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要比别人过得好

2009-07-13王福生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6期
关键词:终极目标舞鞋圈套

王福生

当我们把“过得比别人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时候,我们已经隐入了民族集体无意识设下的圈套。它像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

当中国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为“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的时候,意味着他们将一直在别人的眼光和尺度中生活,幸福是别人眼里的幸福,痛苦也是别人看来的痛苦。加上过于强烈的自尊,很多人的人生价值便顺理成章地简化成一句:过得比别人好。

过得比别人好,意味着在学校里成绩要比别人优,得到的表扬要比别人多,学校的名气要比别人大,学的专业要比别人好,分的单位要比别人强;过得比别人好,意味着在单位里地位要比别人高,工资要比别人多,人缘要比别人好,提升要比别人快,部门要比别人显要,成绩要比别人突出;过得比别人好,意味着房子要比别人宽大,车子要比别人高档,老婆要比别人温柔,儿子要比别人聪明,情人要比别人漂亮……

因为要比别人过得好,所以我们不断地奋斗、努力,但一切总没个尽头,这件事刚过去,下一件事又来了。在没完没了的攀比和较量中,我们渐渐失去了本来可以拥有的闲暇和轻松,心情的弦越绷越紧,于是笑容越来越少,感觉越来越累,最后终于让皱纹过早地爬满了面颊。

也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们独自漫步在夕阳下的湖畔,面对着粼粼的波光,我们会蓦然发现:人穷其一生追求的不就是这份潮涨潮落后心情的平和与宁静么?但一番感慨之余,我们还得继续投入到无休无止的追逐和竞争之中。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让我们要“过得比别人好”呢?

“人比人,气死人”,但整个环境如此,你不跟别人比,别人也会跟你比,最后的结果都一样。我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外部力量上,但内心深处又对它极不信任,这就直接导致了我们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自相矛盾。这是宿命,也是悲哀。

其实问题不在于比不比,而在于为什么要比?比什么?怎样比?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公平的环境下,和大家同台竞技,赢了固然可喜,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此,比了也就比了,一场戏而已;但很多时候并非如此,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自尊和虚荣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谁买了一双名牌皮鞋,谁添置了一套高档音响,谁交了一位漂亮女友,都会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两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像的那么好。

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活一次?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脱离总是建立在别人基础上的参照系?

人为什么活着?说到底是为了体验、创造一个完美的自我(虽然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感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快感,并为后来者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传统。在茫茫人海,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因个性的极大昭显而有别于其他人,我们没有理由让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和标准里,快乐、幸福、痛苦、悲伤,都是自己的事,和别人没有关系。

当我们把“过得比别人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时候,我们已经陷入了集体无意识设下的圈套。它像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我们疯狂地转动舞步,一刻也停不下来,尽管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脸上还得挂出一副微笑。当我们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终于以一个优美的姿势为人生划上句号,才发觉,这一路的风光和掌声,带来的竟然只是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

当年狂人尼采不知天高地厚地宣称“上帝死了”,结果却炸翻了西方人的信仰大堤。在明白了上帝从此将不再放牧自己的生老病死的那一刻,人们突然发现,信仰对自己竟是如此的重要。在一个信仰缺失而自身又不足以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撑的年代,人们顺理成章地走上了一条平衡心理的捷径:和别人比,以为如此便能得到幸福。

其实,幸福是一种绝对自我的感觉,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协调,一个人幸福与否,过得好与不好,最终都得回归自我,都得经受心灵的捶打和拷问。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反之,如果自己感觉不到幸福,无论在别人的眼里如何风光无限,你的心里仍然会是一片冰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幸福。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明白了,自己这一辈子到底要什么。

李静摘自《商界》

猜你喜欢

终极目标舞鞋圈套
警惕团伙作案 远离非法荐股圈套
狼的圈套
追梦路上,什么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一双粉色的舞鞋
小小数迷泽西之时间圈套
秘密
蜘蛛的圈套
秘密
红舞鞋
浅析语文教学的本质不能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