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2009-07-13韩玉清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死海预设文本

韩玉清

大概每一位教师都曾“遭遇”过这样的情形——上课前认真而辛苦备好的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却出现“疙疙瘩瘩”的情况;课前设想得缜密周到的环节,在行进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有的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意见背道而驰,此情此景让教师甚为尴尬,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慌忙择路,生拉硬拽让学生重新回到自己已经设定好的轨道上来……这些,就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那么,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进而实现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有机融合?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预设”充分,“生成”自然

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的“预设”,所以课前的预设工作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要充分。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基本预设策略。

1.预设学生情况。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我们知道,学生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以《看云识天气》一课为例:课前教师深入到学生中,获取学生对课文知识了解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设计了巧妙的激情环节——猜谜:“爱花的孩子说我像花,馋嘴的孩子说我像棉花糖……”大部分学生对谜底脱口而出,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进入角色,进而提出大量有价值的问题:

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哪些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哪些云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

随着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敏锐地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生成”的契机,对“预设”的内容进行调整,逐渐改变“预设”,丰富“预设”,以便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3.预设文本的情感点。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也就有着作者的情感。而这蕴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也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甚至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尤其在进行诗歌、散文、小说教学时,教师对文章的“动情点”一定要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只有进行充分地预设,才能取得较理学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的预设方面有很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从哪个方面入手,我们都必须关注两个基本点:一是学生,一是文本。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要求教师要更深更细地钻研教材,要求教师眼中更要有“人”的概念,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智慧,找寻自己驾驭课堂的方法。

二、慧眼识得,放手捕捉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及时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增长点。

以《死海不死》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做了精心的“预设”,而一上课学生就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您亲自感受过死海吗?”显然,“生成”超越了“预设”的范围,此时引导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敢于放弃“预设”,生成新的方法。教师以平和的心态,运用巧妙的语言,将话题过渡到课文的中心内容:“死海是大自然的杰作,我没有去过,但我相信,当你真正认识了死海以后,一定非常想去拥抱它!”在教师巧妙的激情引导之后,学生饶有兴趣地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

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

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

一节课即将结束,教师带着遗憾的表情留了一份作业:“美丽的死海,我只能与它擦肩而过了,但我相信:不久的明天,你们不但会走进它,而且会用知识的武器改变它!”

生成是课堂教学的诗意追求,是一剂催开心灵、焕发魅力的灵丹妙药。有效的生成应该是相机行事,应该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合理运用生成,我们的课堂将会精彩无限。需要说明的是,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生成,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他的超出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

三、厚积薄发,妙手偶得

语文教师扎实的功底是预设与生成融合的基础。预设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理性思考,生成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灵性发挥,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让人们步入正轨;当学生走投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架起一座桥,而这些特别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机智。语文教师扎实的功底靠平日的锤炼和积淀,特级教师王松舟说过这样精辟的话:“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本人在引导学生赏析贺知章的《咏柳》这首诗时,围绕“柳”的象征意义,组织了一场男女生对抗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男生:“柳,轻风习习,杨柳依依。多情的柳总想挽留住远行人。”

女生:“轻风吹来,垂柳轻拂,一副媚态,对轻风点头哈腰,活像吹牛拍马之徒。”

男生:“人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柳能顺应时代潮流,有积极适应力。”

女生:“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垂柳亲吻着大地,这是对养育她的大地的回报,由此想到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游子。”

男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由此我赞赏柳旺盛的生命力。”“柳木心实,人们做案板都用它,它象征着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

教师小结:“真是不知道,我们竟然给柳开掘出这么多象征意义。现在以‘柳为题目,写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吧!”

如此精彩生动充满活力的课堂,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靠的就是教师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教师深厚的知识功底、宽广的视野,是捕捉瞬间“生成”性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不能及时作出评价,谈何精彩预设,谈何动态生成?

没有预设的课堂,必将是混乱、无序、高耗低效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必将是呆板、僵死、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它会导致人性的工具化与畸型化。因此,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两者不能偏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发展。预设与生成二者相辅相成,教师只有把握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课堂教学因预设和生成的完美融合而精彩无限!

猜你喜欢

死海预设文本
死海可以被“救活”吗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死海不“死”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死海效应
死海不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