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和检疫传染病管理等

2009-07-17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9期
关键词:登革热宿主多巴胺

·医学新闻·

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和检疫传染病管理

本刊讯4月4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紧急启动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项目研究计划

本刊讯 为贯彻2009年4月2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召开的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紧急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精神,和认真落实卫生部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的要求,药用植物研究所次日迅速召集相关专家召开了紧急工作部署会议。与会专家讨论后一致认为,要充分发挥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药研发中的经验,利用传统药物多途径、多靶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的综合优势,争取尽快研制出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流感病毒消杀剂和保健品,以及针对疑似患者的治疗性药物。会上制订了紧急防治甲型H1N1流感项目研究计划,其内容包括:流感病毒消杀剂的研究;通过提高免疫力、抗病毒而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保健品的研究;通过提高免疫力、抗病毒而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天然药品的研究。并根据研究内容组织成立了三个研发小组。 4月30日,药用植物研究所正式启动了紧急防治甲型H1N1流感项目研究计划,所里负责提供先期研究工作的启动经费,研究人员放弃“五一”节假日,投入到配合国家做好紧急防控疫情的工作中去。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十一·五”计划项目正式启动

本刊讯4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召开了国家重大专项启动专题会议,对中标的“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进行了任务分配,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已正式启动了“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2008年,国家连续发布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与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大专项的“十一·五”计划课题,这两个重大专项的设立表明了国家对医药卫生行业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医药卫生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已经来临。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作为医药卫生行业研究的支撑性单位,在行业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利用国家发展的大趋势,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科研工作的发展,是近期研究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秦川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2008年作为项目主持单位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课题四项,目前全部中标。除主持申报课题外,研究所还发挥学科特长,积极与兄弟单位合作,合作申请重大专项课题6项,目前合作研究课题也已开始了研究工作。

· 医学前沿·

登革热病毒的感染能力

本刊讯 据《自然》杂志报道,登革热在南亚、东南亚、非洲及南美洲很多国家是流行病,在其他地方是一个新出现的威胁。它是由四种登革热病毒(DENV-1、2、3和4)中的其中一种引起的,由斑蚊传播;目前没有得到批准的疫苗,也没有有效的特效疗法。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很可能需要大量宿主因子才能传播。因此,关于这些因子的知识可能会导致潜在药物作用目标及新的媒介控制策略的发现。现在,通过对被DENV-2感染的果蝇细胞采用一种高通量RNAi筛选方法(果蝇与病毒媒介物种相关,较易用基因组学研究工具来操控),研究人员发现了超过100种登革热病毒宿主因子候选对象,它们当中很多在人类细胞中也充当宿主因子。

囊状纤维瘤患者的肺病严重程度

本刊讯 据报道,囊状纤维瘤患者的肺病严重程度在不同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而且研究发现其严重程度有相当大的遗传性,与引起原发病的CTFR(囊状纤维瘤跨膜调控因子)突变的基因型无关。对超过300名囊状纤维瘤患者所作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嗜中性转录共调因子IFRD1是肺病的一个遗传修饰因子,通过嗜中性效应物上的一个效应发挥作用。这一发现表明,IFRD1是囊状纤维瘤的一个可能的药物作用目标,有潜在的临床意义,因为肺病是囊状纤维瘤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驱动和维持多巴胺能神经元末端分化的重要条件

本刊讯 据报道,产生作为神经传输物质多巴胺的神经元控制一系列脑功能,包括运动控制、认知、动机和快感。前体细胞在这些功能所涉及的数量巨大的发育线路中是怎样选择其中一个线路,即选择多巴胺能这一命运的一直不清楚。现在,Nuria Flames和Oliver Hobert报告说,调控蛋白AST-1是线虫C.elegans体内驱动和维持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末端分化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由于该蛋白及其末端分化功能在小鼠身上被惊人地保留了下来,所以这些结果对于与多巴胺相关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的干细胞替换疗法有直接意义。

“人互补调控因子H”与fHbp所形成复合物的

结构被确定

本刊讯 据报道,人类病原体脑膜炎奈瑟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和败血病性休克的一个主要病因,它拥有一种表面蛋白,即“H-因子结合蛋白”,后者与“宿主互补调控因子H”结合,从而干涉免疫反应。现在,“人互补调控因子H”与fHbp之间所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已被确定。它显示,细菌蛋白通过模仿糖胺聚糖来结合H-因子,这种聚糖自然出现在宿主内皮细胞上,在那里它们与H-因子结合来防止血管树的互补调控损伤。这项工作对于抵抗脑膜炎球菌疾病的疫苗及疗法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登革热宿主多巴胺
搞不定多巴胺还谈什么人生?
穿山甲和新型冠状病毒到底啥关系
跟踪导练(四)(4)
鸟界“神偷”——大杜鹃公审案
航空旅行导致登革热扩散
减脂和多巴胺的秘密
登革热是什么
抓住自然宿主
绦虫大战,争夺宿主控制权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