙俄的威胁和危机;三、海防、陆防不可偏废,海防尤以增加兵舰实力为要;四、重视西南边陲,防止英、法等国蚕食鲸吞;五、加强储备培养边疆外交地理人才。他的《筹边九议》,立论精辟,预见卓识,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后来姚又奉薛福成之命考察滇缅边界,著有《云南勘界筹边记》等著作,当年的腾越边境曾竖立有铭刻纪念他的碑文:“贤者姚君,虑我边陲:防山固圉,民实赖之。”

1896年以后,姚文栋在京城数次谒见军机大臣翁同,深得器重。戊戌变法时,姚被光绪皇帝选为“懋勤殿十友”,名列第五。北方的学者都尊其为姚黄浦先生。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他曾被清廷派赴台湾襄理军务。甲午战争以后,姚文栋奉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之命,去台湾帮助唐景崧抵抗日本的侵略。甲午战败之后,姚痛苦不堪,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庚子事变发生时,慈禧近臣荣禄多次向姚文栋垂询解决之道,后因上谕与各国开战,京城乱极,急调两广总督李鸿章赴京处理。荣禄密委姚文栋南下迎李,并详禀京中密情,姚发现李鸿章重用山东巡抚袁世凯,因而借口称病,回归故里,不问政事。

不久,姚文栋又应山西巡抚岑春煊的邀请,督办山西学务,担任过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山西大学堂总办,亲手制定山西学务总纲十六条,他还筹办过体育蚕桑学堂、云南大学堂。“职业教育”一词最早就出现在他写的《添聘普通练习文》一书中。他还督办过江苏优级师范学堂,创立过尊孔会和世界宗教会,在上海创立了江苏第一图书馆(又称上海图书馆,设在当时的上海关帝庙里)。并和他的儿子姚明辉一起主持过上海正风文学院。

1905年,上海各寺庙主持发起在大佛厂召开佛教公会,各寺僧均出席,由静安寺寺僧正生为会长,选举姚文栋为会董。1919年,静安寺填浜扩路,筑成通衢大道,命名为静安寺路,因而使得沪西一带日见繁华,寺庙香火鼎盛,游览者络绎不绝,但却造成寺宇不敷使用。1920年,寺僧常贵会同姚文栋等人斥资在大殿的东面,兴建了三圣殿,基本形成了后来静安寺寺院的主体格局。

姚文栋曾出任过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师议董、江苏学务公所议绅、上海城内地方公益研究会会长。平日手不释卷,挥笔不辍,著作等身。著有《七庆堂全书》120种,光是详细目录、序跋和提要,就厚达8册,后来由其子姚明辉抄录了两份,在1958年分别捐献给了上海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姚文栋还襄校过《古逸丛书》。他在出使日本期间,大量购藏流入东邦的中国古籍和汉文图书,不少均是早已轶失的孤本和善本。后来他的藏书竟达16万册之巨。尤其是收罗上海地方文献,乡贤著述,极为丰富,可惜,他晚年寓居南翔寓所的昌明文社书库藏书,均毁于“八一三”日军的侵略炮火之中,至今上海图书馆所藏的部分姚文栋著作抄本,就是由其后人捐赠的。

姚氏兄弟间的分歧

姚文楠曾主张拆除城墙。自从上海开埠以后,上海的城墙已经成为人造的屏障,不但阻害了交通,而且影响了经济的发展。1906年姚文楠上书上海道袁树勋建议“拆去城垣,环筑马路”,并且拿出了详细的方案。然而,拆城的倡议刚刚提出不久,就遭到了他的兄长姚文栋及保守派的反对。他们甚至组织了一个“城垣保存会”团体,反对拆城,不但借助报纸媒体散布言论,甚至多次致电两江总督坚决反对拆除城墙。第二年拆城和保城的两派互相攻击,并散发传单,在街市通衢上游行示威,两派不断发生冲突,甚至爆发群殴、械斗的现象。为此上海道蔡乃煌和自治公所会董在文庙明伦堂召开代表会议讨论。保城派在理屈词穷之下,竟然威胁要对主张拆城的人飨以城砖。结果讨论不了了之。直到1909年,才决定增开城门。1911年,上海光复,李平书、姚文楠等人假借革命声势,再次提出拆城,终于在南市救火联合会大楼召开的绅商代表会议上表决通过。

此外,姚文楠还主持过当时上海最大的慈善机构同仁辅元堂。实行抚幼赡老、恤嫠养孤、济贫救难、施棺赊棺、赊葬义冢、收埋路毙尸体和露尸入棺等多项义务,还做过施衣施米、施医给药、施粥救生等善事,对清道点灯、筑路造桥、修建寺庙、举办团防等,均有贡献。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姚氏兄弟在思想倾向上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长兄姚文栋矢志效忠清皇室,并以甲子纪年,不去发辫。而且因为国难当头,将孙子辈排字的庆,改为保,长孙就取名为姚天保。1914年,还遍邀江浙人士,诣青浦北乡小阙里的孔子衣冠墓祭圣。得16省432家790首颂诗汇编成《孔宅诗》四集,付梓印行。后来又成立了尊仓会,并在上海百学弄建造仓圣宫。以周秦两汉的字学名臣配享,祀历代小学专家。1918年,姚氏兄弟的母亲九十大寿,恰逢五世同堂,姚文栋又以“世乱不举觞”为由,仅印行了18卷祝寿辞。

上海光复以后,姚文楠仍积极参与市政和公益建设,由原来的工程局议长改为担任上海县劝学长,成就更为突出,在他的主持下,制定了学务事宜五项办法:重划学区;调查学龄儿童;每学区设立公立小学一所;设立宣讲所;设立工商业生徒夜读课堂。还筹集资金规划整顿派遣留学生等。

1928年,姚文栋77岁,与兄弟姚文楠同去浙江富阳,当时的富阳士绅在城外春江楼祭祀他俩的先父姚润生的神位。1929年8月11日姚文栋自杭州返归南翔,26日卒,后与夫人合葬在嘉定安亭车站东北菖蒲。

姚氏后人

姚氏的后人,都和上海滩的名门望族结亲。姚文楠的儿子姚明辉娶妻叶鸿贞,是叶醴文的女儿,叶企孙(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姐姐。姚家还和上海著名实业家郁家结过亲。姚明辉是地理学家,民国初期在外蒙测绘地图时,死于枪杀。孙子姚兆里娶妻李迪君,是上海光复以后的民政总长李平书的孙女。姚兆里早年曾参加过田汉组织的南国社,唐槐秋在回忆录中曾提及,南国电影剧社刚成立的时候,就是由姚兆里负责与房东交涉,先不交房租入住,结果凭着姚大律师的手腕,一切安排妥当,房外贴上了“南国电影剧社筹备处”的招牌。而且姚兆里是最早参加南国剧社的八个发起人之一。

姚明辉是姚文楠的儿子(据说与姚文栋之子同名同姓),早年求学于龙门书院、广方言馆,曾任中学、师范学校教师、校长,担任过中国图书公司地理编审、上海教育会第一副会长、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国文史地部主任、代理校长,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持志大学、女子大学、国学专修馆任教,著有《上海乡土地理》、《蒙古志》、《中国近三百年国界图志》、《中国民族志》。死于1961年,但据姚文楠的曾孙姚今士说,其祖父姚明辉在抗战之前,因去蒙古考察地理并编撰教材的时候,在外蒙恰克图被乱兵误杀,死于非命。他的《蒙古志》出版于光绪十三年(1897年),距后来曾任上海文史馆员的姚明辉出生仅14年,因此,这是不可能的。我曾怀疑姚明辉是否曾过继给姚文栋,但姚今士矢口否认,说他父亲姚兆里从未带他去见过这位祖父。

姚明辉除了开创中国地理教育先河之外,还创办了西城小学,后改为蓬莱路第二小学。与黄炎培创立了上海教育学会。姚明辉之子姚肇均在大同中学和市三女中执教过。女儿姚兆如曾任上海宝山中学校长,姚肇均的儿子姚天保在上海建材学院任教,女儿姚云保是松江二中高级教师,姚兆里的儿子姚今高是市八中学的高级教师,姚今士在杨浦区二十五中学和实验中学执教。真可谓“绛帐高悬黄浦滨,桃李春风满天下”。

责任编辑:贾晓明

猜你喜欢

书院上海
致知书院间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欢乐上海迪士尼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