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谢六逸与专业新闻教育

2009-07-23刘祥平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新闻系新闻学报纸

刘祥平

摘要:谢六逸从大学、社会、学生三个角度阐述了兴办专业新闻教育的必要性。在办学实践中,他注重从业务素养和品德素养两方面培养学生,还支持他们进行学术研究。谢六逸的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报业现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他在新闻教育事业上的成功为国内各大学新闻系提供了模本,他还启示后人要视野开阔、善于向国外学习。

关键词:谢六选专业新闻教育新闻系

谢六逸(1898—1945)才华横溢,建书时颇多。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编辑家、新闻学者,还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不仅创办了复旦大学新闻系,而且将其办成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教育机构,与北平燕京大学的新闻系并称瑜亮;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谢六逸编订大学新闻系课程及设备标准,作为规范来指导全国的新闻学教育。对他的专业新闻教育实践和思想进行研究,对于今天我们办好专业新闻教育仍不乏借鉴意义。

谢六逸认为实施专业新闻教育的必要性

至于在高等学校进行专业新闻教育,谢六逸认为主要有3个理由。第一,“为大学的福利起见,有开办新闻学系的必要”。首要地便是一所大学至少要有代表这所大学的几种刊物使学术研究得到完备,好让本校师生的科研成果有地方发表,再加上编辑倘若具有新闻知识的素养,适当运用编辑手腕,就能使好文章引起阅者的注意,从而推动学术的研究;如果没有发表好文章的刊物,就不会促进写作者的发表欲望。而且有了大学新闻等代表学校精神的刊物,便可使大学活泼有生气,全校师生亲如晤对,社会也不会忘记它的存在。他进一步指出,大学新闻报刊当然以大学的新闻系学生为中心加以创办,同时令全校的有志者辅佐之。所以说新闻学系在一所大学里极为重要,“它担负重要的使命,它直接为学校服务,间接为社会服务”。中国的大学应意识到新闻系的重要性,将它开办起来。

第二,“为社会的需要起见,有开办新闻学系的必要”。嘞六逸提出,社会教育有赖报章。倘若这种功能发挥正常,便能引导社会向前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可中国当时的报纸现状恰好属于后者,充当社会教育机关的报纸托付在一群江湖文氓手里,有如毒物一般残害着青年和国民。针对如此情况,谢六逸认为,“我们现在的唯一方法,就是由大学校本其完成学术研究的使命的决心,创办新闻学系,为本国报馆培养经营人才,培养编辑人才,同时为普通学校培养新闻教育人才;使这些学子有充分的新闻学知识与技能,有正确的文艺观念,富有历史、政治、经济的知识,有指导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新闻学系的创办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第三,“就学生的本身来说,也有开办新闻学系的必要”。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在学校读书时能学到知识,毕业时能顺利就业。而新闻学的知识与技能,恰恰是最活用的知识。其他课程与社会直接发生接触的机会较少,只有新闻专业的学生,他们几乎完全浸润在实际社会生活里面,所以对于一切生活的体验与观察,较之任何学系的学生都丰富,且新闻系的学生还必须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因此他们的常识最充分。能学到如此多的知识,他们择业时,除了报馆之外,还可以到其他行业工作。所以说新闻学系的学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谢六逸拟订的专业新闻教育措施

谢六逸亲自拟订《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简章》。“社会教育,有赖报章,然未受文艺冶之新闻记者,记事则枯燥无味,词章则迎合下流心理,于社会教育了无关涉。本系之设,则在矫正斯弊,从事于文艺的新闻记者之养成,既示以正确之文艺观念,复导以新闻编辑之轨则,庶几润泽报章,指导社会,言而有文,行而能远”。从其开头第一句便可看出复旦大学新闻学系设立的宗旨就是要起到益于社会教育的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培养出文艺新闻记者来实现,这里的定语“文艺”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新闻业务能力强,尤其是文字功夫要好,以使新闻报道颇具文采;二是指艺术价值和营养价值,要能起到社会教育和引导社会发展的作用,言下之意就是记者要有职业道德,不能为一己私利去制造色情、凶杀等低级趣味报道去危害读者和社会。

在这种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谢六逸精心编制了大学新闻学系的课程计划,强调应培养学生既具有专业知识,还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研究并重。课程共包括5个方面。

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的各种必修课程,如本国文学、英文、第二外国语、心理学、逻辑学、统计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专门知识:包括新闻学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课程,如报学概论、编辑采访、报馆组织管理、发行、摄影、绘画、印刷等。

辅导知识:包括新闻记者应有的政治、社会、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外交等知识。谢六逸强调新闻记者必须博学,例如要知道如何观察政治现象、如何应用政治知识等。但这类辅导知识与普通学科不同,讲授时要注重这些学科与报纸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如何将这些知识活用于报纸,作为编辑相关新闻的辅佐。

写作技能:包括新闻记者应掌握的各种新闻文体如消息、通讯、评论等的写作技能和速记、校对等技术。

实践与考察:实践部分包括在本系教授指导下去设备完全的报馆和通讯社实习,或自办报馆、印刷所、通讯社等让学生实习;考察则包括到国内外著名报馆及通讯社参观、考察新闻事业。“新闻工作是新闻教育的基础,新闻教育又是根据新闻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新闻工作带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新闻教育不能脱离新闻工作实践,要特别注意实践性和应用性。谢六逸深悟此理,特别指出:“新闻学这个学科,绝不是纸上谈兵的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的新兴学科。”因此,在他的努力下,复旦大学先后成立了复旦通讯社、校系合资印刷所等供学生实习之用,他还支持学生创办新闻刊物以增强业务能力,如徐叔明主编的《新闻世界》半月刊,黄焕芳主编的《明日的新闻》半月刊等。

在师资配备方面,谢六逸注重从业界聘请一批知名报人来讲学,如戈公振、陈布雷、黄天鹏、郭步陶等,使新闻教育单位与新闻业务部门紧密结合、双向互动起来。

在办学中除了重业务、重实践之外,谢六逸还特别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强调报纸是社会教育机关,以民众的福利为依归,新闻记者在报道活动中对社会负有责任,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从而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所以在课程计划中,他将报纸营业的伦理化排在其中;在讲课中,他提倡“新闻即史”的观点,力主新闻工作者具备“史德、史识、史才”三个素质,很明显在这三者中,谢六逸最重视“德”,将其排在第一位。

谢六逸还致力于新闻学理论建设来提高办学质量。他组织新闻系师生成立复旦大学新闻学会、设立新闻学研究室,支

持学生出版专著以促进新闻学术的研究。

谢六逸专业新闻教育的意义探讨

首先,谢六逸当时提倡专业新闻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学知识极度缺乏,最根本的一个表现就是“有许多记者连新闻价值(News Value)是什么还弄不清楚。例如在几十度的暑天,数十万的上海闸北的住户,不知什么缘故,忽然有两天没有一滴自来水,但是报纸上却没有只字的记载。但是某姓(并非记者心目中的要人)有姊氏死亡而妹往填房的新闻,却很有力地登载出来(这些实例,我们都剪下保存着。)”从新闻价值理论看,数十万上海住户连续两天元水可用这个事件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势必引起无数人的关心,具备了重要性,但报纸不报道,反而热衷于追逐趣味性的社会新闻,这颠覆了新闻价值观念,没有实现新闻媒体社会瞭望、者的功能。当时的上海活跃着不少小报,风花雪月,格调不高,其中的黄色小报“大量刊载低级趣味的色情、凶杀、犯罪等新闻以取悦读者”。商业化的竞争使得大量报纸放弃了社会效益,对金钱的贪婪追逐使得职业道德荡然无存。谢六逸痛心地指出:“我们只看见恶俗趣味主义的小报日愈增加,有数的几家大报的内容日渐开倒车。‘地方报是如凤毛麟角。”由于媒介素养的缺乏,社会大众以为任何人都可以做记者,所造成的后果是“办报的人常是些无聊的政客,报纸的企业是政客官僚们刮地皮余剩下来的残肴,于是新闻记者有‘老枪,有‘敲竹杠的流氓,有公然索诈津贴的,有专门叨扰商家酒食的,有奔走权门以图一官半职的,种种丑态,罄竹难书”。对这些江湖文氓而言,最普通的新闻价值的意义尚且不知也不想去知,更谈不上什么编辑方针、科学管理、职业道德等事了。所以“大多数的编者,不惜将报纸的标题降至零度,为了迎合低级趣味,极力地描摹刻画,欺骗夸张,报纸的功用,变成罪恶的课本,非但不能去奸除凶,反而使为非者得到参考”。这样导致大量的负面信息得以传播,低级趣味、人性中的阴暗面和腐朽落后的文化等有害信息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其害处可想而知,所以谢六逸大声疾呼:“恶劣的报纸,正如毒物一般,在每天的早晚,残杀最有为的青年,颓唐健全的国民。看报纸的人的头脑浸润在战争、奸杀、盗窃、娼寮、酒食、冠盖往来、买办暴富里面。一切受苦受难之声音,被虐被榨的实况,国际情势的变迁,近代学术的走向,是永远和中国的阅报者绝缘的。”如此这般,近代的报纸在中国没有发挥开启民智、传播文化等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而埋没了它的使命。

针对这种情况,谢六逸大力呼吁开展专业新闻教育并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以期为本国报馆培养编辑人才和经营人才来生产出适合中国人的精神食粮,这可以说是改善上述状况的一剂良方。所以他一直强调:“报纸不比别的事业,它是时代的前驱,又是一种民众的公共事业。一家报馆虽是由少数的企业家创办的,但必须以民众的福利为依归。”他要求学生将来除了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文字表达和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之外,还必须具有职业道德,决不能将新闻报刊沦为图一己私利或泄私愤的工具,而要致力于“培养读者对社会认识的正确性,应做到善良观念的启发与反省、向上意志的养成”。他们还应不屈从任何利益和任何权威地去追求新闻事业的真理,即“应该引导社会向前走去,不该躲在‘环境的后面,以求媚于少数的阅者”。

其次,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过程中,无论是机构组建、课程编制,还是讲义编写、设备购置,他都亲自动手,用心设计,精心组织。其敬业精神堪称楷模,值得大家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将复旦大学新闻系办成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教育机构,引导了全国专业新闻教育的发展,为新闻教育的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模本,因此有人赞誉道:“在战前复旦四院十三系,以新闻系最闻名于国内,课程完备,人才辈出。新闻系各年级的课程编制是六逸先生的心血,创设了全国各大学新闻系的规范。”所以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他去编订大学新闻系课程及设备标准,作为国内各大学新闻系的准绳。他还留下了一批新闻学著作和教材,这为后来的新闻教育及研究奠定了基础。

最后,他留给后人一点重要启示:视野开阔,要善于向国外学习。在主持复旦大学新闻系期间,谢六逸就借鉴旱稻田大学的做法,提倡发行大学新闻并创设印刷所出版学术著作;当国内的戈公振、日本的千叶龟雄、美国的布勒尔三位新闻学家去世时,他都写文纪念以示惋惜,尽管其他列强当时对中国并不友好,甚至侵略中国,但谢六逸这种学术无国界,虚心向他国学习的精神值得提倡。他的理想就是“今后更当努力精进,期与国外大学学科媲美”。这在全球化的今天更有启发意义,我们更应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在积极借鉴和纳利弃害中让新闻教育事业更E一层楼。

猜你喜欢

新闻系新闻学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小猴的控诉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系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真的不能去新媒体吗?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