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中“语意省略句”的处理

2009-07-14陈柏华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语意天分省略

陈柏华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作者没有在字面上直接说出来,但根据其前后语境却的确是有这样的意思存在的语句,我们就称这样的句子叫做“语意省略句”。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里的“木”和“金”都是极其含混的概念,加工前的“木”是木,加工之后的“木”还是木;磨砺之前的“金”是金,磨砺之后的“金”依然也是金,但我们联系整个《劝学》的语境,却不难发现加工、磨砺前后的“木”和“金”是不同的,加工磨砺之前的“木”和“金”应该分别是指“弯曲的木料”“锈钝的刀剑”。但这些作者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古人这种表达的含混,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语意省略”现象,我们在进行今文翻译处理时,就必须借助于必要的补充使原来含混的概念明晰化。《劝学》里的这个句子就应该翻译成:弯曲的木头经过木匠的加工就会变得笔直,锈钝的刀剑经过磨砺就会变得锋利。“弯曲”“锈钝”在原来的语句里是没有表达这个意思的字样的,但为了把古人的意思在我们今天的翻译里表现得神完意足,就必须学会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合适的语辞把古人略去的一些意思给补充出来。

“语意省略句”在语法上往往无迹可求,不像“语法省略句”,我们在原文当中可以很明确给它补上一个成分,我们只能凭靠意会在阅读理解或今文翻译时给它补充进某一个语意。而且“语意省略句”的类型也很复杂繁多,它可能省略的是语意层面上的定语,可以省略的是语意层面上主语,还可以省略的是语意层面上的谓语,更可以象古代诗歌的构句一样具有极大的跳跃性,把一些中间的环节省略掉了,只表前与后的两个环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比如《师说》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和古代的下文的“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就属于语意层面上主语的省略。圣人超出普通人的方面太多了,文章这里到底是说的哪个地方超出普通人呢?根据文章语境可以断定这里的“出人远”的地方不是泛泛而言的,是说的“古之圣人”的天资、天分超出于“众人”;后者的“众人”不如古之圣人的在这里也是特指天分、天赋、天资等。阅读理解或翻译时,我们就应该进行必要的“语意”补充,说成“古代圣人的天分”和“当今普通人的天分”,否则就会显得宽泛含糊。

《劝学》里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实质上就是一个语意层面上的中心语省略的例句。这组对比说“终日思”“不如须臾学”,是什么“不如”呢?很显然就是 “效果、收效、受益”不如,然而这层意思作者没有说明,但读者是可以靠意得到的,翻译时就应该这样处理:“我曾经整天地在那里望空思考,却比不上我花这么一会儿的时间学习的效果好”。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君子生非异也”与“善假于物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里是说,君子与普通人比禀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可君子对社会却做出了一般人做不出的贡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各种积极有利的条件罢了。可这样的一层意思作者却跳过了,但我们在理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个句子的时候,假如不能把这样的意思补充出来,前后之间就很难贯通。

高考文言文要求翻译的句子,也时有这样的句子。比如:2009年山东文言文翻译的第3小题,“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这里“子而不信其母”当中就省掉了一个“因为这个”“因为做母亲的这个行为”之类的意思,这个句子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因为母亲的这种行为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成就教育子女的方法。”

再如江苏省200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第3小题,“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这句话里就省掉了“四方奇才辈出”或“人才如此众多”之类的意思,翻译时本应该补足成“四方奇才辈出,然而对明朝的危亡却没有任何补救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在处理“语意省略句”的时候,相对说来比较自主、灵活,只要能够把省略的意思补充完整,至于它在原文中是属于“主语层面”的“谓语层面”的,还是“补语层面”的不必去考虑,我们觉得怎样补充清楚、通顺、方便,就怎样处理。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以翻译成“我曾经花整天时间思考的效果,却远远比不上花很短的时间学习的效果。”也可以翻译成“我曾经整天思考,却比不上花一会儿的时间学习的效果好。”或“我曾经整天思考,却比不上花一会儿的时间学习的效果好。”

猜你喜欢

语意天分省略
“省略”讲解与训练
诚意
天分很重要,没有也别害怕
阿来认为写作不能太相信天分
浅析分享时代标志设计的数字化特征
设计元素应用中符号学理论意义研究
论装饰语汇在油画艺术中的语意表达
浅谈初中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培养
天分和勤奋孰轻孰重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