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堂情境的价值观教学

2009-07-16姚林群陈丽华

中国德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生活

姚林群 陈丽华

价值观是关于基本价值的一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怎样为好、怎样为坏,以及自己向往什么、追求什么、舍弃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等等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人们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主要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等决定。学生时代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应超越单纯的知识教学,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纳入其中,使课堂成为学校价值观教学的重要阵地。

一、当前课堂中价值观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落实不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课程目标,将价值观放在了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受课程改革理念的熏陶,也为了体现自身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纳入其中,在备课本中写得清楚而明白。但是真正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目标的却为数不多。

2,学生经验关注不够

价值观“随着个体的经验的发展成熟而发展成熟”,“不同的经验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而任何个人的价值观将随其经验的积累和改变而更改”。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观确立与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如果要帮助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关注他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获得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如果要在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学,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那么他就必须学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学内容。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生个人价值问题的关注,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知之甚少或置若罔闻。

3,学科知识理解偏颇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的思维方式,将知识定位为对客体的“镜式反映”,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排斥个体性判断。在他们看来,客观存在和事实是与价值无涉的,从客观存在与事实中是不可能推出价值判断和命题的。所以,他们认为价值中立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条件,也是知识的根本品质与特质之一。由此,这种抽象的知识逻辑,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使知识与道德、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相脱节。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取真理,还应挖掘知识所内涵的道德、文化、价值观等,让学生认识和懂得知识与人自身的利益、价值、意义等密切相关,从而使他们知道如何运用知识服务自己,造福他人。

4,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当要求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往往就采用知识传授、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不会使学生形成我们所期望的价值观,反而会阻碍其自我价值意识的形成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价值观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价值问题的探讨中来,启发学生对相关价值问题去思考、分析、判断、选择,从而内化这种价值观。

二、课堂情境中理想价值观教学的建构

1,超越功利主义的目标定位,走向完满人生的价值叩问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包括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应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实现自己的完满人生。它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知晓美丑,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至于误入歧途、迷失自我。它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哪些是值得追求的,哪些是应该珍惜的,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实现自我完满人生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超越功利主义的限制,不仅仅把目标锁定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上,而应该有更长远、更实在的教学指向,将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力地落实下去,而不是作为一种“点缀”或“应付”。因为,考试分数的高低只能部分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此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谋福利,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此知道如何幸福、有价值地去生活。

2,改变封闭的教学内容选择,加强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

“无论是价值目标的确立,还是价值取向、价值活动以及价值评价等,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都是以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能够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身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产生与他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密不可分。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封闭的教学内容选择范围,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尽可能地与学生多接触、多谈心、多交流;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价值敏感性,能够敏锐地感知社会生活当中、学生生活当中存在的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和提炼,使之变成有效的价值观教学资源。

3,打破本质先定的知识理解,实现知识教学的意义追寻

本质主义者认为价值判断是一种应然性判断,它是主观的,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知识是价值无涉的,是客观的、公共的、中立的、普遍的和绝对的。事实上,任何知识从出现、传承到使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文化负载,与人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密切相关。从知识的生产角度来看,它“是多重意义追寻的产物,任何一种有价值的知识,它既是出于真的追求,同样也具有善的期待,还带有审美的意蕴”。从知识的功能层面来看,知识不仅仅是科学与真理的问题,更是与人的命运和幸福相关的问题。人文知识对学生具有强大的人生启迪、情感熏陶、人格提升、心灵进化的功能。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促进其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理解知识,挖掘知识对学生生命成长和智慧提升的内在意义和多元价值。事实上,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培养应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知识基础和选择范围,后者为前者提供价值导向和选择依据。学科知识中包含了许多的价值问题,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一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4,突破线性灌输的方法运用,寻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价值观教育不是仅仅靠学生的模仿、执行和接受就能成功的,教师应改变以往那种不断地讲解、指示和发号施令的教学行为方式,突破单向的、线性灌输的方法运用。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及知识基础,选取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当中的一些案例,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对价值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然,价值观教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小学低年级,应以行为示范、解释、讲授等方式为主。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价值分析、判断能力提高,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讨论、价值澄清、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价值分析和判断,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

猜你喜欢

价值观价值生活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生活感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