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探析

2009-07-14王自然

文学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涵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2.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有效渠道。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国情,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交流中真切地感受和体验生活;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思想得到进步,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

2.2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既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的一面,又表现出不成熟性、可塑性的一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则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主动调整自己思维的片面性、行为的冲动性,从而来适应社会,以减少压力和挫折,促使大学生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按社会的规范和态度待人处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加快自身的成长。

2.3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

社会实践没有课堂教学那么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活跃起来,往往会激发创造性,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一方面通过团队协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为他们提供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2.4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能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同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

3.1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史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的一个基本规律。社会实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

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巨大成绩。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片面地强调实践,造成“以干代学”,冲击了理论教学,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我们高等教育处于停滞、倒退、混乱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广泛进行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全国上下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但与此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走向另一个片面性,片面强调理论教育学、课堂教学,忽视实践环节,造成了一些消极后果。社会实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社会实践主要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开展,既加强了教育的实践环节,又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而这项活动自1980年出现以后,持续深入地发展,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项重要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主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蓬勃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逐步兴起阶段、走向规范阶段、调整阶段、深化完善阶段和科学发展阶段。

3.2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式新背景下,正确把握高校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高校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成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3.2.1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逐渐发展成为由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实践活动迅速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等领域,越来越成为学生个人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实践发展的社会化,拓展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符合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3.2.2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

专业化是指高校的社会实践围绕专业和课题任务来开展,使大学生在完成课题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发展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同时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产品。以专业和课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在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能否以专业化和课题为中心展开,是衡量其发展水平与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3.2.3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

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性要求社会实践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将更偏重于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更注意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这也使高校社会实践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4.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问题

4.1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缺乏创新

近几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已形成了基本模式和一定的规模,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是“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不能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不能学以致用。

4.2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与社会、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部分地方部门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有力支持,因而不能很好地发展下去。从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的热情,也导致了社会实践基地的不稳定。如果大学生社会实践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那必将是昙花一现,最终消失。

4.3大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充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但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对这项活动的内涵有足够的了解,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学习仍然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这样,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实践的预期目的就很难达到。

参考文献:

[1]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5).2004.

[2]张启胜,张正华.深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若干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2002.

[3]吴庭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30.(4).2008.

[4]吴亦仙.高校思想工作实践与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王自然,女,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活动发展
“活动随手拍”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区域发展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