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与对策探析

2009-07-10

文学界·人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健康对策

张 旻

摘要: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升高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也相应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离异家庭大学生,他们心理状态的调整要比其他同龄人显得困难,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何教育、引导好离异家庭大学生的确已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指出了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95-03

作者:张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辅导员;湖南,长沙,410205

某日,我在一个大三毕业班补考监考的时候,注意到了一位平日里总喜欢“浓妆艳抹”的学生。说实话,很早就认识她了,但是对她的印象真的不大好,不仅是衣着打扮,而是平时的举止行为有时会显得很轻浮。那天当我去检查她的试卷有没有写好姓名时,我发现这位女生答卷上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很像一位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过后,我跟她的辅导员谈起这位学生,说到她人长得不错,字也很漂亮,只可惜成绩不大好,老是见她补考。于是她老师便对我说:“其实这位学生大一第一学期成绩还是前几名,后来她父母离婚了,所以……”。她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父母的离异,使这位女孩子成为了一个不和谐家庭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是否正常,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离婚率的升高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曾经有一所高校心理咨询室的案例统计显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约有三分之二家庭存在问题,而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父母离异。

家是心灵的驿站,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离异、社会压力骤然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心理状态的调整要比其他同龄人显得困难,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异家庭子女心理调节能力在增强,但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也仍难以消除单亲家庭带来的的积累性消极影响。相反,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新的心理冲突的发生,常常还会使心理健康危机问题显得更为严重。本文着重分析了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了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和建议。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以及这些离异家庭大学生的自身因素等原因,使得他们的心理偏差各有不同或侧重。但归纳起来,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心理问题或现象:

(一)自卑心理

离异家庭大学生容易产生“我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关心”、“我的命不好”、“我是没人要的孩子”等消极悲观的自我概念。我认识一个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家是农村的,他的大学学费都是亲戚借来的,家里所有的开支都只能靠妈妈给人家做保姆来维持,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来源于在课余时间打点零工,他没钱买品牌衣服,只能穿地摊上淘来的便宜衣服,班上只有几个同学没有买手机,他是其中之一。他从进大学那一天起,从不向人讲自己的身世,同学们见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也不敢问他的家庭情况,他心里总感觉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父亲的呵护和关心,认为自已的经济条件不如其他的同学,心中的落差使得他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人际关系问题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使离异大学生对人际和社会关系看法偏激,他们中有些不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有的有自闭倾向,不易与人交往;有的不善言谈,很少自我表现,有强烈的孤独感,总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因此,他们干脆逃避现实,不与人交往,很容易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曾有一位来自某高校外语系的女生,从小父母离异,猜疑心特别重,由于疑心太重,总是怀疑同学讲她的坏话,只要见到同学耳语,就认为是在议论她。于是。她就冲着她们大发脾气,讲一些尖刻的话。结果,她与同学的关系十分紧张,她自己也深感痛苦。

(三)抑郁心理

大学生中父母离异的一部分人在面对精神的压力时,不能较好的调整心态,而是怨天尤人,恨命运不公,有时过于敏感,稍有争执便暴怒,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有的则终日少言寡语,封闭自我内心,回避社交活动,陷入了无法自我疏导的矛盾中,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终日情绪消沉,积极性不高,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抑郁是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

湖南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明从记事开始,家对于王明来说就是痛苦的代名词。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使他总是有坐在火药桶上的感觉,而且父母的争吵每次带给他的是莫明其妙的迁怒,儿时的他过早地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在王明读小学一年级的那一年,妈妈跟他说出去几天就回来,其实王明的父母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离婚了,从此王明再也没见过妈妈。失去妈妈的王明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爸爸待他很好,什么事都顺着他,但王明渴望母爱,他羡慕别人可以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他由渴望妈妈的出现到打心底地憎恨自已的妈妈,长大以后的他总觉得事事不如意,特别是上大学以后,更是莫名其妙地跟爸爸发脾气,也无端地为一件小事与同学大吵大闹,事后又觉得后悔,但下次又克制不住自已发怒,他每天都沉浸在苦恼、沮丧中不能自拔,彻底滑入了抑郁的泥潭。

(四)恋爱偏差

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往往对父母的婚姻质量问题十分敏感。若是父母婚姻不幸福,貌合神离,离心离德,大学生必然为此而抑郁、痛苦,并对自己的家庭产生失望与鄙弃的心态。父母的婚姻质量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或使他对未来的婚姻家庭产生怀疑和偏见,或是恋爱的态度有所偏差。[1]某大学大二学生小玲父母亲长期感情不和,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了婚,小玲判归父亲。小玲的父亲个性偏执,性格也很暴躁,渐渐长大了的小玲没少挨父亲的打,有一次甚至被打得逃出了家门,那时候,母亲是她的避风港。可几年前母亲再婚了,他再去母亲那儿便感到了拘束。小玲把重重的心事藏在内心,不与人交流。在大学里,同班的男孩刘宇一直暗暗喜欢小玲,而小玲一方面公开宣称不喜欢刘宇,另一方面却又不断让刘宇做这做那,支使刘宇时的态度很差,而且还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在她心里实际上“并不喜欢刘宇”,但刘宇对她的喜欢和重视,满足了她内心孤独的一种渴求。她需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这种受重视的状况,于是便用支使刘宇做这做那且态度恶劣,来显示和强化这种受重视的感觉。

二、解决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离异家庭大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离异家庭大学生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离异家庭大学生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该如何来解决?本人认为当前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来加大力度。

(一)社会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离异家庭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社会尤其应重视和完善离异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治疗机构,这样既可以帮助离异家庭的父母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以及教育子女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帮助离异家庭的子女正确地认识父母的选择,排解内心的疑惑。在判决离婚案、处理子女抚养问题时,要考虑有利于子女的监护权,通过完善子女的监护权,使子女尽可能多的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怀。对虐待、残害子女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处罚。[2]社会大众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不能歧视单亲家庭子女,努力帮助单亲家庭子女适应社会,使他们能够顺利的成长和工作。

(二)学校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家庭教育不可比拟的有利条件,其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学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核心作用,要用足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为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从进大学开始,学校应该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收集归档。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要作重点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进行详细记载。把对每个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辅导员、系心理老师头上,由他们负责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并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家和学校的表现情况。

2、加强爱心教育

学校是以师生关系为主轴而构成的社会群体。教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感情、意志品质的发展,也影响着他们的个性,特别是性格的形成。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常遭到周围人的歧视,饱受冷漠和创伤,在学校中,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因而,教师的教育态度,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着更大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的“爱”可以填补学生心理的“真空”,可以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层层浪花。同时教师要教育其他同学不要歧视、嘲讽和挖苦他们,更不能对他们有成见,而应该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使他们逐渐忘记自己不幸的家庭背景,走出自我封闭的心态。离异家庭大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3、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帮助离异家庭大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不仅要开心理课,而且要对离异家庭子女“开小灶”,进行专题辅导。应充分利用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大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重视离异家庭教育

家庭的解体,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一个破裂的不完整的离异家庭里,这样,他们不仅发现自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而且还会由此而招来非议和歧视,更有甚者,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者为了争得同情和支持,还会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咒骂或有意向孩子陈述其离异父亲或母亲的“罪过”,有的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者甚至还把孩子看成是生活的累赘和再婚的障碍,家庭的缺损必定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2]所以只对家庭离异大学生进行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有家长的良好家庭教育。作为父母,无论婚姻是否存在,都应该承担起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离婚绝不能以伤害和牺牲孩子为前提和结果,应尽量使孩子的生存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1、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

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父母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活动,努力提高人格修养和自身能力,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忘却父母离异所带来的阴影,培养自己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2、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

父母失败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一时难以接受。离异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善待子女,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子女,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让孩子以一种平常心看待父母失败的婚姻,减少对家庭的疏离感。同时,父母还可以安慰、开导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大小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

有许多父母在离异后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对其子女娇惯溺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父母一旦离异,这些家庭的子女离开父母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

总之,父母的离异,家庭的解体,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大学生要更好地发展自我,仅仅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并且能科学及时地引导他们走过心理的泥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让离异家庭大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孙远刚.轻轻松松度青春——青少年心理门诊.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2]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社科纵横.2006(12)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心理健康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请你们关心我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