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说“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2009-07-13刘金强曹明香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09年8期
关键词:同胞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刘金强 曹明香

一、二者的区别

1二者的含义不同。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晶,各民族都对灿烂的中华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二者的范围不同。中华文化是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的总汇,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包含民族精神。

二、二者的联系

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德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离开了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就失去了根基;而没有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则失去了脊梁。

2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都具有历经沧桑而不衰的特性,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拥有新的内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虽然经历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依然能够传承下来,并在扬弃中发展。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特点。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每一次面对灾难,中华民族都进发出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强大凝聚力。面对灾难,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乐观向上,积极战胜灾难,并在抗争中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升华。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例证。

3文化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我们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自己民族的风俗,认同汉语汉字为国家通行的语言文字,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自己民族的标志。这些最基本和最有意义的认同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汇集到一点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只有文化上认同,才能凝聚民族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认同,当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就会发出同一个声音,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迸发出巨大的力量。60多年前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这样——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这种民族的文化认同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新的形式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当汶川特大地震夺去近十万同胞的生命、数万同胞被埋、几百万同胞受难的信息震惊全国、震撼全球的时候,血脉相连的中国人,面对地震灾区同胞的苦难,都感同身受。为了救援受难的同胞,为了拯救同胞的生命,全体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一致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于是,十几亿人拥有同一个身份、同一个名字:“中国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正是十几亿人的文化认同,才有可能出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历史场面,才有可能产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和巨大力量。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而存在。所以,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引导青少年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同胞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陈代南
刘毕新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方庆云书法作品赏析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理想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