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美电视新闻节目的异同

2009-07-23李丹丹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主持人

李丹丹

提要:中美电视新闻节目有着很多相同的特点,比如,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立体化的传播模式;现场纪实的报道方式;节目功能的娱乐化;节目的品牌化等。而由于文化背景、国情、发展历程、传播体制等的不同,中美电视新闻节目又有着很多不同。比如,新闻价值的强调不同;新闻节目的个性化程度不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不同等。

关键词: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特点

电视新闻节目以其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立体化的传播模式、现场纪实的报道方式、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所谓“新闻立台”,即把电视新闻节目做出色,也是提高电视台及广播公司形象和声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正如《新闻联播》之于我国中央电视台,《60分钟》之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类似《新闻联播》等消息类新闻报道;广义的电视新闻是指电视屏幕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总称。本文在广义的电视新闻节目基础上来探讨其特点的异同。

从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条新闻记录片《到农村去》算起,电视新闻节目在我国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1958年到1978年这段时间,由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电视新闻只是限于形象化政论以及报纸和广播的简单图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电视是以新闻为骨干的多功能宣传工具的论断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逐渐变得更加多元,传达信息成为电视新闻首要的、基本的功能。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也愈来愈好。

美国最初的电视新闻节目可以追溯到二战后,1948年8月15日,CBS开办了第一个晚间新闻节目;1949年2月14日,NBC开办了《骆驼新闻大篷车》节目,这两个节目在当时吸引了约3万名观众,引起了人们对电视新闻的注目。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电视新闻开始了新闻联播形式和时事专题的尝试,比如尝试节目主持人方式、同步采录图像和声音、实况转播等。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美国电视新闻发展的重要阶段,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成熟,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电视新闻业发展到80年代后,电视领域的新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和应用,新技术使电视新闻内容发生了变化,观众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细分。

同为电视新闻节目,无论中美都有很多共性的特征,而由于文化背景、国情、发展历程、传播体制等的不同,中美的电视新闻节目又有着很多差异,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现阶段中美电视新闻节目的共同点以及新闻价值的强调程度、新闻节目的个性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相同之处

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立体化的传播模式,现场纪实的报道方式。由于受众的文化层次、接受程度等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使电视新闻节目易于被受众接收和接受,而且电视新闻节目语言的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也决定了其大众化、口语化。电视是视听兼备的多元符号,它的最大优势在于综合了广播、电视、影像传播等所有媒介符号,电视的多元信息符号使电视新闻节目形成立体化的传播模式。而现场纪实的报道方式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独特之处。美国电视新闻的报道呈现出技术标准化、报道水平规范化的趋势。在新闻部门,微波转播车和直升飞机相结合的采访、拍摄、转播、卫星传送等。已经成为最常用的新闻报道方式。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直播、现场报道、现场连线等方面也日趋完美。

电视新闻节目功能的娱乐化。娱乐化主要是指电视新闻节目中娱乐元素的增多,具体体现为:越来越多的名人轶事、体育比赛、日常事件等成为新闻的内容;对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以形成一种轻松自然的家常风格;片头、片中、片尾中大量采用动画效果、音乐和艺术字体,以制造轻松活泼的气氛。

新闻娱乐化在美国积淀已久。美国一些学者认为,辛普森案标志着美国“小报式新闻”时代的到来,此后,新闻报道被名人追踪和各种丑闻所占据。福克斯新闻频道是美国电视媒体的后起之秀,其内容耸人听闻,观点鲜明而主观。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近几年也出现了娱乐化倾向。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注重将硬新闻软化和寻找软新闻。

新闻节目及频道的品牌化。不论是美国还是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都非常重视品牌化塑造。品牌节目是电视频道存在的基础。是频道实力的标志。对于专业化频道来说,品牌节目不一定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但它必然拥有独特:的风格、创新的意识、精良的制作、忠实的观众以及高知名度、高收视率和高欣赏指数。

就我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1+1》而言,无论新闻报道的编排、拍摄制作风格和声画节奏、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还是演播室的色彩、空间设计、栏目名称和音乐、片花,都体现出节目风格与品牌形象。美国开播40多年的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也是享有盛誉。对《60分钟》的品牌化研究一直是广播电视业内人士和学术界所关注的话题。

不同之处

对新闻价值的强调不同。如果从非价值观层面比较,可以发现:美国新闻节目普遍更具冲击力和张力,能调动观众的参与,甚至造成一定的紧张感。如果用新闻价值原则考量,可以发现:无论是王牌新闻节目《60分钟》、消费主义时代的新闻杂志《20/20》、还是早间新闻节目《今天》等在节目定位、内容选择、报道方式等方面都尽量贴近“新闻价值”的标准。

而我国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并没有完全遵循新闻价值原则。现在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即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反而不如非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好看。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午间《新闻30分》和晚间的《新闻1+1》等,较之《新闻联播》更为好看。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在制播和编排上更遵循新闻价值的标准。而后者总体上显得比较平稳,新闻中的常规事务报道过多,新闻价值高的事件性新闻过少;“结论型”、“定性型”新闻过多,“故事型”、“过程型”新闻过少。

我国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求新闻报道必须重视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新闻报道还有着自身的特定传播规律,即必须尊重新闻价值,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新闻节目的个性化程度不同。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非常注重个性化,不论是定位、节目样式、外部形态,还是主持人风格都在寻找差异和个性。比如,《20/20》在开播之初是全面模仿《60分钟》,但《20/20》一直有意识地致力于寻找自己与《60分钟》及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之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20/20》已经和《60分钟》一起成为了电视新闻杂志这种节目类型的代名词。

而我国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则多有雷同,缺少个性。比如,很多电视新闻节目的结构方式和意义揭示方式仍然是:导语+主体+意义的结构,意义同主体经常混淆不清。在处理意义的时候,常见的误区一个是将意义等同于议论,一个是意义空泛模糊。意义提示倾向于定性结论,主观性强,没有精确度。

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宜进行求异思维,形成创新机制、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这也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不同。中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年龄结构、影响力、管理模式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汤姆·布罗考、彼得·詹姆斯、丹·拉瑟曾是大家公认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台柱”。他们在做主持人之前都有20年以上的记者经历,具备相当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而且,美国电视新闻节目实行的是“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国三大网的新闻节目中,主持人掌握着节目播发和删掉等的决定权。

就我国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而言,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等是其代表,他们大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较高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主持经验。但是,我国的优秀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还不太多,大部分还比较年轻,开始做主持人时都是25~35岁。由于年轻及经验的不足,在主持节目初期会不时犯一些错误。并且,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虽然也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采访撰稿,但由于我国媒介体制的影响和制约,还是要服从于编导和制片人。

针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和现状,应加强主持人的创新性管理,以确保管理体制跟上电视新闻节目及其主持人发展的步伐。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