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文化校园,演绎感动人生

2009-07-16吴晓燕

中国德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二中学校文化

吴晓燕

家长:“孩子交给你们,我们放心”

(侧记:一位学生家长在给徐校长的信中说道:“孩子进入高中后,各方面均有明显的长进:一是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你该做作业啦‘作业完成了没有已不要我们讲了。二是懂得了理解和宽容。让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现在孩子不仅孝敬长辈,宽厚待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懂得回报父母的恩情。如孩子主动整理家中的书籍、家什和自己的内务,吃饭前会帮大人摆好碗筷,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会主动让给我们。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做这些事是发自内心的,是良好修养逐渐形成的表现。三是学会了负责任。我们明显看到孩子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寒假里,孩子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并基本上按计划执行。孩子的这些变化得益于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会更加健康和快乐。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也更加放心!”)

问:衢州二中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了明理诚信、和衷共济、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风尚,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效果方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作为校长,您觉得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呢?

答:校长最重要的使命是文化使命,要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倡导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构建和谐的育人氛围,建设宜人的育人环境。办学校靠教师,学校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而教师管理的关键是“管”心,是关心——以心知心、以心换心。这样才能让教师有安全感、归属感,进而拥有共同的想法、共同的价值取向。我要让每位教师每天都能心情舒畅地走进校园,心平气和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心存高远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心存善意地看待他人的言行。只有这样,学校理念才会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才会产生力量,才会让学生真正受益。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校园文化的创造。

问:具体怎样理解“文化育人”呢?

答:举一个简单例子,山村里的小姑娘进城当几年保姆后,形象、气质、审美观、价值观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是受到了主人家和所在城市文化的熏陶。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传授知识成为时下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这没有错。但只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教养。而这要在文化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形成。衢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儒家的第二故乡,号称“东南阒里”“南孔圣地”。衢州二中凭借衙州得天独厚的文化积淀,积极从中汲取丰富养料,营造育人的“文化场”,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相处、谦逊礼让、诚实守信等优秀品格,从而修身立德。

问:您最近提出学校建设要努力从校园文化提升到文化校园,对此当怎样理解?

答:校园文化这个阶段注重的是“建设”,关心的是“标准”,关注的是“变化”,得到的是“积累”。在这个时期,学校会逐渐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而文化校园则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由“量变”到“质变”而达到的一个更高的阶段。它是一种有学校特点的、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挥有效作用的育人力量。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生:“您的善心所施,足以改变我的命运轨道”

(侧记:在衢州二中曾有一位遭遇巨大家庭变故的不幸女孩,学校给了她很大的帮助。过节时,徐校长还邀请她到自己家里做客。女孩工作后给校长写信回忆了当时的情形:“你们都热情地朝我碗里加菜。菜堆得满满的,像座小山似的。饭菜把我的胃填得饱饱的,你们的真诚与热情也把我的心塞得满满的!”后来女孩考上了大学。临走时,徐校长夫妇送给她一箱沉甸甸的礼物和一个500元的红包,祝贺她考上大学。女孩说:“到了家里我打开一看,泪水再也止不住了,不停地往下淌。你们的礼物好贴心,全都是精心准备的,除了大学生活需要的学习用具,还有很多衣服和日常用品。有春天的丝巾,夏日的阳伞,秋季的风衣,寒冬的棉袜,还有特意和裙子一起准备的两双长筒丝袜!这需要多么用心才能考虑得这么周到啊!你们完全用对待女儿的心来关心我啊!您的帮助,或许只是您的善心所施,但对我而言,却足以改变我的命运轨道!”女孩表示,自己也要“努力工作、踏实做人,多帮助有困难的人,传承爱心、感恩社会”。)

问:在这个女孩的故事中,感觉您的身份像是父亲。可以谈谈您对这个角色的认识吗?

答:我也是父亲。我们倡导教师要热爱学生。作为校长,更应自觉去做,我只是尽了本份而已。人,都有恻隐之心,我想,换作您,也会这样做的。校长从某种角度讲还真应像个家长。经常换位思考,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很多问题就容易想通了,很多事情就会做到前面去了。我一直要求自己,要珍惜每一次帮助他人的机会。当他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实际上也是给了我们一次机会。我认为,君子成人之美,这“美”应是他人心中的美。他们有需求了,你去成全他,就成就了他人心中的美,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了。事实上,当把自己拥有的东西给予了真正需要的人时,你才算是真正的拥有者。

问:有很多学生与家长不能很好沟通,怎么办?

答:学校有责任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这也是人的基本素养。与家长不能很好沟通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是“有误解”和“不理解”,还有些独生子女感恩意识不强。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及时、准确地传递学生的信息和学校的理念,给家长支招:通过召开父母一起参与的主题班会,提供一个相互倾诉的机会,消除一些误解;让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良好表现提前告诉给班主任,由班主任来表扬,孩子肯定知道是父母说的,这可改善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每年至少要给长辈写一封信,同时也希望家长给孩子回信,这对增强理解、促进情感交流、化解矛盾能起到很大作用;强化感恩教育,我校每间教室后面的墙上都有八个字:孝敬长辈,勤学善问。这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问:二中十分强调孝敬和感恩,儒家文化也推崇孝道,二者间是否有联系呢?

答:知恩感恩是中国传统美德,儒家也十分推崇孝道。我校提倡弘扬儒学,但弘扬儒学不是仅仅背几句《论语》或举行几个应景的活动秀,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形成一种伴随终生的习惯。学生要敢于在父母面前说“我爱你”。我想,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呢?

问:您校的德育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呢?

答:“素质,只是不用提醒。”我把这句话挂在学生宿舍门口,让学生意识到,无需提醒就应当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学生最终都要独立走向社会,所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我们通过自我认识,培养学生自信的品质。新生入学时要填写一份《新生登记表》,要求填写学习成绩自我分析、行为习惯自我分析、心理状态自我分析。学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反思,从而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其次,通过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觉的品质。学校指导学生设置各个阶段的目标,如一学期的打算,三年的规划,以及中长期的人生规划。再者,通过自我激励,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品质。如开设“学生凡语”专栏,在橱窗里给每个班一块空间,每次两人,展示两周,供大家分享。

老师:“您是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侧记:每一年,徐校长都会为学校老师赠送一张生日贺卡。有位刚调入二中的教师谈到自己当时收到贺卡时的感受:“我今年三十多岁了,过生日从没人送过贺卡。刚进二中就收到了校长亲笔书写的生日贺卡,真的非常开心!当我把这事与其他老师分享时,大家都说我们每年都能收到校长写的生日贺卡。这让我明白为什么这所学校会越办越好;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都愿意报考二中;为什么其他学校的老师都一心想调到这里来工作……太多的为什么似乎一下全明白了。在这里,我真切感受到了学校干群关系的和谐,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好呢?”一位快退休的老教师对校长说道:“事实已证明,您是一位‘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也祝愿您能拥有更多的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员工!”)

问:目前,您校有省特级教师5人,市名师1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2名,这是非常雄厚的师资力量。请问您有何独特的尚贤之举昵?

答:要用心、要大气。要真心诚意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下属在自己眼皮底下冒出来,决不能只愿意看到下属在手下唯唯诺诺地工作。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明、护才之胆、容才之量,更要有用才之能。一个睿智的管理者要有宽阔的胸襟、满腔的热情,积极创造容人的环境,搭建一个个适合他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同时,还要关心每一位教工的生活,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给人以安全感、尊重感和归属感,并做到“老有所尊、壮有所用、新有所求、人尽其才”。如学校为每位退休老师安排一节告别讲坛课,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课后由学生献花,开座谈会,总结其教学艺术、教育思想,并刻制成光盘作为礼物送给他们。我们每年都聘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送教师外出参加省内外学习培训。我校在全省率先举办校内研究生课程班,选送老师就读教育硕士:每年还拨出专款为每位教师订专业报刊,报销购书费用,专门为教研组拨发教研经费,营造学习、研究的氛围。我们每个学期都给教师们发书,组织读书报告会,倡导终身学习,建构真正的学习型校园。

问:我感觉您对学校的管理是一种柔性管理,它是否是儒家思想的应用?

答:儒家思想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在学校管理中应该有很好的体现。柔性管理需要一定的基础,我们学校的很多规定已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所以我们才提出了柔性管理。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人们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如对某些现象看不惯、想不通,人际关系紧张,小团体主义,情绪消极等。这些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难以发现,但却又是属于思想、认识领域的问题。管理者只有通过柔性管理才能进入这“隐形的世界”,即进行心灵沟通、感情认可,从而解决矛盾。柔性管理一旦发生作用,就会变成人们心领神会、心驰神往的意志,成为发自内心而见之于外的行动,成为自觉的意识。我想这应是管理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吧。

问:您在您的《新时期学校管理探索》一书的后记中谈到这样一个情节,给我印象很深,即在刊印该书时,您87岁高龄的父亲和79岁高龄的母亲尽管眼睛不好使,但仍然一字一句地审阅该书,对文章中的不妥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您说自己当时十分感动,感动的同时,更激发了“对学校、对同事的感激之心”。您能谈谈自己对“家”和“学校”二者间关系的理解吗?

答:我父母亲都是老师,对学校、对教育情有独钟。我当了校长后他们对我的工作很关心,很支持,从他们那认真的审稿情形中,我悟出了什么是“爱”。那一刻,他们手上捧的不仅是儿子写的一本书,而是一所学校、一批学生、一种希望。我在触动之余深深地感受到感动的价值。因此,我在学校墙上写了两句话——“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感动别人,一个人的享受就是被别人感动”。我认为,教师正是一个容易感动别人、又容易被别人感动的职业。我对于衢州二中,感情很深。这里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又记录着我成年奋斗的足迹。它就是我的“家”,凝聚了我们两代人的真情。学校创办伊始,我的父亲就奉调到衢州二中,执教三十余载,一直到退休。我在衢州二中出生、成长,后来也成为这里的一名教师、校长。因此,学校的大事小事、点点滴滴,都成了我们探讨不倦的话题。无论是与父母一起的“小家”,还是学校这个“大家”,我们都倾注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

问:您被学校老师认为是一位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二中的师生对您满是信任与期待,对此您是否有压力?

答:客观地说,既有压力,又没有压力。有压力是因为我总在不断反思,我有没有将学校的每一件事情尽己所能地去做?能不能做得更好些?没有压力是因为我们学校是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大家庭,每一位成员只要竭尽心智,不管成败,大家都会报以理解和掌声。这是学校的优良传统。

校长:“以地势之利,弘扬信家文化”

(侧记:徐校长曾说过:“文化的力量看似无形,但对人一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同时它与政治、经济的互动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然而在中国,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日益失去思想个性和精神创造力,致使一个有着数千年伟大‘文统和‘道统的国度,一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孟、老庄、李杜、曹雪芹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似乎出现了自身文化贫瘠的局面。究其原因,自然是我们缺乏对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与传承!”“数百年来,衢州浸润在南孔文化的芳泽之中。我们何其幸运地生活在儒学的故乡,因而,更应借助地势之利,弘扬儒家文化。”)

问:您校借助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宏扬儒家文化为己任,大致包括哪些方面呢?

答:首先,从环境建设方面入手,努力创设南孔文化校园大环境,让师生在这浓郁的氛围中时时刻刻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而将儒学精髓逐步内化为自觉的人文素养。其次,开发南孔文化校本课程,编写出版了《南孔文化》校本教材。第三,将儒家文化的学习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第四,创建“南孔翰林院”专题学习网站,组建南孔文化社团,开辟“儒学大讲堂”。

问:每年二中都要与美国、英国等国进行师生互派交流,您怎样看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中国人应当自觉地学习本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首先要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当然,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仅仅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狭隘的文化观。我们的学生要走向世界,我们的国家也要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办教育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要培育学生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问:我个人非常认可您的一句话,“一个容易被感动又能使别人感动的人,实在是幸福的”,您因何有了这样的见解?

答:“感动别人”与“被别人感动”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的价值在于感动别人,就是说你要感动别人,你就应具备感动别人的水平与能力。所以你就应刻苦学习,并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很多有利于他人之事。你的存在使得大家生活得更方便、更美好了。他人也会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那么,这个组织就是和谐的组织,这个城市就是和谐的城市,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感动别人来体现个体的价值取向是值得大力推崇和倡导的。现代社会诱惑太多,有些人日子又过得太浮躁,蕴涵爱意、包含真情的东西太少,许多人已渐渐丧失了感动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在心底里愿意付出真爱而又不计较得失时,其所作所为才能去触动别人,感动别人。偶尔的感动也许比较容易体会到,但若能时时处处能被感动,那就需要一颗真正平和、包容和善良的心,需要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它让我们体验感动他人的价值,感受真正感动的力量,享受被感动的幸福,并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反哺社会,去感动更多的人。我想,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让学生拥有这种素养。

猜你喜欢

二中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谁远谁近?
霍邱县教师书画作品选登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学校推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